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生问课堂:让教与学走向深度化

2022-05-30刘婧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8期

刘婧

[摘  要] 主动学习基础上的发问,不仅是数学学习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给学生创造提问机会,不断刺激学生提问意愿,让课堂因“问”而精彩,充满思维的张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自然生长。

[关键词] 生问课堂;学与教;深度化

主动学习基础上的发问,不仅是数学学习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确立“学以问为上”的理念,努力构架生“问”课堂,变单向输出为学生主动、自由思考。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主发问的机会,激发学生“问”的意识,让学生产生追问的意愿,引领学生沉潜于美妙的数学世界,自由思考,释放潜能,让数学课堂因“问”而精彩,充满思维张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自然生长。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问

学生具有无限创造潜能,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生态,创设悬疑情境,通过生活情境、趣味情境和热点情境等,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提问,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

1. 基于生活设境

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基于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应基于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情境素材,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成为学生提问的重要动力,并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组文具用品店在售的学习用品及其标签的图片,包括笔记本、橡皮、钢笔和圆珠笔等,让学生先根据图片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在生活经验支持下,学生很快从图片中获得了关于学习用品的价值信息:笔记本4元、钢笔8元、橡皮1.5元、圆珠笔2.55元。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大家能不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有关一步加法或减法的计算问题?由于有情境支持,学生很快提出了一些有关一步加减法的计算问题。

该环节借助生活中数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积极思考。情境设计既重视激活学生的提问意识,又培养他们的信息概括能力,较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的数学素养。

2. 基于趣味设境

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与问题本身是否具有趣味性有关,当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就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情境兼顾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笔者借助三维技术对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了改编,制作出了一个三维动画短片。故事内容是妈妈给美羊羊与喜羊羊分别分了一块地,其中一块为长方形,另一块为正方形。两只羊争执起来,都说对方的地比自己大。借助趣味化动画故事创设情境,围绕两只羊的争论,笔者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以帮助美羊羊和喜羊羊解决争执。结合情境,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去分析他们争论的焦点。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纷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最后,大家的注意力均集中到“面积”这一核心词汇,明白要解决两只羊的争执,得搞清楚两块地的面积大小。

以上的情境创设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素材入手,快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动画片进行数学化处理,将数学内容有机渗透于情境中,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表象引导学生抵近数学本质,并将其清楚地表现出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提问走向深入。情境创设时,教师应打破常态化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多样化、趣味化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提问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和维持。

[?]二、聚焦学生发展——追问

生问课堂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教师应基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提问积极性,不断将提问推向深入,引导他们根据数学课堂教学节奏进行及时追问,实现教与学的深化。

1. 错误处追问

生问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数学素养。在制约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错误”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少教师面对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带着消极情绪,不能正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学会转化“错误”,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资源。追问是转化“错误”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让学生及时追问,将错误转变为课堂教学资源,成為学生发展数学素养的养分。

仍以“小数加减法”为例,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算错现象,最突出的问题是数位不对齐。基于学生在小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橡皮1.5元,圆珠笔2.55元为例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设计一道题目,将小数加减法问题转变为整数加减法问题。根据笔者的思路,学生积极提出一些问题,将单位“元”转化为“分”。在学生转化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小数计算”和“整数计算”提出问题,主要涉及小数计算和整数计算的相同点。通过追问,学生明白无论是小数计算,还是整数计算,都应从低位算起,并做到数位对齐。

于错误处提问的教学目的是将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反思错误发生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比较思维。学生经历这一学习过程后,其数学素养会得到有效发展。

2. 混淆处追问

不少数学知识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或相关性,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混淆。教师应基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混淆的现象,引导他们在混淆处追问。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搞清楚相近或相似知识之间的关系,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类型的统计图,如不细加辨别,容易造成混淆。笔者以“扇形统计图”为抓手,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扇形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的概念、性质等自主提出问题。在搞清楚扇形统计图相关知识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围绕“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等关键词提出新问题。学生围绕三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进行追问,以此获得三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清晰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基于学生提问的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提问点,通过问在关键时、问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知识要点,使数学知识形成有机结构,促进他们发展数学素养,让教与学走向深入。

[?]三、发挥教师主导——诱问

提问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应基于生问课堂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诱问,让学生即有问题或产生疑问,进行批判性学习,在诱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巧设错误,诱发提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需要,改变单向输入知识的现象,根据学生的提问需要,故意设计一些“错误”,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错误产生疑问,从而诱发学生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中了解数学本质,促进思维发展。

例如教学“时间单位换算”前,学生学过长度单位换算,一般是十进制的换算关系。教学时笔者故意采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的换算关系,板书1小时等于10分钟,1分钟等于10秒。当笔者板书完成后,有学生举起小手提问:“老师,1小时不是等于10分钟的吧?这好像错了!”

这个环节借助预设错误引起学生关注,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当搞清楚错误后,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

2. 利用争议,诱发提问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在学习某些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会出现一些争议。教师可利用这些争议,诱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往往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出现了一些争议。在学生提出解决策略的基础上,笔者将学生给出的策略进行归类并集中展示,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生不同的见解。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选出最佳策略。

以上案例中,笔者利用争议诱发学生提问,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多样化认识,其数学思维也得到有效拓展。在解决争议的过程中,学生选择最佳策略时又较好地强化了他们的比较意识,在比较中锻炼数学思维,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问课堂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诉求,也是数学课堂教与学走向深入的关键。教师应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不断刺激他们的提问意愿,让课堂因“问”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