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声声慢》为例谈绿色诗歌鉴赏法

2022-05-30蒋欣茹张晓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声声慢

蒋欣茹 张晓红

内容摘要:《声声慢》浓缩描绘了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孤苦悲凉的生活境遇,既有儿女情长之苦、思念故乡之悲,也有物是人非之痛,意境婉约,写作技艺精湛。运用赵谦翔的“绿色诗歌鉴赏法”教学法对其进行分析,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而为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声声慢》 “绿色诗歌鉴赏法” 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包括对诗词具体理性的认识、对作者情感的感性体验和对艺术技巧的评价欣赏三部分,三者相辅相成地构建出神秘朦胧的艺术鉴赏世界。采用赵谦翔的“绿色诗歌鉴赏法”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又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相关要求,以此获得考试成绩和人文素养的双丰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运用到《声声慢》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口诵心惟,领略“音趣”

“口诵心惟”即反复吟诵诗词,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也就是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法”要点歌诀中的“熟读成诵入诗门”。[1]反复诵读是一个熟悉文本的过程,能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体会。通常情况下,词人为了委婉表达情感,往往要选择合适的词牌。而词牌决定着每一首词的声律,也限定了本首词的句数、字数、以及每个字的押韵和平仄,左右着词作的情感。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口诵”应当是首当其冲的。

首先,教师要在范读过程中划分好词的重音和节奏。此处可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方式,播放由名家范读的音视频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划分,要求学生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例如:在《声声慢》中的节奏划分应明确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准字音字词,同时注意发音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最后,学生单独或集体进行有效诵读。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音、节奏和情感等进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

“心惟”要在“口诵”的基础上进行,即让学生以诵读的方式来初步体会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情感,可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在范读后这样设置问题:“通过老师刚才的诵读,同学们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调、语速和节奏来朗读这首词呢?”于是,学生在初步探究时便可以正确了解到本文的情感基调:即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进行诵读。顺承上个问题,教师再巧妙设问:“大家从这首词中体会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会回答体会到了女词人的浓浓哀愁。于是最后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字来作为本词的词眼,你们会在文中选取哪一个关键字呢?”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全文的词眼“愁”字。总之,在“心惟”的过程中,采取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能使学生在“口诵”基础上感知全词内容,深刻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核。

朱光潜曾在《诗论》中定义:“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3]词作为诗的变体,与音乐曲调紧密结合。从声韵学观点来看,我们会发现,在《声声慢》中,词作押韵的技巧炉火纯青,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此词的韵脚分别为“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它们的共同韵母都为“i”,且“i”为细音、齐齿呼韵脚,发音时开口度较小,伴随着声带的颤动,婉转凄楚,犹如女子呜咽的哭泣,将作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体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声声慢》作为一篇韵律感极强,节奏感鲜明的宋词代表作品,需要教师从诵读引导教学始,到学生诵读感知诗词的音韵终。通过多样化的诵读,带领他们领略诗词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提前进入诗境,进而逐步进入艺术鉴赏的高境界。

二.“悟情悟理得意趣”

词的鉴赏要素可大致分为三种:抓住意象、品味语言、赏析手法。词的“意趣”即“意味”+“情趣”。在《声声慢》的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正确把握词的鉴赏要素入手,感悟詞的“意趣”。即赵谦翔所创歌诀中的:“悟情悟理得意趣,沉入意境喜会心”。[4]

(一)抓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抒情言志的,意象即作者倾注主观感情的物象。宋词中的意象类型大致可分为自然型意象和人文型意象两类。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同样借助了此类意象来传情达意。

那么怎样寻找诗词中的意象呢?教师可以从分析字音、字义、词性入手,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引导他们找出文本中的名词,并判断其是否是作为一种物象而存在,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观情感的物象即为意象,这也就是赵谦翔歌诀中的“察物辨景识意象”[5]。通过此项操作发现,在词中作者选取的意象有三杯两盏的“淡酒”,傍晚的“疾风”,旧时相识的“大雁”,满地堆积的“黄花”,象征孤独的“梧桐”,“细雨”般的愁丝。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由浅入深地理解词中意象,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1.自然型意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词中自然型物象有“风”“大雁”“黄花”“梧桐”和“细雨”;而人文型物象只有“酒”。那么李清照在选取物象时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首先,在自然型物象方面:李清照善于选取自然景物中的禽鸟花草等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象,蕴含着词人复杂多样的情绪,所以才造就了《声声慢》中丰富多样且生动贴切的自然类物象的铺陈,词人的感情因此具体可感,描绘出了一幅冷清、凄凉的秋景图,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之美。

在引导学生具体剖析意象的内在含义时发现,傍晚的急风渲染着不安、紧张、缕缕寒意;大雁在词人眼中是“旧时相识”,是回信之雁,“鸿雁传书”中夫妻情意深深,但如今丈夫离世,词人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感受着漂泊之苦。“黄花”即“菊花”,《醉花阴》中曾用“人比黄花瘦”来表达自己容颜樵悴再无人欣赏的惆怅失落。《声声慢》中满地黄花憔悴不堪,随风飘零,就如同此时破败不堪的国家和孤苦漂泊的词人。同时,菊花具有的文人君子的品性在这里也象征着李清照坚贞、清高的个性品格;自然界黄昏时的梧桐枝叶伴随着点滴的细雨随风飘零,正如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此词选取的三组自然型物象巧妙结合,将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可感的画面,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时疾风细雨,雁掠长空,梧桐黄花“憔悴损”的凄凉情景。

2.人文型意象

在人文型物象方面,李清照往往借常见的起居环境、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行动细节等来渲染内心的情感世界。“酒”這一物象多次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蕴含着词人日常生活化的行为喜好,渗透着淡淡的人文情趣。《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到《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动荡不安的心境以及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悲伤。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醉花阴》及《声声慢》是放在一起的,方便了教师和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分析“酒”这一意象时,可选取李清照在南渡前后期的代表词作进行比较对照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她在不同词作中通过“酒”这一意象传达出的不同情感,以及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词风变化。

例如:《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少女时期的作品,词风自然俏丽清新明快。主要是由于南渡前的宋朝极其繁荣,这时的她自由自在、活泼烂漫。“酒”是“残酒”,与“浓睡”形成鲜明对比,“浓睡”过后酒意没有消除,很显然,作者昨夜饮用了大量的酒。那作者为何而饮这么多的酒呢?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要么是心情愉悦,要么是心情欠佳。就此词而言,必是后者无疑。而词中展现的女词人此时愁的不过是担心“雨疏风骤”下海棠是否“依旧”而已。因为对花儿的怜惜所以忧愁,表达着作者闺中小儿女的叹惋情怀。

《醉花阴》是李清照婚后所作,抒发的是作者在重阳佳节对丈夫深厚的思念之情。作者在傍晚时节仍坐在东篱旁饮酒赏菊,菊香气沁人心脾,染得作者满身花香。但作者思人愁情压抑在内心深处,久久无法消散。故作“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将这两首词与《声声慢》进行实际比较教学,不仅帮助学生迁移巩固已有知识,更使学生对《声声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后续在讲解本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时,学生能更容易地形成一种“语文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更加清晰连贯地体会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培养和提升学生关于语文的核心素养。

总之,自然型物象和人文型物象的巧妙结合也体现着词人对自然贴切的艺术风格和物我和一、主客相融的意境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6]所以,从“抓意象”入手来对学生进行鉴赏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化的审美感受,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好诗词的鉴赏规律。长此以往,学生便可以掌握各种传统意象的组合布局,明确诗词意境,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怀。

(二)品语言

《声声慢》的语言简洁凝练,许多字眼都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此形成了清新流畅,自然贴切的语言风格,也成功塑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般地体味古诗词中遣词炼字的巧妙,让学生“品其言而察其妙,析其章而悟其法”。[7]久而久之,便可推动学生深刻分析作者情感,为进一步地学好语文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三杯两盏淡酒”中的酒为什么是淡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回答到:“并非是酒太淡,而是作者‘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太浓,淡酒不足以抵御风寒,也抵挡不了内心的愁情。”还有学生的答案是:“由于作者由北方迁居南方,不适应南方气候的变化,也许是词人偶感风寒、因疾病困扰不能饮用烈酒,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作者内心愁苦的情绪更加严重了。”两种答案各有可取之处,第一种答案联系到了词作写作的季节,第二种答案联系到了作者南渡的人生经历。教师要注意答案不存在唯一性,只要在符合文本的基础上,言之有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争取获得独特性的发现,做出富含创意性的评述。此类教学分析即赵谦翔所创歌诀中的:“含英咀华品味新”[8]。

赵谦翔老师还特别重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可将上文中提到的“酒”意象迁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到的蕴含着“酒”这一意象的古诗词,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酒”意象表达了与亲人分离的无限思念;范仲淹也在《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巧妙地借用“酒”意象抒发出一杯浊酒也消除不了的浓重乡愁。教材之外,罗隐《自遣》中写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塑造了一个纵酒高歌的豁达书生形象,委婉地批判了晚唐社会的腐败和仕途的愁懑迷茫。“以酒写多样愁”的迁移教学能丰富学生知识视野,并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酒”与愁之间情感联系的理解。

(三)析手法

清代王士祯曾高度评价《声声慢》,称其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9]

首先,体会《声声慢》中语音修辞的鬼斧神工。第一:叠词的巧妙使用。词作开头由七个叠音词领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的感情色彩随着七个叠音词层层深入,细腻地诉说着词人渴望美好却落空的孤苦惆怅心情;第二,下阙选取的意象中使用了“黄花”“黄昏”这样的双声词,不仅带有节奏韵律感,而且色彩鲜明,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黄色”虽是暖色调,但因为描写的是秋天落尽的残花,作者无尽的落寞和哀伤难以掩盖;第三,《说文解字》中说:“韵,和也。从音员声”。[10]从修辞手法来看,押韵也归为消极修辞中的语音修辞。[11]中国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平韵体指词句以平声押韵,分为阴平和阳平;仄韵体则以上、去、入声押韵。由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普通话中的字音变化,也导致了《声声慢》原词谱中的平仄和现代普通话平仄中的不同。《声声慢》所采用的形式为仄韵体,且全词共有十处仄韵,这也让整首词的曲调变得极为急促,更增添了些哀怨惆怅的意味。[12]押韵为诗词带来了节奏感和音韵美,教师重视押韵这一修辞手法进行鉴赏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宋词的“音乐性”,这是进行诗词鉴赏教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理解景情的高度统一。在艺术手法上叫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在描写手法上为侧面描写,即《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声声慢》中,词人从视觉、听觉、仰望视角、俯視视角等层面传达了内心的孤独愁苦,包括:乍暖还寒时感觉到的缕缕寒风,仰望视角里的旧时相识大雁,俯视视角下的满地堆积的黄花,远望窗外黄昏细雨迷蒙里的梧桐,耳闻“点点滴滴细雨击打梧桐叶”的细碎音响。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与词人的内在情感高度融合,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三.即兴创作,分享“文趣”

“绿色诗歌鉴赏”追求多元解读的开放性,赵谦翔老师注重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体味生活,借学生的独特人生体验激发其写作欲望。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传统诗词知识讲授中的分析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这一基础层面,而且要注重把课本知识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力求使学生有更为真实的现实体验,从而自主地生成创造性的新发现。即赵谦翔歌诀中的:“跳出庐山解文趣,审美尤重弦外音”。[13]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知人论世”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评价原则,在进行《声声慢》的教学时也不例外。具体可参照部编版教材中《声声慢》的课下注释1,以提问学生朗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自行了解:南渡以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系列的打击使她先后经历了国家覆灭的悲愤、颠沛流离的苦楚,以及丈夫去世的伤痛,此情凝集在作者心头,无法排遣。这便是赵谦翔所创歌诀中的“因人因事索诗魂”[14]。

此时,教师应适当拓展“南渡词人”的生平经历和文风特点,让学生了解词中作者悲伤愁苦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会在进行诗词赏析活动前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但就具体学情来看,进入到高中这一学习阶段,学生们大都对作者李清照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已有知识积累对本词进行自主理解;而且就《声声慢》这篇诗词来看,先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也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诗词个性化和多元化理解的生成。因此,“绿色诗歌鉴赏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追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简短的纪录片来介绍作者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沉浸式了解和学习,巩固已有的知识体验,加深自身的理解和体会。

同时教师也要擅于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有所感悟,灵活地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创新能力,也能促进诗歌理论的学习与写作实践相结合。“诗应该用‘活的语言,写的语言也该是活的”。[15]写作也是学生们一个表达情感的渠道,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入手,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自主创作。

例如,在文学中的“愁”,有李清照面对的战争后国亡亲离的落寞愁苦,有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物是人非的亡国之愁,有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仕途艰难不得志的愤懑之愁……每一种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鼓励学生以此为主题,回忆自己是否有过“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落寞时刻,写一篇作文。利用这种写作形式可以给学生更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表达,学生为了完成作文也会收集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以此“以写促读”。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活动不仅有利于开展群文阅读等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以“写”促“读”、以“写”深化“读”,读写结合效果更佳。

总之,《声声慢》作为宋词浩瀚星河中一颗独特而闪亮的明星被选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审美价值做出了突出贡献。采用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法”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诵心惟”学会使用简练寻常化的语言,将真情实感融入到具体可感的物象之中,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地进行写作训练,能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对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J].人民教育,2004(01):36-38.

[2]韦应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宋词的吟诵及鉴赏[J].新课程,2020,(52):94.

[3]朱光潜.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J].人民教育,2004(01):36-38.

[5]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J].人民教育,2004(01):36-38.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聂世婷.“绿色诗歌鉴赏”教学观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信阳师范学院,2020.

[8]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J].人民教育,2004(01):36-38.

[9]张雪莉.人工天巧 妙绝千古——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J].学语文,2002(03):33+48.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1.

[11]陈汝东.修辞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王紫薇.李清照词的解读与演唱分析——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C].河南大学,2020.

[13]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J].人民教育,2004(01):36-38.

[14]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J].人民教育,2004(01):36-38.

[15]朱光潜.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JB1320382);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SJGY20190731);齐齐哈尔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QUG_2019030).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通讯作者:张晓红)

猜你喜欢

声声慢
《声声慢》与《凤凰台上忆吹箫》艺术特色比较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 》的两种英译本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声声慢》中的境界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四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