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

2022-05-30郑展鹏陈少克吴郁秋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文科困境

郑展鹏??陈少克??吴郁秋

摘 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河南大学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研究发现,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专业细化分置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设置同质性与专业细化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理论化培养体系与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数课程内容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教学与科研的不对等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此,河南大学经济学类专业在坚持立德树人主基调的基础上,进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创新、创新实践教学路径、构建多层次教学督导机制、出台并实施教育教学类成果奖励办法等,围绕一流专业建设开展一系列探索。

关键词:新文科;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困境

2018年10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实施,新文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一流专业建设正式启动。从根本上讲,新文科建设就是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运用跨学科思维,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其根本目的是让文科教学及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019年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正式实施后经过三轮评审,全国一批经济学类(含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类(0201)、财政学类(0202)、金融学类(0203)和经济与贸易类(0204)四个专业类)专业入选为国家或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那么,在当前新文科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面临哪些困境?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经济学类一流专业?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河南大学经济学类一流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对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开展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因此,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基于内涵式发展的角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经济学类人才需求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每一所本科院校均设置有经济学类专业。目前,我国已处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专业细化分置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设置同质性与专业细化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理论化培养体系与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数课程内容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教学与科研的不对等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等方面。

1.专业细化分置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经济学门类下设置有四个专业类共23个本科专业(不含目录外专业),如表1所示。其中,有传统专业如经济学、贸易经济、金融学等,也有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增列的如金融科技、信用管理、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

一方面,经济学类专业与经济发展较为密切,因此,经济学类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开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尽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设置中仍有传统“对口教育”“专才教育”模式的痕迹,但开设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经济工程、信用管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经济学类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一流本科教育要树立全人发展的育人理念[1],这一理念落实到专业教育上,应该加强对学生基础性、综合性、通识性教育的培养,即需要加强专业之间进一步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从这一角度看,经济学类专业细化的设置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在较大程度上强化了“专才教育”,损害了本科教育阶段对基础性知识和综合性素质的培养,这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与要求有所偏离。

2.课程设置同质性与专业细化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即使不考虑专业细化分置所存在的问题,从目前经济学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经济学类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同质化程度较高,这种同质化的课程设置难以支撑各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北方某部省共建高校为例,该校经济学院设置了经济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3个专业类共6个本科专业,从其培养方案看,本科生完成培养方案需修完137个学分。在其6个本科专业中,学科基础课程均相同,占56学分。区分专业特色的标志为

其“专业发展课程”,这类课程应修36学分。其中,“专业发展核心课程”(必修)为5门课,共15学分,这个模块能够体现专业化特色育人的目标;“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选修)为18~21学分,尽管其培养方案中列出12门左右的该类选修课程,但专业区分度明显下降,如“世界经济”“财务报表分析”“物流管理”“商务英语”“风险管理”和“中国经济专题”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专业的“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中。从调研中还发现,此类课程设置方式并不是个案,在多数高校的经济学类专业中这类现象均比较突出。尽管这种降低区分度的做法有助于宽口径人才培养,但不同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同质性与专业细化设置之间存在着客观矛盾。虽然可以将此现象看作各高校经济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高素质、综合性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尝试,但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必须解决这一矛盾。

3.理论化培养体系与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学科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共生发展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在经济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往往认识到了经济学科的应用性程度取决于对经济学基本理论把握和理解的程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学科需要在应用和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因此,长期以来,教研方式学术化是经济学类专业教育的主线[2]。實际上,从各高校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特征,以南方某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其课程设置中,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之外,仅有40学时共6个学分的实践教学课程。另一南方财经类院校应用性比较强的经济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之外,仅有32学时共2个学分的实践教学课程。因此,在目前经济学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理论化培养体系仍处于主流地位,这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对学生较强实践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差距。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少数课程内容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我国经济学科建设经历了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到之后西方经济学日益成为经济学科主导性理论体系的过程。与之相适应,经济学类人才培养也进行了转变。目前,全国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经济学类专业课程的主导性理论体系基本上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尽管需要从经济学一般性的角度看待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但经济学科的意识形态特征比较强[3],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近年来,经济学类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批“马工程”教材投入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课程内容与国家要求之间不太适应的倾向,但在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课程内容设计仍需要改进,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缺。

5.教学与科研的不对等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本是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关系,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导向,尤其是学科建设的导向性影响,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长期存在[4]。正像哈瑞·刘易斯所说:“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5]实际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该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处理教学和科研不对等发展问题的同时,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則,高校的教育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虽然备受各方重视,但从实际来看,在重科研的惯性和存在路径依赖的背景下,经济学类专业任课教师在基本的教学态度及教学技能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少数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尚需进一步端正。

二、河南大学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的顶层思考

目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财政学和金融学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经济统计学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如何建设好类似于一个小财经类院校所拥有的学科和专业,是包括河南大学在内的综合性大学经济学类专业内涵式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本科教育中,如何真正坚持“以本为本”,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对一流专业建设做出了顶层思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坚持“以本为本”,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全人培养的基本思想。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一直强调将本科教育放在学院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学院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良好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良好的身心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其二,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融通专业培养的基本思路。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通过其学科中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重组,形成文理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从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跨学科学习模式[6]。也就是说,新文科要从传统的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以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河南大学在文理基础学科方面的整体优势和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树立大经济学科理念,建立大经济学科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选拔机制,创新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建立“经济学专业教育与立德树人相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培养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三,坚持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范式改革为基本抓手,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近年来的本科教育工作推进中,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主要基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主基调;推进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在经济学类专业内部率先进行新文科建设的尝试与实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夯实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推进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立体培养体系;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加强教学督导机制建设,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出台并实施教育教学类成果奖励办法,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三、河南大学经济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综合性大学办经济学类专业与财经类院校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弱势。其弱势主要体现在相对较小的师资规模与学科专业体量之比明显低于财经类院校,其优势在于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齐全会带来专业之间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便利性。因此,综合性大学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适合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适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文理渗透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7]。河南大学经济学类专业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新文科背景下,围绕一流专业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1.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在课程思政方面不断推进教师将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思想和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具体做法主要有:第一,加强课程思政技能培训。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坚持每学年与“马工程”教材使用相结合为任课教师进行一次集中性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第二,坚持要求“课程第一课”思政化,强化教师和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待和讲授课程。第三,坚持课程思政竞赛常态化, 每学年安排课程思政微课比赛。

从目前看,河南大学经济学科的课程思政成效比较明显,如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在河南省线上教学思政课评选活动中,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项成果荣获河南省线上优秀课程一等奖,在学校层面获得抗“疫”优秀课程思政奖4项。同时,学院还将课程思政和学生入学教育以及学生平时的思政活动相结合,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2.进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夯实经济学类专业的新文科建设基础

为实现专业融合,促进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现新文科建设目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自2020 年开始启动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及培养改革,即在本科招生中,将学院的5个本科专业(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统一设置为“经济学类”,学生入校后,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照经济学大类培养,统一实施通识教育,从第三学年起再分流到各具体专业进行学习。

为此,学院对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进行创新性调整,重新构建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大类培养中掌握经济学的基础性知识,从而达到实现通识性基础教育的目的。在特色课程体系上,充分利用河南大学在文理基础学科方面的整体优势,实现部分课程以过程性评价、小型研讨和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的展现及讲授形式,着力构建与通识教育和新文科建设相适应、实践性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相协调的培养模式。

河南大学经济学大类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其一,加大通识课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为此,开设“大学语文”“国学概论”“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本科生人文素养,逐步提高新文科特色教育的强度。其二,增强学科内部专业知识融合。在各专业教指委课程设置建议的基础上,为全体经济学大类的学生开设“保险学原理”“经济史”“税收学”“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学科基础平台课,以拓展人才培养的宽度。其三,拓展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内涵。新开设“田野调查”“商业银行运营决策仿真实验”“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实践和实验类课程,以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其四,开设了學科交叉性质的专业选修课。如经济学专业开设了“人口经济学”、经济统计学专业开设了“人口统计”、金融学专业开始“互联网金融”等课程。

3.实施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创新,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

从一定程度上讲,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承载着落实新文科建设具体要求的使命。为提高人才培养效能,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创新。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实践。

第一,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打造金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加大对课程建设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课程建设成绩。如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等7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省级金课的建成与运行,为巩固本科课堂教学效果夯实了基础。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或合并,以适应新文科建设对课程综合化的要求。首先,由于一些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雷同和重复,将一些课程进行了删除,以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如由于“国际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的内容高度雷同,因此,删除“国际市场营销”,保留了“市场营销”。同样道理,“西方金融理论”与“经济史”等课程内容重合较多,因此删除了“西方金融理论”课程。其次,顺应河南大学经济学类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将一些内容有所重复的课程根据其综合性的需要进行了合并。如将原有的“中国税制”与“税收经济学”合并调整为“税收学”,将“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调整合并为“公司金融”,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指数理论、方法与应用”与“投入产出分析”调整为“企业经营统计”和“经济统计分析”等课程。再次,根据新文科建设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及需要,增设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实践类课程。如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每年组织120名左右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的“百县千村农村人口流动社会调查”品牌活动进行规范,为了提高该实践活动的权威性,已经将此项实践活动打造成“田野调查”课,给予少量的理论课课时和较多的实践课课时,并给予2学分的支持。另外,还开设了“商业银行运营决策仿真实验”“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实践或“统计学”实验类课程。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造,有力地促进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为配合课堂教学范式的革新,积极推进慕课建设。目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多门慕课已上线运行,大部分任课教师已经灵活掌握了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因此,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通过慕课建设不仅达到了课程建设的目的,同时促进广大任课教师学习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课堂教学的效率。

4.创新实践教学路径,加大实践教学推进力度

实践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开展新文科建设以来,河南大学经济学类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近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实践课程之外,还积极推进以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教学、以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以协同合作机制带动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第一,依托传统实习基地,建立了两个省级新文科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本科生实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真正将“新文科”的理念融入本科生培养全过程。

第二,通过举办国家级专业竞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策划、收集调查和处理分析数据等专业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敏锐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的目的,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先后承办了2019年度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及2021年度第十一届“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通过举办这些国家级专业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国家级赛事,并配足配强指导老师。实践教学活动为升华学生的理论知识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年来取得的诸多赛事成绩也充分展示了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在重视本科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成效。

第三,利用政校、院企等协同合作机制,推进常态化毕业生集中实习。为提高毕业实习效果,杜绝“假实习”现象,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试点推动毕业生集中实习。为此,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院每年组织部分本科毕业生到开封市顺河区基层岗位开展集中实习。下一步,学院将统筹协调各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尤其加强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及驻汴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将各实习基地做实,推进实习实践活动常态化,逐步推进毕业生毕业实习全部集中安排,以提高实习实践效能。

5.构建多层次教学督导机制,筑牢教学质量底线思维

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学院构建了多层次教学督导机制:其一,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课程思政以及涉意识形态内容进行督导;其二,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督导;其三,学院督导组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指导,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各层次教学督导过程中,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汇总,由学院分别将督导组的教学改进建议分发给每位任课教师,以提高教师教学改进的针对性。目前,教学督导机制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近三年,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在省级教学技能竞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竞赛中获奖的中青年教师,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6.出台并实施教育教学类成果奖励办法,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长期以来,由于科研成果对高校的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国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而对教育教学类成果一般并未给予奖励。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为此,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率先在全校出台并实施了《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育教学类成果奖励办法(试行)》,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教育教学类成果进行激励,提高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扭转长期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该办法对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教学名师、教材建设、教学竞赛、一流课程建设、国家级专业竞赛指导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均给予奖励。同时,还设置教学质量专项奖,即对于教学质量被评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除了正常的课时费之外,再给予一定的金额奖励。通过出台并实施教育教学类成果的奖励办法,有力地提高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从制度安排上为落实“以本为本”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史铭之.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理路——南洋理工大学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5):122-129.

[2]周超.開放与融通:新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24-27.

[3]陈少克,宋广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一般化的思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4):7-12.

[4]严纯华. 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N].光明日报,2020-09-10.

[5]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张雷生,魏莲莲,袁红爽,等.我国新文科建设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瞻望[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39-55.

[7]李天德.四川大学构建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21-2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类专业优化提升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LX028);2021年度河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专业与通识互融:新文科背景下税收学教学内容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DXJJG2021-055)]

郑展鹏,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新文科困境
困境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