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园林文献英译中科技知识的理解与表达

2022-05-30董昕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董昕怡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其造园手法丰富巧妙,别具匠心。记载、阐释传统园林的中国园林文献中包含大量造园相关的科技知识,在英译过程中,这些科技知识应当被予以重视,并实现有效解读。本文以《说园》双语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文如何通过对科技信息的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来再现中国园林文献中的科技知识,以期能为此类文献的英译及中国传统园林在西方世界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园林文献 科技翻译 理解与表达 《说园》

中国园林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别树一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可谓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瑰宝,研究价值不可忽视。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记录和说明中国传统园林的文献应运而生,其涵具的造园科技知识是当代人理解传统园林艺术必不可少的来源,也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今天,传统园林文献的译介应当得到足够重视。在英译过程中,对传统园林科技知识的理解与表达关系到中国能否向西方国家展示真实、细致的传统园林造园体系,本文以陈从周先生所著《说园》为研究对象,分析译文如何向西方读者再现原文科技信息,呈现中国园林造园之匠心,从而为传统园林艺术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

一.《说园》简介

《说园》是中国园林研究的经典之作(李振宇 2010:9),在1984年首次出版,作者是著名古建筑专家、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即《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园林文献,《说园》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技艺和观景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园林的组景、动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有独到精辟的见解(贾岗 1991:33)。并且,陈先生在书中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阐释,故此书“既是对中国园林的认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造园理论”(李振宇 2010:9),读之既能对话传统园林的艺术理念,又能学习造园技艺的一招一式。

书中,陈先生通过文字传递自己的园林学术思想,为读者详细介绍专业的造园和观景方法。通过对园林科技知识进行拆解和剖析,非专业读者亦能逐步习得原汁原味的中国式造园方法,建立体系化的中国传统园林概念。在英译时,译者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文内所涉及的园林科技信息进行准确传达,避免造成歧义,产生错误。

自1984年《说园》中英双语本出版后,此书影响甚广,不仅在同济大学广受欢迎,在国内外也备受关注,相继被译为数国文字,将陈先生眼中的中国园林造园法式带到了西方世界。2017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说园》(典藏版)双语本,由毛心一等译者负责翻译与审校。其译文与1984年版相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词句调整,虽整体翻译风格不变,但表述与原文造园知识更为贴近,故本文选取此版本作为研究对象。

二.《说园》译本中科技知识的理解与表达

陈先生在《说园》中运用散文式的语言介绍各方面的造园科技知识,从空间分隔到修楼筑亭,从叠山理水到花木栽植,从高低俯仰到移步换景,无不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与传统的技术型科技文有所不同,《说园》通过画理、诗理等类比造园之理,避免了晦涩枯燥的阅读体验,再将动静、大小、曲直、虚实等概念与具体的造园策略结合起来,形成理论叙述的特征。(王鲁民 2010:11)这样,读者能更容易理解其中呈现的科技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译《说园》时,译者可以在科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方面降低要求。相反,正因为文本的语言有明显的文学性,译者更要保证文本的科技信息被充分、正确地传达,否则文本的科技性就会被文学性覆盖,成为完完全全的文学作品,那么作为中国园林文献经典的《说园》在传播我国园林造园艺术方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译出准确、充分、专业的译文,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翻译功底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底蕴(李海军、彭劲松 2006:44),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准确理解科技知识、充分传达科技知识,《说园》的译本充分体现了这两点。

1.准确理解科技知识

科技翻译以传达科技信息为目的,译文的准确性是衡量科技翻译质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李海军、彭劲松 2006:44)而中国园林文献英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园林的造园科技知识,为准确翻译文本中的科技内容,译者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原文,即正确理解原文每个词语、单句的确切含义,理清每句话的结构、语境及逻辑关系。(秦志红 2001:15)《说园》中有许多对园林布景的阐述,译者需要将字面意思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进行有效翻译。

例1: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员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陈从周 2017:20)

译文:Wangshi Yuan is designed around a pool. There are no natural waters in Dianchun Yi, yet at its southwest corner there is a cool fountain, which links together all of the waterways in the garden and thus gives it life. (陈从周 2017:21)

这句话详细描述了网师园的水景布置,通常在传统园林的布局中,水池是在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加以建造,成为全园等核心景观。网师园更是充分运用了以“水”为脉,贯通全园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殿春簃的“无水”,译者并沒有简单翻译为“no water”,而是添加了修饰词,译为“no natural water”,突出陈先生想表达的是殿春簃这一院中缺乏天然之水系,进而需进一步人工凿泉。须知传统园林追求“虽由人造,宛自天开”,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本就是传统园林的惯用手段,添加“natural”一词即反映译者对小院和网师园水系属性的充分理解,同时也是对传统园林水景营造方法的充分理解。

例2: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垠空间。(陈从周 2017:22,26)

译文:The more densely a garden is laid out, the more sense of room it creates and the more changes it makes, thus giving an impression of boundless space within a limited area. (陳从周 2017:23)

本例句意在解释园林空间的分隔变换,园林艺术是在有限之空间造无限之观感,因此园林空间以精致、紧凑为妙,以平阔、空洞为欠佳。为取得良好的游园观景体验,造园者往往会通过曲折的游线安排、分散的建筑设置等,在大空间内也营造出令人惊喜的可赏之景,使游园者感到园中风景目不暇接,精彩纷呈,不可尽观,故而有“大”之感油然而生。但此处如果译者不能正确理解“分隔”的具体含义,仅仅译为“divide”,则会产生前后文的矛盾,让读者无法理解“小”空间却有“大”感受的原因。结合专业知识,译者对其进行解释,即通过紧凑的布局设置来改变空间体验感,实现对原文所述造园手法的准确理解。

例3:拙政园玉兰堂后的古树枯死,今虽补植,终失全貌。(陈从周 2017:28)

译文:The old tree behind the Magnolia Hall in Zhuozheng Yuan withered and has been replaced by a new one now, but the former balance was lost forever. (陈从周 2017:29)

这句话以拙政园古树的案例来论证上文所说,园林中小至一树的修建,片石的移动都会影响整园的风景布局。拙政园小院的古树枯死后,园林管理者为维护园景,重新栽植新树,但新树的形貌姿态不可能与古树一模一样,因此在院落空间内就会形成新的景致,改变游者全部的感官体验,从而打破原来造园者构园的平衡感,使小院风景不再,此乃句末“终失全貌”的意思。如果译者不能充分理解此处信息的含义,仅按字面翻译,读者会误以为是新树的姿态不佳,也就无法理解作者意图表达的园林要素和空间布局的紧密联系。此处译为“the former balance was lost”,是对园景要素安排以及对景致平衡感追求的正确理解。

2.充分传达科技知识

在准确理解科技知识的基础之上,译者还需注意,充分挖掘出文本的内涵。由于《说园》是科技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作品,翻译科技信息时往往不能仅根据字面直译,否则译文表达会不充分,就会产生“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之感,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李海军、彭劲松 2006:45)通过调动自身的科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译者可以通过精心措辞,努力实现译文的正确性和可读性。(王振平 2006:38)在《说园》译本中,译者采取意译的方法,对模糊的科技信息及科技术语进行了充分解释。

例4: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运用,曲直自如。(陈从周 2017:20)

译文:In Chinese gardens the winding and the straight are relative in sense. The winding exists within the straight and vice versa. They should appear to co-exist naturall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陈从周 2017:21)

此案例中,作者以辩证视角来论述园林设计中曲直结合的理念和手法。中文善用对比词,如“虚实相生”“大小相宜”“明暗结合”等手法常见于园林文献,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技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这也为造园科技知识也蒙上了一层思辨和玄妙的色彩。但作为向读者介绍造园技术的园林文献作品,其译本应清晰、充分地表述科技信息,而非故弄玄虚或者模糊带过,否则译文就失去了意义。这里原文的表述如“灵活”“自如”等,对西方读者来讲是十分模糊的,究竟如何才谓之“灵活”和“自如”呢?译者随即给出了具体的做法,即曲与直共存,两者结合运用,互为补充,这就为西方读者充分解读了传统造园的手法,实现了有效的科技信息传达。

例5:园外之景与园内之景对比成趣,互相呼应,相地之妙,技见于斯。(陈从周 2017:52)

译文:The scenery outside and inside the garden contras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forming a wonderful picture. Artistry and craftsmanship are employed in its selection of location and creation. (陈从周 2017:53)

作为介绍造园科技知识的文本,《说园》含有不少园林景观术语。翻译科技文献的目的是要把科技知识传达给读者,这就要求所用的语言形式,特别是含有科技内容的术语应力求简明,准确无误(马清海 1997:27-28),有时还可根据词义和上下文逻辑,进行意译,将术语内涵传达给读者。

本例句中,“相地”是园林学的专用术语,英译是“site investigation”,意思是对园址进行现场踏勘,对地形、水系、土壤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规划园林选址设计。此处作者讨论利用园林所处的区位优势来综合园内外景色的做法,故译者对术语进行意译,充分释放其内涵,即基于园林的位置来进行园景设计,能够让读者完全明白造景的具体方法和高明之处。

例6: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 (陈从周 2017:20)

译文:Yuanming Yuan in Beijing is set around a lake and against the Western Hills. It naturally encompasses the lake and the Western Hills, and has become “the garden of gardens”. (陈从周 2017:21)

此句阐释园林在因地制宜思想指导下发掘地理区位特点进行布局规划,以营造景观特色的做法。以北京圆明园为例,园内水域开阔且景观价值良好,西部背靠高山,古代筑园先辈巧妙利用这两点,使用“借景”手法,成就“福海遥望西山”这一“对景”,塑就千古佳话。此处“因水成景”意为圆明园围绕福海分成三部分园景,“借景西山”即利用园外高山衬为内院的背景,在游园视线上实现跨空间的组景效果。

译文没有将“借景”这一术语直译为“borrowing scenery”,因为对于不具备专业背景的大众读者而言,他们对“借景”这种化他景为自身所用的专业手法、对山水相映成趣的呼应之美感到困惑,无法明白“借”的具体含义,并且“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五种形式”(封云 2003:10),分辨也较为繁琐,若一味直译,会为西方读者增添不必要的阅读障碍。但西方读者可以理解利用地貌山势来绕湖布景、靠山筑园这一本质方法,所以此处译者进行意译,解释此处组织空间的具体做法,即合理借用园林和自然山水的地理区位关系来置园,既免去西方读者对“borrowing scenery”一词的疑惑,又符合科技翻译的简明原则。方位介词“around”准确表述圆明园三部围绕福海而建的格局,“against”则阐明圆明园背靠西山而建的区位特点,简明描述了园、水、山三者的关系,让读者感受到空间布局的巧妙构思和传统造园手法的别具匠心,充分传达了科技信息。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我国古代科技中的经典,其中蕴含的造园科技知识极具价值,能够促进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记载造园知识的中国园林文献是传播造园艺术的重要载体,为让西方读者理解真正的、系统的中国园林造园技艺,译者对文内造园知识的解读和传达至关重要。《说园》的英译本体现了译者对造园科技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充分传达,这一思路或许可以为园林文献的有效译介提供参考,有助于向西方世界展示更真实、更全面的中国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典藏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2]封云.相地因借——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2.

[3]賈岗.造园的哲学——读陈从周《说园》[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1):33-35.

[4]李海军,彭劲松.专业知识:科技翻译的瓶颈[J].中国科技翻译,2006(3):11-12.

[5]李振宇.我所难忘的5本书——纪念陈从周先生逝世10周年[J].中国园林,2010(4):9-10.

[6]马清海.试论科技翻译的标准和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J].中国翻译,1997(1):28-29.

[7]秦志红.科技英语翻译理解与表达的特点[J].中国科技翻译,2001(1):15-18.

[8]王鲁民.情境与论说——《园冶》与《说园》比读初议[J].中国园林,2010(4):11-12.

[9]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2):35-3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