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心手相传,守护蓝印之花

2022-05-30张蕾徐伟

华人时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印花布印染印花

张蕾 徐伟

蓝白两色,纯粹而又恬静,曾装点着乡土间的衣着被褥。历经八百年的工巧积淀,典雅的蓝印花布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散发着自由之气、清新之气、欣欣向荣之气,在岁月的沉淀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元新作为守望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始终肩负着保护传承蓝印花布技艺,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2006年,吴元新获评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个人成就奖。2017年,吴元新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在抢救、保护、研究、创新、传承蓝印花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年轻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冯骥才先生评价说:“幸有吴元新先生,他出于一种文化自觉和三十年来一贯和执着的担当精神,挽留了一批巨量的蓝染遗存,并脚踏实地进行科学整理和原生态的手工传承。应该说,在蓝染保护与推广方面,有没有吴元新的努力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有吴元新这样的一些人,有这样的文化视野,有这样的文化眼光,有这样的奉献精神,有这样的责任感,站出来守望我们的文化、弘扬我们的文化。”

民俗学专家刘魁立先生评价说:“吴元新不仅把女儿女婿培养成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还在社会和院校培养接班人,在清华美院、南通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设立工作室、创建研究所、开设选修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蓝印花布印染人才,这种立体式的传承模式值得推广和传播。”

潜心钻研传统技艺,填补蓝印花布研究领域空白

1996年,吴元新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下设实物遗存收集保护工作站、研究工作室、染坊、创新工作室、销售部。

在蓝印花布非遗技艺传承研究方面,蓝印花布博物馆保护搜集流失在民间的蓝印花布、夹缬等实物遗存近4.6万余件,整理出10万多个纹样,针对这些传统蓝印花布图案做了系统的分类、编号、断代及相关民俗研究,并建立了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

吴元新在收集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的技艺传承实践,对蓝印花布相关技艺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做了深入研究,出版了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以及《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民俗系列丛书———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等多部专著,并在国家核心期刊、省部级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

近年,由吴元新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预计用十年时间出版《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二十卷。科学性的立档保护,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文脉,深入研究和弘扬非遗技艺提供了保障。

开启非遗文化创新之路,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在蓝印花布染坊中,吴元新不仅传承着蓝印花布刻版、刮浆、染色等精湛工艺,还以“用”字当先、活态传承为目标,以乡土技艺走进人们现代生活为宗旨,传承和弘扬蓝印花布这一乡土艺术。他将单面印花发展为双面印花,将窄布发展为宽幅印花,将单色布创新为复色布,将单一棉布品种发展为丝绸、棉绸等。在形式拓展方面,吴元新创新制作了近千个蓝印花布纹样,开创了蓝印花布服装、包袋、壁挂、鞋帽等系列蓝印花布产品,获得251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远销海内外。

吴元新深度挖掘蓝印花布背后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不断突破传统思维,抓住融媒体时代机遇,探索“蓝印花+X”的跨界交流合作之路,推动了蓝印花布“走出深闺”,解决了“好酒还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以符合大众需求的多元化形式进行传承传播。近年来,南通蓝印花布通过跨界交流,与腾讯、阿里巴巴、网易游戏、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蓝印花+直播”“蓝印花+数字藏品”“蓝印花+游戏”等形式为蓝印花布传播交流拓展新途径;与伊利、Vipkid等企业跨界合作,用“蓝印花+教育”“蓝印花+快消品”的概念,为传统技艺赋能,扩大非遗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了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之中。

吴元新的作品先后三次荣获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并多次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吴元新应邀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举办蓝印花布作品展览,并向国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捐赠优秀作品900多件,为传播非遗文化、让非遗技艺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作出努力。

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养青年技能人才

在非遗技艺传承中,吴元新注重培养年轻的非遗技能人才,通过染坊中带徒、家族式传承、院校教学传承、社会培训等方式传承传播蓝印花布技艺。

吴元新不仅手把手地将技艺传授给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键,更注重青年技能人才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吴元新的指导下,他的女儿女婿分别在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破格提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并分别被评为“三带”能手和新秀,使蓝印花布技艺得到了有序传承。

吴元新不但努力做好非遗技艺家族式传承,还在文旅部的支持下,在南通大学负责承办了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在院校和社会中传授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至今研培班已举办七期,培养了300多名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甘肃等地区的传统印染技艺的青年人才,带动蓝印花布印染这一技艺重新迸发新活力。有的学员通过学习后技艺及设计水平得到提升,生产出的产品有了市场,一人带动一片地区,吸引了更多当地青年人投入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如来自云南的段银开、段袁、熊文杰等十多位学员,将云南扎染与蓝印花布技艺相融,设计了T恤、包袋等衍生产品,一度热销,使80余户贫困人口通过乡土技艺的传承实现脱贫,让贫困人员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树立起通过劳动来摆脱贫困的信心。来自贵州侗族的赖蕾学员,带领村寨妇女,开发乡土技艺,带动发展当地传统手织布、染织刺绣产业,就地解决100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带动556户人家脱贫。

还有一些学员将乡土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促进传统技艺与市场接轨。来自广东的学员林栖说:“2015年学习蓝印花布技艺以来,我把技艺应用到服饰创新设计中去,带动贫困地区3000多名妇女制作蓝印花布,至今已购买蓝印花布面料9.5万米,销售额达1400多万元,也让2800余人用上了蓝印花布的产品。”在研培班上,来自全国各地区的学员相互交流技艺,拓展视野,提高素养,有效地激发了传统技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元新在长期的蓝印花布技藝研究领域中创办博物馆、建立染坊、出版专著、院校教学、承接国家课题等,逐步形成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五架马车”效应,即立档保护、艺术研究、技艺传承、院校教学、产品创新的立体式传承模式。在吴元新的守护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蓝印花布。这朵根植于民间的蓝白之花将一直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责编  韦露瑶)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印染印花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印花派对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印染书香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印花蛇
印花游戏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