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健康视角下的病患康复性景观设计

2022-05-30黄瑞雯宋思琪

美与时代·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健康病患艺术

黄瑞雯 宋思琪

摘  要:医疗疾病的治疗是长期反复的过程,病患康复治疗也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结合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以人性化的设计在康复花园中体现对病患的人文关怀,实现多维度健康的疗愈功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未来,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将深刻内化到心理、社会、艺术等多个方面,希望通过营造健康和谐的康复环境,能够促进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健康;病患;康复性景观;艺术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环境问题和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公共健康得到广泛关注。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快节奏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贫瘠,并引发各类精神疾病和慢性疾病。

医院作为特殊的医疗康复场所,不仅承担着治病就医的职能,同时也需要凸显人文关怀。在高速建设和不断扩大建筑的背景下,医院数量、功能等相应增加,而绿地空间却相应减少,空间环境品质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病患相较于普通人对所处环境的安全舒适以及私密性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因而,如何高效利用有限医疗绿地空间,结合医学、心理学等以人性化的设计在康复花园中体现对病患的人文关怀,以实现多维度健康的疗愈功效,促进人群健康,提升医疗环境服务质量,值得深入思考。

一、康复性景观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康复性景观的概念

康复花园(Healing Garden/Landscape),也有译作康健花园、疗养花园、或医疗花园的[1]。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美国,是康复医学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二)康复性景观的界定和特质

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角度对康复性景观研究和概念阐述各有不同。追根溯源,它虽是一种新的景观类型,但并不算是一种全新的景观领域,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提及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联系,其益处表现在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体力活动、缓解身心压力等。

因而,本文所探讨的康复性景观旨在通过营造恬静舒适的景观环境和社交活动空间,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获得多维度健康疗愈,实现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三)康复性景观的发展历程

1.康复性景观的发展

国外对于康复性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较早,埃克灵(Eckerling)指出康复花园是以康复为目的、让人们感觉舒适的花园[2]。乔安妮·韦斯特菲尔(Joanne Westphal)将治疗性的花园分为了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冥想花园、复健花园、疗养花园[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Clare Cooper Marcus)与巴恩斯(Barnes)合著的《益康花园:理论与实务》一书中介绍了康复花园的相关理论及发展,分析了相关实践案例,并从中归纳出不同类型康复花园的设计准则[4]。国内学者郭敏仁在《园艺与景观治疗理论及操作手册》中论述了园艺疗法的发展概况及景观治疗概念、发展历程、益处、具体实施方法、预期达到的目标和相关案例等[5]。李树华在《园艺疗法概论》中,论述了园艺疗法的相关功效与特征、适用对象、构造要素与实施场所[6]。杨欢等提出将传统医学中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康复花园设计中[7]。蒋莹阐述了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并针对不同时期园林与医学发展进程进行了详细论述[8]。

2.相关理论研究

康复性景观涉及医学、生物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交叉性前沿学科。简·华生(Jean Watson)1975年开始致力于关怀理论研究,提出人性关怀理论,其中包含十大关怀要素、人际间的关怀关系、关怀的时机和场合[9]。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在1984年于《亲生物本能》中提出人类具有一种接近并喜爱自然生命体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与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生存本能有关[10]。恢复性环境理论起源于环境心理学,包含卡普兰夫妇(Kaplan)的“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和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的“压力舒缓理论”(Stress Reduction Theory)。“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正是科学家为应对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群健康问题所提出的一项重要行动策略,旨在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且强适应的方式来应对一系列环境挑战,同时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1]。

二、病患康复性景观的理念架构

(一)病患

病患不仅是指生理或心理等方面存在障碍的人群,还包括受内外环境影响而造成各种障碍却未察觉的潜在人群。因此,病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一种群体。受疾病折磨,病患长期面临生理心理双重压力,且不同病患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认知、情感及功能障碍。根据病患的疾病类型以及年龄阶层对不同类型病患进行分类,通过调研和分析其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需求,深入了解病患这一特殊人群,并展开具体描述。

1.不同病患类型

按照疾病類型可将其分为身心障碍者、身体障碍者、长期身体病痛者以及晚期病患。身心障碍者,指个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导致其参与社会与从事生产活动功能受到限制或无法发挥,常见的身心障碍包括精神疾病、抑郁症、自闭症等;身体障碍者,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其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受到限制;长期身体病痛者包含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慢性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以及知晓率、控制率低等特点,已成为当今重大健康威胁之一;晚期病患大都会经历疼痛,需长期住院,接受各种手术、化疗以及频繁检查和药物治疗等医学手段试图干预疾病,这给病患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按照年龄层面可将其分为儿童、中年人、老年人。儿童相较于成人,对外界事物的辨识度较差,相比较于健康,儿童更为敏感,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更为强烈;中年患者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和精神支柱,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强度、高紧张情绪状态、超沉重心理负荷的状态下;老年病患随着年龄加深,其身体各方面机能开始衰退,主要表现在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身体素质等三个方面。

2.病患的特征

不同病患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行为习惯、认知能力。身体素质方面,病患受身体状况影响,病患行动缓慢,四肢乏力,平衡性、灵活性下降;行为习惯方面,病患行为不受自身控制,易情绪化;认知能力方面,病患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随后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病患康复过程中心理护理尤为显著。病患不同心理状态包括多疑敏感、沮丧抑郁、焦虑恐惧、被动依赖、自卑疏远、情绪不稳定等。其中,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即病耻感,在艾滋病(AIDS)患者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受疾病折磨,患者生理及心理面临长期高压状态,身体疾病会引发心理疾病,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样也会上升到身体疾病的反应,身体与精神易受到极大的伤害和困扰。例如疲劳综合征,多是长期工作压力下持续应激的后果,其症状也可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心理症状表现为焦虑、紧张、急躁、厌烦、疲劳等;生理症状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头痛失眠、肠胃失调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工作拖延、效率降低、逃避性饮食过度或食欲低下。

(二)病患康复性景观

康复性景观是为满足人的康复性需求而提供的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然而目前医疗机构中康复性景观侧重于空间功能,景观结构单一,缺乏体验感及人性关怀,导致绿地利用率低,未达到康复疗愈功效。由于病患作为弱势群体是医疗机构中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同类型病患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不同,对康复性景观的空间需求亦有所不同。病患康复性景观,其内涵一是以病患为使用主体的康复性景观,二是以获得多维度健康为目的的康复性景观活动场所,三是以艺术审美营造为途径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以此帮助病患回归社会。

(三)康复性景观对病患健康的影响与作用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WTO)将“健康”一词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2]因而在满足基本安全和生理需求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趋全面。对此,已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验证了康复性景观的疗养功能。首先,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作用,主要包含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方面的多维度健康。一方面,通过园艺活动、体力活动、复健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通过适当运动以增强病患身体抵抗力;另一方面,通过亲近自然等方式,改善不良情绪,舒缓压力,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理安慰。其次,通过社会交往,进行社会参与,增强病患参与感和认同感,获得尊重,实现人生价值,以更好地回归社会,促进社会安定,提高社会凝聚力。

三、病患康复性景观设计

(一)病患康复性景观的结构

1.空间内部特征对病患健康的影响与设计策略

康复性景观内部要素包括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两大类别,硬质包括道路铺装、室外设施等,软质包括植物、水体等。康复性景观需协调两者配比,有效发挥其疗愈功效。

园路之于景观具有空间组织、串联交通等功能,设计需充分考虑人的需求,避免使用曲折蜿蜒的道路,以实现空间易达性。此外,道路设计要考虑原有地形,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再者,道路并非孤立个体,应与休憩设施相结合,最少间隔15m设座椅以供病患休憩。至于散步道,主要是途中与植物搭配形成开敞或较私密空间,以获得不同感官体验。园路铺装应选择光滑度较适宜材质,避免凹槽、凸起物、间隙过大等情况,以防给患者带来不便。

受身体各方面影响,基础设施于病患而言不可或缺。首先,休憩座椅等应以木材为主,不仅要考虑美观,也需符合人体工程学。要避免尖角、灵活可变,以满足不同病患需求和确保安全。其次,明确的图文标识以及夜间照明设施可以使场所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既便于病患出行,又可营造温馨的氛围。

在进行软质设计时,应优先考虑观赏性高且具有多功能型的植物,如天竺葵,既具观赏性,其自身所散发出的香味又有镇定神经消除疲劳的功效。植物色彩应以绿色为主色调,在此基础上点缀其它颜色植物,有利于激发场地活力。此外,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本土植物,以减少人力管理及养护成本。立体式种植时,应注意植物高低层次搭配及疏密关系。要避免选用带有刺激性味道、飞絮、有毒有刺的植物,以发挥植物最大的生态效益,增强其观赏价值。

2.外部自然环境对病患健康的影响与营造方式

人们渴望接近自然环境,对自然元素的喜爱出于本能的偏好,因此,阳光、风、水景等自然元素也是康复性景观设计中需考虑的部分。

健康的光照环境蕴含了“视觉功能、生理调节、情绪干预”三个方面,适当的日光浴能够激发身体活力,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但材料选择上应避免反射强度高的材质,如玻璃、钢材等,避免太陽直射光引起的光斑、眩光等情况,以免导致病患眩晕摔倒的可能。此外,还应考虑到病患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长,在光线充足的公共开敞空间设置公共座椅以满足日光浴的需求。同时,还可利用藤蔓植物廊架、高大乔木或景观亭等设置可庇荫的休憩区。

良好的声音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好的疗愈效果,而自然环境中的风声、雨声、树声疗效更甚。有研究发现将自然的声音与音乐相结合,能起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反之,当空气污染达到有害程度时会危害人们健康,破环自然环境,且长期刺激下会导致各种慢性病。由于病患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形态的植物对空气流通的影响也不同,比如灌木的高度能够阻挡凉风进入,密集的植物会阻碍空气的流通,不利于通风等,因此,在公共空间风向区域可利用植物进行遮挡。

3.医疗机构中不同空间类型特征及设计要求

根据综合性医院中康复性景观存在的场所位置及面积、景观的性质和病患参与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其分类为街景康复景观、小型康复景观、复合型康复景观。

(1)街景康复景观

医院街道常面临人群密集、交通混乱等现实问题,而街道作为病患生活必经空间之一,可为病患提供短暂而多次的疗愈体验。院内街道周围应种植绿篱,形成完整的隔离绿化带,以减少街道噪声污染及灰尘。同时,乔木种植需注意间距,以免影响室内采光、通风。此外,建筑周边应避免种植带有绒毛和飘絮的植物。

(2)小型康复景观

医院用地范围有限,随着其规模扩大,景观面积被压缩成点式零散分布,因此,设计需考虑到小尺度空间康复性景观营造。对此,可以采用小型树池种植高大多叶乔木的方式,以提高场地的植被覆盖率。此外,小型康复空间的布点应在院内步行可达服务范围内,营造安静独处较为私密的空间,以满足病患个体独立活动需求。

(3)复合型康复景观

屋顶花园位于建筑物顶端,不与大地土壤接连,与周围环境相分离,无车辆干扰,既安静又安全,具有气流通畅、视线开阔等优点,适宜营造较为私密的空间。住院部前部一般作为公共活动区域,是医院户外空间中面积最大、最主要的中心活动区,该区域可以结合不同的康复治疗手段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复合型多样化康复活动区,也可做为多样化休憩社交区。

(二)病患康复性景观设计的策略性思考

康复性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其营造不能仅停留于功能性、可觀赏、可参与性的花园,应更多侧重于病患多维度健康的疗愈功能,尤其体现在艺术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即在疗愈过程中克服消极因素,唤起乐观情绪,调动主观能动性,促使病患获得身心恢复,最终回归社会。综上,医院康复性景观营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清晰可知的易达性空间布局

空间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克服成本到达空间中任意一点的难易程度,影响因素包括距离、时间、费用等。康复花园应设置安全区域和易达性道路,使病患拥有借自身力量进入花园的机会,增加病患到访康复花园的频次,亲近自然,进而参与社会交往。

2.自然为主的可视化景观环境

以自然景观为主,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利用植物对人体健康的疗愈功能。将植物种植与休憩设施和活动空间紧密结合,协调乔、灌木比例以及多功能性植物搭配,提高场地绿化覆盖率和绿地景观满意度,以此增加场所景观环境的吸引力。

3.以人为本的亲和性人文理念

鉴于病患行动不便,应给予患者受力辅助,各种抬高组合种植床,使患者能够近距离接触植物。要在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避免形式感的设计,采用柔和的材质、色彩、形式以抚平病患伤痛。

4.尺度适宜的区域化空间布局

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的空间布置,根据不同病患对不同空间的需求,将场地划分为多个子空间,为病患提供集会、聊天、交流的公共性空间以及休憩、冥想的私密性空间,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空间类型丰富度。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各不同类型空间的营造方式,避免空间闲置造成场地资源浪费。

5.轻松愉悦的可参与性活动机会

通过提高景观空间的质量和可达性、加强绿色景观空间的品质、设计舒适便捷有趣的步道等方式,营造适宜病患体力活动的场所,使病患能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提供病患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和可能,从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最大效益达到疗愈效果。

6.基于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

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调整精神状态,提高病患信心和勇气,纠正偏执敏感的心理,克服心理障碍,增加与外界的联系,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如参与园艺活动,能够使病患在栽培植物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实现自我价值。

(三)康复性景观的人文性思考

病患被视为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障碍,除满足自身健康需求外,身心双重压力使得这一群体对人性化的关怀需求亦更为强烈。康复性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及其可持续性发展依赖于对人的思考,归根到底是将病患作为“人”来看待,通过提供舒适的服务,维护病人尊严,提升病患生命品质,减轻病患身心痛苦。要以人为主体,以人的思想为核心,将人作为独特的个体,注重人的情感和主观感受,满足人的需求,以人性化的设计,回归于设计本源。不仅局限于物质世界功能性需求,也涵盖精神世界情感化需求和表现于社会层面的人文化关怀。由此可见,对康复性景观的人文性思考,需基于对设计的整体把握,综合协调各方面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将人、健康、艺术三者综合考虑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四、结语

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病患康复治疗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结合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以人性化的设计在康复花园中体现对病患的人文关怀,实现多维度健康的疗愈功效是本篇论文思考的主要方面。作为抛砖引玉,以病患为切入点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并以此展开可供讨论的可行的设计营造策略建议。

在当今快节奏、高强度、强压力的社会背景下,康复性景观不仅适用于病患者的康复需求,对于大众的健康亦同样重要。此时,人、健康以及艺术与未来值得设计师深入思考。未来,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将深刻内化到心理、社会、艺术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雷艳华,金荷仙,王剑艳.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园林,2011(4):31-36.

[2]Healing gardens[EB/OL].[2010-08-25]http://www.sustland.umn.edu/healinggardens.html.

[3]Westphal J M.Hype.Hyperbole and Health:Therapeutic site design[c]//Benson J F,Rowe M H.Urban Lifestylyes:Spaces,Places,People.Rotterdam:A.A.Balkema,2000.

[4]马库斯,巴恩斯.益康花园:理论与务实[M].江姿仪,吴珠枝,林凤莲,译.台北: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

[5]郭毓仁.园艺与景观治疗理论及操作手册[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研究所,2002.

[6]李树华.园艺疗法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7]杨欢,刘滨谊,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杂志,2009(7):13-18.

[8]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9]Watson J.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M].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9:254.

[10]刘畅,李树华.多学科视角下的恢复性自然环境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2020(1):55-59.

[11]张金光,余兆武,赵兵.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途径:理论框架与实践启示[J].景观设计学,2020(4):104-113.

[12]WHO.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agnaization [R].New York,1946:100.

作者简介:

黄瑞雯,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宋思琪,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健康病患艺术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纸的艺术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