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绘画雅俗差异下以素雅为主的风格研究

2022-05-30许瀛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绘画

摘 要:宋朝作为唐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文化发展呈现繁荣景象。绘画方面,宋朝在吸收前代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文人画在宋代逐步走向成熟,呈現素雅的面貌特征。宫廷院体画的技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且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地方性的画派出现,院体画和民间绘画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绘画;绘画创作论

宋代绘画承袭唐代和五代传统,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取得了不少的建树,注重描绘事物的整体形态。同时,出现很多文人画早期的倡导者,苏轼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描绘宋代的书籍文献及影视作品时,我们总以“素雅”“雅致”“精细”等词语形容,但是在画史中,还能发现一些绘画作品并不属于此范畴,我们有时简单称其为雅俗之间的不同。但这种差异是何时出现以及为何出现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为了能够探究出宋代绘画整体面貌,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一、雅俗差异绘画的时代背景

绘画上的雅俗差异离不开时代背景下的时代选择。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统一了政权,结束了战乱,建立了宋这一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出于对武将的不信任,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收权手段,令一大批有功之臣告老还乡,另启用一大批文官,因此出现了宋代独特的政治局面:排斥武将,文官当政。至此,“重文事、轻武功”成为宋朝社会普遍奉行的社会价值意识。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一大批书画商店、文化交流场所出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大,书画市场一片繁荣。民间画家创作大量作品受到民众喜爱,同时创作也在不断跟随时尚潮流。人们对书画的欣赏能力在不断增强,王公百官、市井百姓“皆有所赏,皆有所好”。

在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潮流兴起,倡导者多是已经走入或即将进入科举仕途的文人,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并且渴望能够像老子、庄子一样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书画作为从政的一种“消遣”、一种“衍生物”,呈现出清、幽、静、寒的固定风格,表现一种自由随意的审美追求。但是,在经历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一系列重创后,深感屈辱的宋人放弃了唐代以来的“外王”传统,转而追求“格物致知”的“内圣”。

二、宋代绘画创作者和作品特征

宋代绘画的创作者身份复杂,有皇亲国戚、贵族士大夫,亦有平民百姓,描绘的景象有庭院深深、奇禽异兽、花鸟虫鱼,也有村居野地、城郊市井、家禽牲畜等,可从创作者和作品两方面来分析宋代绘画。

(一)创作者

宋代绘画创作者的身份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画家,另一类是文人画家。职业画家又分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两类。宫廷画家主要进入皇家画院,有相应的官职,绘画技法世代相传。他们主要为皇室贵族服务,其绘画内容和风格与统治者的审美要求相符合,满足贵族的审美好尚。宫廷特设绘画机构始于五代,北宋的翰林图画院盛况空前。宫廷画家黄荃父子,就是有一定官职的世袭画家,其绘画风格被后世称为“黄家富贵”。宫廷画家见多识广,能够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绘画创作,因此其绘画写实性较强。因为统治者大多喜欢富丽堂皇的形象,因此院体画家在创作时大多采用明艳的色彩。

民间画工在社会中地位较低,由师徒世代传承,创作时多使用固定样式的粉本进行绘画,画法单一,因其作品多不能署名,所以现存的宋代民间作品大多分辨不出由来,但是一些杰出的画家及作品还是在画史上留下了印迹。

绘画的雅俗差异最主要是出现在民间画工和文人画家之间。不同于地位低下的民间画工,文人画家属于“士”这一阶层,生活较为富裕。文人画的创作与“文人”这一身份紧密相连,注重抒发文人特有的对于内心的探求和情感的抒发。相比于院体画和民间绘画,文人画样式较为简单,颜色单一。文人画逐渐与院体画分庭抗礼,走进宫廷,影响宋代绘画的发展。

(二)作品

宋代绘画大多承袭自唐代、五代时期,前期面貌变化不大。院体画多是对宫中稀有的奇珍异兽的描绘,例如黄荃的代表作《写生珍禽图》就是其中之一。黄荃自西蜀宫廷进入北宋画院,绘画作品大多刻画细致,可作标本欣赏,对后代动物绘画尤其是鸟类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出现较大变化的是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大家李成学关仝之法,深入大山描绘北方平远寒林之景,创作出卷云皴法。范宽久居华山、终南山等山林之中,注重对山、林、树、石的体积描绘,创作出雨点皴法。中期,山水画逐渐形成独特面貌,崔白打破黄氏画风的一统局面,形成“清淡疏通,较为活泼”的独特技法,花鸟画创作又向前迈进一大步。郭熙是李成忠实的支持者,创立了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宋徽宗赵佶对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其当政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宫廷画作。南宋承接北宋画法,各种类型的绘画进一步发展。马远、夏圭利用留白,创作出“马一角”“夏半边”的独特绘画样式,但南宋绘画更含蓄,技巧简洁,意境深远。

三、雅俗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

雅俗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人地位的抬升。北宋初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对于文人士大夫的重用,使文人画渐渐可以与院体画相抗衡。对于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视,使人们对文人士大夫的阶层有了极大的向往。书画成为文人士大夫表现自我的媒介,渐渐地就不同于单一作为欣赏品的院体画。文人画的出现是对自我情感的抒发。更进一步说,雅俗差异是宋人更高一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抗衡。文人画更讲究意境,显然院体画是达不到的。无论院体画绘制得多么精美,它是不具备深刻内涵的。至于生动性,院体画和文人画都达到了,但院体画更胜一筹。院体画和文人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雅俗差异也以另一种方式在不断融合。

四、宋代绘画的整体面貌

宋代绘画整体的面貌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画作才可以被定义为宋代绘画?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在古籍的论述中才能得出答案。

首先是“心画”概念的提出。“心画”出自汉代扬雄“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南宋朱熹言:“谛玩心画,如见其人。”米友仁将“心画”之说上升到“穷理者”“一世之英”的高度。郭若虚提出:“夫画犹书也。”这种由内心映照出来的事物明确了创作者的主体位置,创作来源于创作者“本心”对于真实事物的创造,这也许与宋代理学的出现有一定的联系性。这些观点改变了品评画作的标准,确立了创作者以自我为归属的思想地位。

其次,“意”是区别于“心”的另一个概念。“意”是“心”的发动者,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志,是情,是趣,是许多不同的事物。在宋代绘画中,“意”是一种顯著特征,被用于对创作者、创作品、创作对象进行阐释,大致分为“我意”“画意”“物意”三种类型,其中“我意”是核心内容。

最后是“游戏”论,属于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也是上述内容的一种具体体现。苏轼有言“游戏得自在”“适意无异逍遥游”。《宣和画谱》卷二十中言阎士安“性喜作墨戏”。赵令穰“游心经史,戏弄翰墨”。文人士大夫对生命的感悟、对宇宙观的理解,都是可以表现在绘画作品中的。这种对原始、神秘、未知领域的思索与人生的世事无常、悲欢离合的感悟都可以在画中尽情表达。

五、宋代绘画的真实性描绘

文人画也有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它的概念的确立来自苏轼。“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又跋汉杰画山二首》)这句话明确解释了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不同,同时也定义了文人画的基本内涵。画作的好坏并未成为苏轼等人品评画作的标准,身份、意趣、文化背景则成为品评的重要标准。这其中包含着观者和创作者身份的联通,就是说观者也要达到和创作者一样的精神趣向后,才能够欣赏明白一幅文人作品。

《宣和画谱》作为集录宫廷画作的著作,也选入了部分具有文人趣味的作品,并结合文人士大夫的观念对画作进行品评,可见宫廷绘画并未与文人画作分道扬镳,而是借鉴融合。这足以说明文人士大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在社会上的引领作用。“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是具有“主体形象”的,对此很多人都曾总结过。

若论宋代绘画,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代绘画是高度写实的,这主要体现在院体画中。宋代绘画的写实性来源于对唐代写实传统的继承。花鸟画在宋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花鸟刻画细腻逼真,仿如活物。花鸟画在宋代绘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技法规则,可以说是“苛求”。例如邓椿《画继》提到“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这样对于创作对象细节的把握,增加了画作精细度的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

宋代的写实也体现在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描绘上,一部分宋代山水画家久居深山,对自然体察感悟,对绘画技法也作出了许多贡献,这些都是“师法自然”的成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提出“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对于山的四时变化的描绘,体现了绘画创作的时间性。对景色的欣赏、对自然的观察,也提升了人们的认知水平。从宋代写实画作中可以看出,其共同点就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模仿。宋人的模仿是极精细的,也是有据可查的。

六、宋代绘画的品评标准

宋代,绘画品评是文人画倡导者们和宫廷绘画鉴藏家们的工作。文人画的倡导者们主要提出文人画要表现出对创作者内心的精神诉求,表达创作者的精神内涵。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天真烂漫是吾师”的观点,还提出了“常形”“常理”两个美学概念,以此来界定文人画与画工画。这里强调的是绘画创作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提出“善求古人笔意”的观点,他认为绘画要遵循笔法,合乎理法。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分画为四格,即逸、神、妙、能,首次将逸格置于众画格之上。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注重笔法,强调绘画要有法度。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只以神、妙、能三品来评画作,依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尺度,提出了“六长”“六要”理论。

影响宋代绘画面貌形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在位期间组织编撰《宣和画谱》,搜集名作整理成书,为绘画学习者及画院学生提供了参考途径。“诗思入画”是赵佶提倡的重要绘画理念,要体现“诗画合一”的审美情趣。赵佶对绘画十分重视,倡导花鸟画“粉饰大化,文明天下”的政教功用。同时,赵佶也主张花鸟画“不俗”,追求“清”“逸”等画意思想。

在宋代绘画中,院体画的审美标准转向“物像写实”和“设色典雅”。《宣和画谱》卷二十《墨竹叙论》中说:“绘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黄铅粉则失之,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这句话反映出了宋代绘画不注重色彩在画面中的作用,而是以形象的生动性表现画面特点,这也是绘画素雅的原因之一。宋徽宗的个人审美好尚推动了院体画的改变,也成为宋代绘画素雅的一个原因。

宋代道释人物画、佛教绘画在北宋初年的发展中,承袭唐代传统,出现两种风貌。一种是禅画,由于禅宗逐渐成为佛教的主流,北宋晚期禅画盛行。另有一种绘画,非主流,被称为风俗画,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自然淳朴,生动灵活。于是,宋代逐渐形成院体画、文人画、风俗画三足鼎立的新面貌。

七、结语

美术史学者郎绍君说:“宋代美术在写实技巧上已臻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宋代绘画对后代绘画起到推动作用,其在花鸟画、山水画上取得的技法成就为后世所借鉴。元四家是宋代绘画的主要继承者。宋代绘画具有设色淡雅、意趣浓厚的特点,文人画是宋代的时尚潮流,追求回归本心,回归自然。由于文人画的出现和发展,宋代绘画才得以形成素雅的时代面貌。

参考文献:

[1]刘畅.关于宋代绘画雅俗分途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5):27-29.

[2]侯春月.浅析宋代绘画雅俗分途的成因及发展[J].美与时代(中),2015(10):45-46.

[3]刘桂荣.宋代绘画艺术的阐释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0-56.

[4]陈海涛.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演变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

[5]李维红.浅议宋徽宗与宋代花鸟画的审美标准[J].西北美术,2006(2):44-45.

作者简介:

许瀛澜,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宋代文人画绘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