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传统中国文化与中国画的关系

2022-05-30孙夏竹

雨露风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画有无数经典佳作,引领过东方绘画的风尚,尤其在东亚艺术圈中有着至高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从内涵和外延上使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文化”通常是指精神文明的客观表现,它代表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先进精神。笔者认为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儒家文化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释、道两家文化则使人们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正是这三家文化的互融与共存,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而历代中国画家的创作思维与表现方式也深受这三家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为导向不断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和演变,由此产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画艺术。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画;关系影响

一、影响中国画至深的传统文化

(一)儒家文化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自有历史便有了文化,此定论也。儒家文化始于周,兴于汉,此后影响中国人的思想直至今日。儒学是孔子与孟子所创立经过历代经师传承发展后的一门学说,其中《论语》《孟子》以明立身,《书》以明王道,《礼》《乐》以明人道,《春秋》以明善恶。儒家文化中“仁”“爱”精神是其核心思想,“孝”“悌”“礼”“智”“信”“义”等是其重要内涵,概括地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一種面对现实、积极向上、充满人伦精神的人格。它涉及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关系的很多方面,体现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关系上,有着积极的社会功效。它有许多道德伦理表现要求,诸如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修身齐家、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等等。这种理想人格具体表露在人际的进退俯仰、言行举止上,儒家文化所具备的现实性与积极性意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和中国社会的统治秩序产生过深远影响。[1]

(二)道家文化

道学,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一门哲学思想,由春秋时期老子、庄子思想为宗派的学术派别总称,曾深远影响过东亚文化。道学典籍《老子》《庄子》以明天道,后人常把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因此道家思想也称为老庄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可以简单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文化的终极导向是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应当顺天道而彰显个性,身居尘俗而神游天外,保持内心的纯净,追求精神的宁静与自由。道家这种放飞自我表现本真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卓尔不群的独立精神。

(三)释家文化

汉朝时期佛学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了汉传佛教,由此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它是释家文化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释家文化在本质上体现了对现实生命的关怀,强调了众生平等的生命原则。倡导追求最高的人生理想,其中蕴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养成圆活无滞的思维方式。让人修炼忍辱负重的坚毅品质和与人为善的宽广胸怀,表达了戒恶扬善的价值取向。释家在精神追求上以“放弃”为宗旨。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虚妄,也就是所谓的四大皆空,人只有觉悟了才能从这些虚无中得到超脱。释家——禅宗尚静悟,贵解脱,要向内求取成佛之道,在尘世中保持住心灵的虚静状态,如此才能明心见性。释家文化蕴藏着极深的智慧,这种具有东方色彩的佛教文化深刻影响了东亚哲学思想。[2]

二、浅析传统文化与中国画的关系

(一)儒家——文以载道

儒家文化提倡“入世修身”,儒学有积极的社会功效,以其思想对中国画产生影响,“画乃文之极也”,绘画相对应地也反映了社会现象与伦理道德。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观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总结绘画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的论述,这些观点正是儒家思想对绘画的礼教功能和政教功能的强调,儒家文化要求艺术家以积极的淑世情怀去表现对社会与民生的热切关注,所以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绘画作品在具备审美功能的同时,更多具备了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在绘画中人物画较山水与花鸟画相对居多,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甚至更强调实用性,相应产生的人物、山水、花鸟画具有特征:重外美、重具象、重实用、重伦理,在艺术创作中常有“无我之境”。具体讲,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作品为了弘扬道德,维持统治秩序,扶正社会风气,服务于各种场合,很多时候是一种大众性美术。这样的绘画作品注重色彩的丰富度,有一种富贵堂皇、典雅绚烂的倾向,但也要看到其色彩观受伦理与阶级影响较重,与西方绘画相比,它的体系有所缺失,直到近世受西方艺术影响才有所突破。它讲求造型的具象,此类绘画通常要有比较直观的可识性造型做支撑,由于中国画工具与材质的特性,完全写实并非其所长,因此其绘画造型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意象的成分,但还是力图以再现为终极目标。构图推崇恢宏、中正与完备,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绘画通常具有严肃性,构图要体现出“礼”的特征,以中规中矩,完备严整见长,不求奇绝险峻,更具备严肃中正的庙堂法度。

绘画语言崇尚正统性,在中国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绘画语言逐渐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人特有的,许多绘画语言被认为是高贵的、典雅的、严肃的、规整的,具有先进阶级表征,与之相应,此类绘画也常以注重法度和规矩去创作完成,以求礼教淑世。另外,讲求作品内在意蕴通俗易懂,社会功用较强的绘画往往承担着很强的实用性,如果它的内涵太过晦涩难懂,其社会功效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作品具有高格调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比较直观的文化思想表达。宫廷画(见图1)、墓室壁画、风俗画等是其常见门类,作者因为要强调作品社会实用性,在创作中常常受到儒家文化中众多思想的要求,其创作思维和表现方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从绘画意境的角度来看——“无我之境”占主流。但这也毫不影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儒学精神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赋予了画家和作品道德使命,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持久性与广泛性,中国画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这种具有正统性的绘画被大力提倡,其影响力广泛而深刻,经过历代艺术家不断努力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以说中国画受儒家文化影响甚为深刻。[3]

(二)道家——天人合一

道家文化追求“隐世养性”,道家在精神追求上以“顺其自然”为宗旨,主张人回到“静”的状态。其思想的终极导向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宇宙万物应和谐相处,因为道家崇尚自然,离尘避世,喜欢寄情于山水林泉间,用心感悟世间万物,希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这种好尚也表现在对绘画理念的影响上。较为经典的绘画理论有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含道映物,澄怀味象”,东晋王微在《叙画》中提出“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隋代画家姚最在《续画品录》中提出“学穷性表,心师造化”,唐代张璪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受道家文化影响较深的绘画通常注重其审美功能与认识功能,重视文本的演绎,推崇艺术思维的创新与自由,以奇谲自我为好尚。这种喜欢彰显人性自由的艺术理念认为艺术即人生,受道家文化影响较深的画家常常具备纯艺术精神。道家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有着挥之不去的密切、浸润入骨的深刻,在人物画、山水画(见图2)、花鸟画中都体现得很明显,具体讲有求全美、重意象、尚质朴、讲笔墨、重自我的特点,追求一种“境中有我”的艺术思想。受道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中国画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意象艺术,造型多为画家观察物象后经过取舍加工的意象造型,这种造型更符合艺术美。老庄思想推崇质朴无华,这类作品通常以水墨为主,经过不断发展后,色彩也承担了重要角色,但它的色彩观追求一种冲淡和谐、质朴无华,反对过于强烈的视觉冲击,偏向于柔和。画家在意识到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这一命题后,首先提出用笔继而发展到用墨,追寻笔精墨妙的视觉效果,在道家文化崇尚心灵自由并追寻天地终极规律的影響下,画家们孜孜不倦地开掘艺术语言,不同风格的图像范式和笔墨程式经过历代演绎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这对中国画不同风貌的多维度表现功不可没,艺术家的心性和才华也突破常规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艺术主张可以自由提出,尤其曾一度占领中国画主导地位的山水画,它的诸多经典理论就得益于道家文化。中国道家哲学是中国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其形成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其影响力远播东亚圈,道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对中国画起到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决定了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并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面貌。[4]

(三)释家——诗意禅境

释家文化追求“出世修心”。南北朝时期,佛教跨地区和国界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释家文化,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禅宗的本意要求人们的信仰与实际生活统一起来,对佛的醒悟即对自身的醒悟,它追求宁静空寂的境界,劝导人不要执于一念,认为无心即是平常心,应以“无”悟道,要有圆活的思维方式。受释家文化中禅宗的空性思想对中国画的强劲冲击,“虚”与“空”、“淡”与“远”成为其意境追求,作品当具备诗意禅境,并提倡在艺术创作中寻求趣味、不拘一格。某种意义上说,曾一度占据中国画主导地位的文人画受禅宗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其经典画论有唐代王维在《山水诀》中提出“画道之中,水墨最上”,宋代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提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徐渭在《徐文长文集》中提出“不求形似求神韵”,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南北二宗”与“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清代石涛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提出“法无定相”等。受释家禅宗文化影响较深的中国画注重作品审美功能,山水、花鸟画居多,它的艺术特点是尚内美、重抽象、重笔墨、求简淡、重精神、求诗意,艺术思想为“有我之境”。具体讲此类绘画(见图3)追求萧疏幽冷的意境,以水墨表现占统治地位,色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有也只做点缀而已,似乎水墨的单一性更符合禅宗虚无空灵的精神诉求,即便以水墨表现为主,也追求淡雅飘逸的视觉效果,反对狂乱黑粗、气韵浑浊。在造型观上,它崇尚“得意忘形,写意传神”,相对儒道两家,它的造型观更偏重表现与抽象,作者往往由自己感觉出发,力图展现出物象的神韵,忽略对具体形态的描摹,造型多呈疏简状,具有高度概括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不求形似的造型观也对中国画造型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尤其是人物画在很长时期处于衰败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当代艺术家去正确对待这一问题。释家文化空灵悠远的思想注定此类绘画构图简略,气势恢宏、完备严整的构图不适宜于它,尺幅较小、空寂、简单、有着大面积留白的构图手法能充分表达其对禅宗“虚”“无”的空性思想的追崇,这种构图能将观者的心念无限延伸。绘画体系倾向于简约就需要某种艺术语言去做支撑,笔墨语言就成了它的灵魂因素,因为该类绘画主体多为文人士大夫,书法入画成为其重要艺术主张,讲求书画同源,独具中国画个性的笔墨语言被推向极致,形成了完备的笔墨程式,使中国画具备了有别世界其他绘画的专属个性及哲学思想。如上所述,文人士大夫为其创作主体,作品的文学性被空前提高,他们认为诗意须极飘渺,这与禅宗的幽渺深远相合,推崇画中有诗与以禅入画,释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画重诗意抒情,主观性与创造性极强,它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繁荣起到了重大作用。[5]

(四)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画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画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本质是针对人与社会的,它倡导以道德伦理来感化人、教育人,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是中国画发展的根基,崇高的道德观念使中国画具备了强大的社会作用。道学思想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天、地、人为范畴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心旷神怡、滋养元气后舒缓焦躁与浮华之气,其理论为中国画的画面虚实及笔墨运用提供了依据,让艺术更加纯粹。释家思想让艺术家摆脱心灵束缚去感悟生命、净化灵魂,使艺术创作更加自由,画家个性更加鲜明,其作品产生了独特笔墨语言,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得到了空前提升。[6]在中国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儒释道三家文化不断磨合交织、互融共存,形成一种合力影响着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方式,某种意义上讲,很难准确区分哪类画受哪种文化影响,尤其是文人画,它明显受到过释道文化的共同影响,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约束并提高画家的道德修养,释、道两家文化使画家摆脱一切有碍于画家求变、创新的世俗意识去自由创作。儒家心向中庸,道家看重无为,释家在意出世,在中国画中,本真的自我与宇宙的本体是合一的。可以说,没有儒释道哲学思想的滋补、培育与影响,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画。儒释道哲学思想是中国画创作与审美的活的灵魂。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体系,是由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构成的,其中儒释道文化为其核心思想内容。而中国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本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强劲冲击,崇洋媚外之风兴起,传统文化甚至遭到全面质疑,现在看来这种认知是狭隘的。中国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它是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的艺术成就曾深刻影响过东亚绘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了新的文化特征,当今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时代,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将传统文化与国画创作相结合,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精华、推陈出新,让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傲然独立、容光焕发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孙夏竹(1986—),男,汉族,甘肃兰州人,韩国大真大学2020级在读博士生,艺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彭兴林.中国经典绘画美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3〕倪志云.中国画论名篇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龚建平.自救与放达道家的人生智慧[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6〕周俊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国画传统文化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