APP下载

金陵葫芦张 匠心藏深巷

2022-05-30任鋆刘伯涛

华人时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浦口张老金陵

任鋆 刘伯涛

甘家大院的巷子迂回曲折,走进”金陵工巧”的第一进,千奇百怪、大大小小的葫芦即刻映入眼帘。

在这里,有一位每日与葫芦相处的老人,他叫张苗,是土生土长的南京浦口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称“金陵葫芦张”。

古人云,玩物丧志。可张老却在玩儿中开辟了一道富有金陵色彩的风景线,创作了一个个精美的手绘葫芦,看过的人无不叹服。

葫芦画的缘起

“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国的吉祥物。葫芦画起源于中古,见诸记载于宋代,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非常兴盛,后来渐渐没落,没能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形成獨立、稳定的门类。

张老从小就喜爱文学和民间艺术,小时候看母亲会在葫芦上画画,就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使得种子发芽,一直到五十多岁,有一天突发奇想问母亲是怎么画葫芦的?母亲随即就说“拿葫芦来!”就这一句话,启动了他做葫芦画的开关。念头一旦生根发芽,就一发不可收拾,张老开始了葫芦画的学习和探索过程。

在20世纪90年代的江浦很难找到葫芦,张老便跑到海门向传统艺人讨到了19颗葫芦种子,决定自己回江浦种。

19颗种子带回来以后,播撒于田野。种了三年葫芦,总共收获了100多个差不多大小的葫芦,果实并不能叫人满意。再之后,市场上渐渐有北方葫芦运过来,买葫芦就不犯愁了。

葫芦画的功夫

手绘宝葫芦,于细微处见功夫,并非易事。葫芦本身的弧度使葫芦画区别传统的平面绘画,同时葫芦不吸水,不吃色,颜料厚了笔走不动,颜料薄了会淌,粘不准,蘸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一笔背后都是千万笔积攒下的熟练功力。

张老一开始尝试过水粉、油漆等多种颜料,经过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了丙烯颜料。攻克了原料问题后,就开始不断磨练自身的手艺,烙主快,画主慢,葫芦上的每一个纹样,张老都要多次上颜料。

张老说,葫芦上可表现的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首先传统文化是基础,得临摹古老的东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要把地域性、南京的特色元素表现出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多读书,追求文化含量,哪怕做一个小葫芦也要读好几种书,查好多本资料。

张老画《山海经》,画祥云,画脸谱,画十二生肖,从传统的吉祥图案,到融入城市标识的南京明城墙、云锦等主题,结合时代创作了北京奥运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品,还制作葫芦手串、葫芦耳环……真正将艺术之美融入点滴生活。

葫芦画的传承

张老说:“我们中国有那么悠久的文化,在宝葫芦上发挥的空间还有很多,要把葫芦画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既要坚持古典、本真,也要有地区特点、现代元素。”不过说到底传承还是要靠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所以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张老很有信心。他说,他现在做的都是铺路的工作,之后就要靠这些年轻人了。

张老共收过五个徒弟,提到徒弟们,他满意地频频点头。他说:“我收徒弟没有什么条件,一不收费,二不行礼。我没有什么只传自家人的观念,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孩子喜欢,所以,会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的传给徒弟。”

张老一再强调,“金陵葫芦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有时大家会问,“哪些是你的作品?”“哪些是徒弟的作品?”张老总打趣地说:“画得好的就是徒弟的作品。”来自浦口的葫芦张成为南京市级传承人后,仍然把浦口区颁发的非遗牌匾挂在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

张老说,非常感激浦口家乡,一方面浦口的绮丽山水美景和浓厚书画之风熏陶影响了他,才有了今天的葫芦画,另一方面浦口各界领导和父老乡亲,给予了大力扶植和热情支持,他时时感激在心。

所以自己不管走到哪里,在海内外各界游人观众面前,都以自己是浦口人而自豪。

创作者的魅力

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有人走过,看到葫芦画总会惊叹一番,还会要求合影。可每当拿起画笔,张老又瞬间进入专注的状态,一手持葫芦,一手握笔描绘,仿佛禅定般,不为所动。

摄影师在拍照时忍不住问:“张老您怎么能拿得这么稳,一动不动?”张老淡淡地说:“这么多年练出来的,首先要心定,然后才能专注。”

当我们觉得那些励志的故事只存在于网络时,其实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平凡朴实的爷爷,二十多年来践行着一个初心。静静地看张老在葫芦上描绘,神色镇定,隔开外界纷扰,这大约就是创作之人最美的模样吧。

(责编  许  娟)

猜你喜欢

浦口张老金陵
倾力打造侨海联盟 探索服务经济的浦口实践
从线下到云端:探索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径”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聚焦三个“多元”着力打造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浦口模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骂鸭记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张祜 题金陵渡》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张耀光:不老的百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