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2-05-30王玲玲郭留松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王玲玲 郭留松

摘  要: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对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协同育人机制缺失、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元素渗透合理性欠缺、学生主体性地位不明确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落实顶层设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强化学生行为塑造等角度提出了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意蕴;问题聚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37-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与之相比,课程思政更体现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它是在专业课程中挖掘隐形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将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提高与进步,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充分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育人机制,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突出对人的道德主体人格的弘扬与精神价值的追求。当代高校教育教学也应发扬德育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课程思政内在要求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彻到各课程授课之中,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知识讲授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无论课堂上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内在力量,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居次要地位,因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1]课程思政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突破,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每一位大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都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培育,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相互激荡,与中国本土文化展开激烈交锋,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西方敌对势力思潮披着种种合法合理的外衣,企图颠覆我国国家政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历史与实践一再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最终也会像苏联一样,走向亡党亡国之路。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着极为迫切的时代价值。高校应通过强化课程育人,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渗透有机融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西方错误思潮加以批判与驳斥,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坚持贯穿思想价值的引领,抢占社会舆论领域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三)践行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关键举措

“三全育人”机制是进一步落实高校各部门、各学院、各专业育人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专业与各课程授课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独特思政优势,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抓手。第一,课程思政有利于充分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除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队伍、党政工作者等固有思政工作主体之外,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专业课教师也被吸纳到了学校思政育人行列之中,成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力量,实现了全员育人。第二,课程思政要求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思政教育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成才全阶段,实现了全过程育人。第三,课程思政内在要求践行全方位育人理念。面对当今移动互联融媒体时代新特点,社会个体之间的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如抖音、腾讯系等网络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课程思政也要充分发挥线上资源的强大优势,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教育对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发育和价值养成,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聚焦

(一)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思政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高校其他各类课程也要发挥隐形思政教育功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大思政”育人框架下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整体效应。但目前各地高校实践表明,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各自为政,“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并未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究其原因,可从三个角度加以说明,一是思政课教师承担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任务,教学任务繁重使其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与弱化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以及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未完全得到高校师生的认同。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不愿主动寻求思政课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各种各的田”的现象较为突出。第三,从学校思政工作全局来看,自2019年以来很多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但推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机制还是有所欠缺。在此背景下,即使有些思政课教师有心参加课程思政建设也会因为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激励而动力不足,丧失参与热情。

(二)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不足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效果。课程思政内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明显问题即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不足、思政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推进。比如,一些专业课教师并没有系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尤其在理工类教师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比较欠缺,思政理论水平不高,对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够,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当前社会出现的热点话题,无法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加以分析、阐释与解答,在引领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能力薄弱。

(三)教学资源中思政元素渗透的合理性欠缺

由于很多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够准确,有时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明确体现思政元素的渗透,有时又存在着思政元素运用过多甚至喧宾夺主影响专业授课的问题。另外,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诸多思政教育元素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有时又会出现重复现象。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红色文化教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宣传等方面的内容都可能同时散落到不同课程教学之中,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协同攻关,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多与本专业其他授课教师沟通交流,尽量避免在授课中出现思政教育元素重复的问题,尽可能提高思政元素渗透的精炼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学生教学主体性地位体现不够明确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都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达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目前,各地高校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突出现象即是专业课教师对使用哪些方法与技巧巧妙开展思政教育不熟悉,采取的方式过于生硬和套路化,导致植入性、灌输式的特点明显,缺少融入性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收效甚微[4]。这种“填鸭式”、生硬植入思政元素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与体验,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较差,不仅无法使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反而极易使学生丧失对课程思政的兴趣,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厌学情绪,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还有可能破坏专业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产生教育教学负面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思政制度建设

作为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关键一环,课程思政需加强整体布局与顶层设计,并强化各项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各高校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其次,引入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机制。教务管理部门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设计编制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考核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教材编审、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是否达到了课程思政要求,在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论文、实验实训等各环节是否显现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特别是在评价内容方面,要采用学生知识增长、智力发育与情绪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变化等相兼容的指标体系,综合智育与德育双重评价。再次,制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如教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比赛,以及各学院参加的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研讨会,鼓励支持一线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学习交流经验会。同时,通过对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在年终绩效、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这些老师重点关注与政策倾斜,保障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等。

(二)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政课是对学生培根铸魂的关键性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目标的实现内在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连接,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耦合育人。一方面,加强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方向引领。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方面,思政课起着核心引领作用,引领的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应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5]思政课教师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帮助专业课教师解决思想困惑,澄清认知误区,使专业课教师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正确分析问题,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从而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做学生人生航向的引路人。另一方面,全方位参与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思政课教师具有思政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学识渊博、思政认知明确、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等多方面优势,可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架构提供强大助力。同时,课程思政也需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框架,对现有教学资源再次分类、整合和规划,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重新设计,高度凝练概括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凭借所具有的思政优势能科学指导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在包括教学体系凝练、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内容整合、思政元素发掘、思政育人规律运用、评估体系建立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恰当指导,从根本上杜绝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张皮”现象。

(三)强化行为塑造,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属于思政教育的一种。思政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对象将接收到教育信息内化为自身思想品德与价值理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为品德实践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其中一条即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起主导性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来。因而,教学活动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与体验,重视学生的品德践行。各高校可根据专业学科特性和学校环境,摒除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合作式教学或情境体验式教学,如课堂讨论、小组研学、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情景展示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道德行为养成,使其将课程思政所体现的教育意义内化于心,通过持续不断的道德践行,强化学生行为塑造,将课堂领会的思政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的行動自觉,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付统先,张文郁. 教育哲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69.

[2] 习近平.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2013-08-21(01).

[3]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4] 尹颜丽,曹茂庆.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21(22):76-81.

[5] 宋乃庆,罗士琰. 新时代中国好教师培育刍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18(07):19-23.

(荐稿人:袁罗牙,江西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基于江西N所高校调查分析”(项目编号:NO.SZZX1944)。

作者简介:王玲玲(1985—),女,博士,江西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郭留松(1983—),男,硕士,江西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