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下学科无序竞争的治理逻辑

2022-05-30赵素梅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

赵素梅

摘  要: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强调“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设任务更为重要和艰巨。学科建设过程中为争取更好的利益和资源,往往伴随着学科竞争,需要进行学科建设的调节与治理。学科生态治理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抓手,学科分化、激增导致学科之间无序生长,恶性竞争,致使学科生态失衡。为使学科建设和谐发展,需要塑造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使所有学科和谐共生。在共生理论指导下,学科间能合理分配资源,良性竞争,学科间的和谐共生更有利于学科生态的发展。

关键词:共生理论;学科生态;无序竞争;生态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3-0039-04

一、问题的提出

从综合学科分化为独立学科,学科制度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学科独立学科与单一的独立学科交叉形成交叉学科。部分“双一流”高校为建设“双一流”,竞相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而一流学科的产生,须经过层层评估和选拔,为取得更加有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各高校不思考其实际发展,最终导致学科数量迅猛上升,出现学科生态失衡等问题。

随着学科的发展,各类学科数量激增,部分学科与相邻研究领域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如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与不同学科研究存在交叉的现象。原本独立的学科为适应生态生长环境进行改造学科“基因”,进行“基因重新编码组合”。各种学科为适应自身生长,从而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应用在自身学科的研究,称为跨学科研究。学科与相近似学科的“嫁接”模式,重新组成新学科,所谓的交叉学科也是一种共生方式,多学科交叉与整合为适应学科生态发展。

二、共生理论下学科互利与竞争分析框架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西方希腊语,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为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存活,合作共享生命资源。该词最初是德国著名学者德贝里(Anton de Bery)所提出的,他认为“共生”是指在不同生物的种属中按某种物质的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联合而共同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生物间互相依赖,各自能获得一定利益的单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也存在着这种关系:“共生”或者“竞争”。学科的发展和生存是符合生态学生长规律的,也有层次之分,需要有适合学科生长的环境。而学科疯狂生长,易导致竞争失序,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和能源中,学科需要重新组合,某些学科可为生存和其他学科合作,互利共生。

(一)学科具备共生环境

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学科分化越来越剧烈,小到社会对就业的需求,大到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学科猛增使得学科生存面临压力。从学科系统视角,学科是需要和谐的生态环境,各学科之间缺一不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改进学科评价模式和方案,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把人才培养排在首位,并明确学科评估的价值导向转变: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在评估上逐步落实“破五维”[2]。一个良好的评价制度为学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学科评估经过改革,不断向着为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也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二)学科交叉融合互利共生

每学科都有各自萌芽的演进过程,学科大部分是由“问题研究”到“研究领域”再逐步发展成为“学科范畴”。学科的进化及更新,是为了学科的生长生存需要,学科非单个独立生长,“寄生”于人类社会,为社会发展而生长,并服务于社会。各学科之间互为竞争关系,又与自身发展有益的学科互为和谐共生关系。学科需不断与外部学科合作,互利共生。如广告学学科与心理学、商学等外部学科交叉融合,满足了社会需求,也实现共生。学科单元类似生物的细胞,多学科交叉形成组织,学科组织成为学科群,学科群又和其他学科群进行交叉联合共生。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学科也在进行更迭,学科必须要改变自身组合,适应学科生态环境。

(三)学科“激增”和“激争”

学科之间“百家争鸣”之景象犹如学科生态系统内各要素间有机争夺资源及养分,各学科间竞相表达各自的学科“思想”,使得学科生态生机勃勃。而学科生态系统寄居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中,需和谐共存。学科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学科建设必须按照特定的进化机理进行系统功能分化和进化,适当地整合各类资源,才能适应社会生态环境。各单一学科、学科群要进行自我调节,发挥各学科的优势,有序达成良性共生的目标。学科间真正达到关注内在发展,学科生态环境转为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学科竞争催生学科知识的分化,加速学科建设制度的完善。

但是,市场化经济下高等教育的学科顺应了教育市场化发展,为获得更多的资源,将学科进行“移植”,嫁接到不对等的环境中。如本应在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学科转到师范院校,但是又没有相应的资源去培育,久而久之就会迷失方向。还有的“双一流”高校凭借自身的名气和资源,创建了多个交叉、重叠的学科,比如管理学下的工商管理学科在同所学校的多个学院都设有。

学科竞争是根据学科自身的内部条件优势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的。但学科“激争”而导致的“边际报酬定律”易破坏学科甚至高等教育环境,使得学科生态失衡。我國学科“内卷”化以后,出现“锄弱扶强”的态势,使得弱势而重要的学科处于边缘处境,极不利于学科生态“自然生长”。学科不健康的竞争、无序的竞争和非理性过度竞争导致学科危机和学科生态失衡[3]。

三、竞争无序致学科生态失衡的原因

由于各个学科间不同结构和功能,各个学科特征也各异。范国睿等学者认为学科生态系统由单一学科个体、学科的种群、学科群落等系列组成,它们“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从不同角度审查,学科的结构特征各不相同,如学科生态系统的结构宛若稀疏浅淡都很合理的植被丛林,学科生长之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及其制度环境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阳光和水”等资源能量。当前,学科数量激增,学科间未能维护良性竞争关系,使得学科“内卷”。学科数目发展达到瓶颈期以后,并无新突破,学科建设形成“路径依赖”“固步自封”的状态。各学科既无创新,也无实质发展。

(一)生态位重叠导致学科的竞争

学科生态位重叠表明学科间资源利用相似度高,学科在资源占有相似度高必然导致学科之间竞争资源激烈。学科数量激增,多数学科存在重叠或学科重复建设现象。学科的竞争势必会提高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4]。而重复性高而引起的竞争势必会淘汰弱势学科。弱势学科虽然建设艰难、过程冗长,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在同一学科生态群落中,生态位重叠属于常见的现象,重叠部分就会形成竞争,在有限的资源内竞争越显激烈。因此,竞争激烈程度与资源丰富程度成反比。在资源充足时,整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物种之间竞争关系表现不明显;当资源出现匮乏时,就会导致激烈竞争。这样的现象在非优势学科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学科随着新兴学科的出现,在发展过程中较为盲目,会模糊学科自身的研究特征,很难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在学科的群落中,生态位的重叠,使得许多学科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科的独立发展。

学术界对学科生态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生态位重叠的概念也越来越完善。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以学科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里面的能量、物质和信息流动具有特定分布。如果两个个体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占有或利用同一资源,就会出现学科生态位重叠现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说明各学科间竞争激烈,能够凭借自身优势得以共同生存。

(二)学术权力的指挥

学科自身含“知识”“规则”“规律”和“权力”的寓意,在院校竞争中,往往将学科的命脉与院校“生死存亡”捆绑在一起。若把学科比作“舟”,高等院校就如同“水”,高校是学科的载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建设得益于一流学科的优势。院校能借学科实力才能发展,高校“权力”决定学科的发展,高校掌握了学科设立权,也就意味着掌握大学对知识生产和再次生产的选择权。20世纪16—17世纪英国大学学科权力的代表,该学科权力决定学科的存亡,神学和希腊语以及希伯来语几大教席共同突破了原本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此为世俗皇权、新生阶级力量与教会神权主导地位的原因,而后数学、神学、天文学等自然学科占上风,击败神学也是权力指挥的结果。

在我国,高校建设依然紧紧依附于政府,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建设资源来自国家,学科建设内在动力和能源来自政府,必须依赖国家政策导向,但应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鼓励高校独立创新,但许多普通高校依然在政策导向下才能获得更多资源发展学科。

在这样的政策制度下,我国高校仍依附学科排名,不少的高校回归特色与优势,为增设“潜力”学科预留空间而主动撤销弱势学科,而此前高校则多是在学科评估“不合格”时,才被动撤销学位点。应该反思:学科建设之危机,是否符合学科评估的内在逻辑。

(三)学科评价体制的指引

随着学科的高速分化,学科数量的“激增”导致学科获得的平均资源减少,必然走向“激争”的巨变。学科评价的体制决定学科竞争的程度和竞争态势。学科评价体制要求均衡还是“平均”是学科竞争的决定要素。如果不是理性竞争,会导致学科危机。竞争的结果就是谁获得更多资源。如今,各国为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加强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在我国各种热门学科、新型学科竞相出现的情况下,导致一些弱势学科、古典学科、边缘学科渐渐被忽视。

当前,我国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教育部在学科主流评价体系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呈现出许多共性问题,尤其是在非“双一流”高校。这些高校人才引进较为困难,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不注重学科特色以及整体的发展,对学科特色以及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以看出,教育部发布的学科排名对我国高校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大学排行榜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紧密相关,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参考此类排行榜,进而会直接影响大学的声誉和资源的配置。所以,学科评估的动态指引往往影响着学科的发展。

四、共生理论下的学科治理

(一)打造学科共生环境,多学科和谐发展

学科分化导致学科数量上“激增”,学科无序的“激争”势必影响学科生态系统差异性和多样化。单学科间,学科种群之间竞争加速催化,致使学科拥挤、无序而缺乏管理,难保学科生态和谐发展。但是学科间良性方式竞争能使学科“换血”,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科发展增添活力[3]。

学科的多样化发展源于知识生产的多样和差异。学科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进化更新,學科是大学的“软件”,随着社会不断更新换代,学科这个“软件”必须与时俱进。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及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体制下,各院校为打造学科特色,争取学科资源的同时,学科与学科、学科与学科群落的共生更适应学科生态发展。学科生态允许学科存在多样性、多层次、差异性。因此,学科合作共生、互利共赢是保证学科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科管理中,相关学者指出学科被分层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科有自己的内部金字塔,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必然受到重视,非重点学科和弱势学科容易被边缘化。“一刀切”学科治理机理使得学科的自然生长变形,是学科生态系统更新迭代成长的障碍。学科种类千差万别,学科具体生长路径也形态迥异。因此,实行“因科而治”的治理逻辑,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科发展,使得学科生态系统中“高峰学科”“拔尖学科”“特色学科”“边缘学科”都能和谐发展。学科的再交叉融合就有更多的可能性,让多学科共同发展,交叉、融合、共生,使得学科生态和谐平衡地发展。

(二)淡化权力指挥,培育特色学科,使各学科平衡发展

学科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学科间的自动调节已达到学科间的动态平衡[6]。学科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科个体以及学科群落间是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学科生长也遵循生物学生态的“物竞天择”逻辑机理进而竞争生长。学科生长规律是遵循“胜汰”理论逻辑的。学科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符合学科生长规律。无论是学科的生长进化还是学科系统的生长进化都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

因此,學科如同自然界的生物,遵循“优胜劣汰”法则,学科管理中也遵循学科生长机理,在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学科,传统基础学科是学科生长的根基。学科生长遵循道家的“自然”逻辑,在培育优势特色学科的同时,也给基础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内营造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学科生态系统绝不是单一、整齐排列的,而应该是多样化、参差不齐的,但是又能和谐共生的平衡的系统。即按照学科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进化的规律,在遵循学科生态系统自身演化逻辑的前提下,对学科生态系统的成长给予适切引导,为学科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学科土壤以及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6],顺应学科生态系统,使之平衡。

(三)改善评价机制,引导学科良性竞争,使学科“内涵式”发展

在学科发展中,竞争不可避免,但是仅仅“数量”上激增,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是徒劳无功的,学科发展理应是有层次、有重点的发展,而不是均等发展。在学科生态上呈现的也是层次多样的。国家学科建设中,着力打造重点学科,使重点学科成为优势学科,成为学科核心竞争力。重点大学中重点学科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要使得学科良性发展,打破学科恶性“激争”,学科评估也要破“五唯”,要结合实际多角度评价制度。评价既要量化也要质性。学科良性发展,取决于学科环境,学科环境又依赖于成熟、客观、科学的评价系统。当今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背景,部分高校过度注重学科排名,要营造和谐健康的环境,要破“五唯”,不能单凭论文的数量、学校的头衔排名来评估。学科应分类评价,不过度注重层级,如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能力强,而应用型大学和职业型大学显然在研究成果数量上不及研究型大学。不能只凭论文数目评价,而应该进行分类评价,注重各个学校的优势,使得学科真正做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 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家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 (2020-10-2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21/baodao/202010/t20201021_495912.html.

[3] 郑石明,要蓉蓉. 系统思维观照下的高等学校学科生态论[J]. 教育研究,2021,42(03):113-125.

[4] 高伟.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新疆高校学科建设竞争态势测度[J]. 管理评论,2020,32(01):132-141.

[5]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04):297.

[6] 宋亚峰,王世斌,潘海生.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生态与治理逻辑[J]. 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26-34.

(荐稿人:孙存昌,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研究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探讨
大别山区跨省际边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共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