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挑战与路径

2022-05-30廖彩霞周勇成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廖彩霞 周勇成

[摘要]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技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应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研究对象。高职院校应在规划定位、师资团队、课程与专业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培养出一批理念先进、知识广博、技术扎实、乐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文章从国家层面、教育层面、社会层面三个视角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面临的关键挑战及能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作者简介]廖彩霞(1979- ),女,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市商务经济研究院、出版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副教授,硕士,廖彩霞创新创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周勇成(1983- ),男,四川乐山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项目“短视频生产技术助力重庆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201048,项目主持人:廖彩霞)、202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计划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13203,项目主持人:廖彩霞)和2021年度校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XJKTZD02,项目主持人:廖彩霞)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067-05

我国职业教育已逐渐从深化教育改革过渡到提质培优的发展新阶段,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辨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挑战和路径方向进行探索,以期培养具有创新特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辨析

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在探讨如何建设技能型社会这一问题前,首先需要对“技能型社会建设有何价值”等问题进行澄清与辨析。以往许多研究都集中探讨了技能型社会建设对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促进意义,但对更为宏观的国家发展层面意义和更为隐性的社会层面公民价值观塑造意义却探讨较少。可见,当前进一步辨析技能型社会的价值和目标仍是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

(一)国家层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向

发展理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本策略与原则,同时也是发展的动力与支撑。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挑战提出的新思想。在新形势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就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提高社会创新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技能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包括社会要素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必然要求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实现社会要素、组织的全面创新。随着数字化经济、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价值链高端延伸,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新发展理念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需求、对全体公民的创新和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技能型社会正是在这一重要背景下应运而生,体现了国家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需要。

(二)教育层面: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摇篮,同时,一个良好的技能型社会又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共同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整个社会人才供需的良性循环。《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技能型社会的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衡量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大力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就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体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和特色发展之路。

(三)社会层面:凸显社会崇尚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价值导向

技能型社会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经济水平、完善产业结构、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也有助于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6%,建设技能型社会任重道远。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产,又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建设技能型社会就是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技能、学技能、用技能的热情,让全社会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要积极宣传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类型。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面临的挑战

站在历史的视角,高职教育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迈向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国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为背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还存在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职大学生创新创能力亟待提升

培养适应和满足社会、企业一线的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目标,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对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和培养。《2017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5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找到的工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预期,而部分用人单位也认为大学生在职业能力上存在不足,大学生入职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和产生效益。另外,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双高”建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离不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和培养。《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职业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突出表现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所提升。高职培育工匠精神,加强赛教融合对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效果明显,在各类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明显增多。但从实际创业情况看,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型”和“科技型”行业进行创新创业的还较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系统亟待优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创业理论、实践课程和专业课程相关内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发展相对滞后,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还需完善,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已出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但在方案描述和指标要求方面還缺乏具体性、全面性和创新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还较薄弱,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协同培养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出现脱节,学生有被动参与的现象。二是课程设置不科学。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开展情况来看,从教务处到二级学院和任课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少清晰的职责界定和分工,原则性描述多。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还停留在基础原理和方法论层面,可供学生跨学科修读的创新创业课程不足。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有待加强,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操作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不注重对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专兼职教师的结构还需完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完善、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有关。高职创新创业兼职教师的比例较大、专职的比例较小,大多数教师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市场运作缺乏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

(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教育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的一项基础工作,教育评价包含完整的理论依据和行动逻辑,并随着教育对象和需求的变化而调整。面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单一、滞后的评价范式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形成完整、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一是高职院校关于本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估体系还未完全确立,有些还沿用过去传统模糊的评价。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教学评价差异不大,尚未形成专门针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评价机制。二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标准单一,缺乏内涵发展的特色,不符合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要特征。三是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办法和体系不科学,部分学校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结果与过程导向不明等问题,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模拟计划书等形式为主,导致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三、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技能型社会要求培养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亟待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科学精准的评价体系。

(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高职院校要深入调研和把握当下市场需求和现状,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之中。同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诸要素形成合力,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二是构建“全覆盖、多模块、四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重塑基础专业知识、基础创新实践、综合创新实践、全面创新创业实践的人才培养历程,四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进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龙头优质企业的合作,推进专业实践迈上更高台阶。第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深度协同,将创新教育与实验课程纳入新商科专业教育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和思维。第二,“教赛学研创”一体化,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竞赛、科研发明、创新创业等一体化的联动机制。第三,实施学生创业双导师制,实现专业教师带学生团队、企业家带项目共同创业。第四,依托专业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大一批实训基地建设,做好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合作实体,校企共建众创空间集群,产教融合促进专教融合。

(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推进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提升,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思维和精神的培养,同时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以技能社会为导向,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学环节,将创业讲座、创业沙龙、模拟实训、创业比赛、职业体验等纳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课程性质、课程层次、课程目标、课程数量以及课程考核标准,共同打造高质量的本土化教材。要系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不仅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经济学、税收、法律等重要内容,还包括综合素质、专项技能、创新创业、行业调研等一体化内容,使高职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成果评价上接受完整系统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制度,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完善双创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探索智慧教学教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服务支持体系,搭建在线双创教学平台,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流程化和标准化,进而丰富双创教育网络学习资源,为师生创新学习、个性化教学提供重要赋能。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信息化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共同建立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从学校层面推进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依靠技术赋能实现智能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一个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的智能教学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有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多元协同育人

一是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要多措并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建设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可通过构建“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的“双导师制”,实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冲抵;加强“产业+教学”融合,产学研共建创业“体验站—训练营—孵化器”,学校通过在校外建立“厂中校”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推动企业项目教学化,建立“校中厂”,促进企业的部分生产项目与学校协调创新,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进行实践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产工序、工艺进行优化改良的意识,打造多元协同育人格局。

二是提升校企协同合作的水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产业行业资源,整合产教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共建产业学院、“双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鼓励并支持创新创业教师、专业课教师到行业和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聘请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人员担任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制,提升多元校企协同育人的水平。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不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探索创新创业大赛实践项目与教学课程的融合,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

(四)优化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精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内容,注重内容全面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实践性。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紧跟学生的诉求、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增强实践活动内容,提升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坚持可操作性,评价体系要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既要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注重因校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要进一步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开展不同层面的主体要素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为构建科学精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二是完善“新商科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以“拓展内容、强化效果、衔接环节、循序渐进”为改革思路,达到强化新商科基础能力训练的目标。高职学校应积极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客观记录学校开展教育的情况,开展普惠性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创新型商科人才培养,持续完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大赛的参赛激励机制,分别打造“一院一品”创新创业实践品牌,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使各类比赛和创业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并凸显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例,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进一步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为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各项保障。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雷重熹,周士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与实施对策[J].中国职业技術教育,2019(8):87-88.

[4]李俊琦.“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双创教育升级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5):50-53.

[5]牛彦飞.从追随到引领:“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向[J].教育与职业,2021(10):68-69.

(栏目编辑:刘杰)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