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在电视时政新闻中的运用及启示

2022-05-30闫晓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电视媒体启示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之势愈演愈烈,电视时政新闻在面对现代受众的多元信息需求时,如若继续墨守成规,其与受众的距离必将越来越大。因此电视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一定要积极树立融合传播理念,运用新技术与新形式,借助新渠道与新平台,力求突破转型,而Vlog作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全新样态,与当前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特点高度契合。Vlog与时政新闻有机整合,这两种风格形成强烈反差的事物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也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成为主流媒体的新尝试。文章总结近年来主流媒体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经验,分析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运用Vlog的策略、启示等,以期为电视媒体人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提供参考,推动电视新闻报道立体格局的构建。

关键词:电视媒体;时政新闻;Vlog;运用;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132-03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现代受众的信息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意味着传统媒体在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方式方面,需要积极革新。而Vlog(视频博客)作为融媒体时代的产物,以短视频形态呈现,完美契合了碎片化时代的传播特点[1]。当然,Vlog在当前电视时政新闻中的运用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今后肯定還会以各种创新样态融入。

二、Vlog在电视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一)第一人称视角

传统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基本在演播室内,从旁观者的视角报道活动、会议等。而Vlog的运用则直接将镜头对准记者而不是报道的事件,转为第一人称拍摄视角,呈现给观众的是记者看到的时政新闻,而记录视角的转变能给观众带来别样的观看体验。比如,央视新闻发布的关于人大会议的Vlog,数分钟的视频呈现出人大会议场景,观众仿佛走进了会场,在聆听各人大代表的发言。随后镜头一转,来到了北京的街道上、校园里以及故宫等地,一边游览一边理解记者所讲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这些复杂内容随着记者看似漫不经心的游玩和讲解,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且更没有距离感。

(二)拍摄制作颠覆传统

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拍摄基本上为近景拍摄受访者,记者通常不出镜;来自记者的现场报道也基本是正面拍摄,无论是画面还是语言,均极具规范性。但Vlog拍摄基本由记者本人完成,因此角度几乎都是自拍,镜头运作非常随意,甚至会出现抖动,语言也非常轻松写意,但恰恰是这份随意感消除了观众对时政新闻“严肃”的刻板印象[2]。

在后期制作方面,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几乎找不到任何转场和花字特效,拥有规范化的制作套路和模板,即主持人在演播厅播报新闻,穿插记者带来的户外拍摄画面。

但Vlog时政新闻报道会用到大量转场、花字特效和各种音效,让幕后记录变得更加轻松诙谐,消除了观众的距离感,激发观众的收看兴趣。Vlog的拍摄只需要一部手机便能完成,同时连上网络便能直接发布,且Vlog完全由记者本人制作,视频中还会使用适当的花字特效,深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

三、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运用Vlog的策略

技术手段的升级为时政新闻带来了更多展现形式,对具有一定深度的时政新闻内容进行加工,能让受众对时政新闻产生兴趣。借助Vlog的形式报道时政新闻,主要是为了将偏静态、个体化的时政新闻转变为动态、互动式的现场呈现,并且新闻报道的视角并不局限于事件本身,会覆盖到工作幕后。从这一点来看,与受众的猎奇心理相符,是对“受众本位”理念的有力践行[3]。

时政Vlog的内容覆盖广泛,包含主持人采访前期准备、录制现场录像、工作幕后花絮等,而标题也对传统时政新闻有所颠覆,除了保留关键信息之外,还在标题上设置悬念,以充分吸引受众关注。

结合实践来看,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运用Vlog的策略要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内容定位

以Vlog为表现形式的电视时政新闻,同样需要明确“内容为王”,只有内容质量过硬,才能借助Vlog的形式实现“锦上添花”。

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Vlog发挥出重要的新闻报道作用,其中央视新闻团队在武汉“封城”之前到达武汉,奔赴第一线,以视频为载体、以个体为角度对时政话题进行报道,内容涉及协和医院物资供应、方舱医院设置建设、中医是否具有疗效等。跟随着记者的镜头采访病患、医护人员,用真实影像击碎各种网络谣言,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Vlog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一定要找准内容定位,引领正确价值观念。

(二)专业制作团队

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运用Vlog的重要环节在于题材策划、现场摄录、后期制作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运用Vlog显然更有优势。具体运用中,幕后制作团队经过讨论,确定时政新闻内容的着手点,出镜人员则确保拍摄画面的流畅与清晰,后期剪辑人员搭配必要的字幕和文字说明以及保证转场衔接顺畅,有助于受众接收时政新闻信息。不管是拍摄器材专业度,还是制作品质,主流媒体运用Vlog生产的时政新闻内容均能保证基本品质。

(三)多元场景要素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要素的重要性不断体现,移动化传播的核心在于场景服务,即是对场景的感知要与接收到的信息匹配,而熟悉的场景最能引起受众的共鸣,陌生的场景同样能调动受众的探索欲望。

比如,央视主持人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选择央视作为出国前的拍摄起点,Vlog中展示了康辉本人的公务护照、采访设备等诸多细节。许多网友在观看时不禁留言“原来央视里面是这样的”“就算是央视主持人,出门前收拾东西也和我差不多”,这便是多元化场景运用的效果,既能吸引受众关注,又能满足他们的猎奇心。

Vlog显然能巧妙融合周围环境,不断变换的多元场景与叙事同步发展,带给受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同时,时政新闻幕后的花絮同样能丰富严肃的时政新闻话语场景,让受众在接收时政新闻信息时,能有更生动、立体的感知。

(四)确立传播风格

风格作为作品融入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性,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审美逐渐形成的个性化特点。在当前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受众格外看重信息本身的风格体现,唯有风格“对胃口”,才愿意接受其观点,因此某一种风格的信息也会聚集一批相对稳定的受众。不同创作者的Vlog往往有着不一样的风格特征,要么凭借高超的制作技术,要么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均能吸引大量受众,同时在社群效应的作用下不断聚集更多受众。风格化传播的核心在于创作者本人的风格,所以要求创作者懂得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准受众需求,形成更多人能接受的风格。

当然,Vlog风格也同样关键,如果Vlog风格与本人风格无法统一,不仅不会表现出差异化风格,而且还会让受众难以代入,所以很难引导受众观看。所以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运用Vlog时,创作者须保证思路清晰,实现内容与风格的相融,找准新闻叙事节奏感,确定视频的传播风格和设计恰当的“爆点”,如此才能准确找到目标受众。

四、Vlog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启示

传统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主要由电视端输出,受众与媒体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家庭电视开机率不断下降,时政新闻传播核心议题与严肃流程的功能直接弱化。而Vlog凭借着短平快的表现形式,与新时代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完美契合,因此得到广泛运用。

Vlog带给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启示远不止上文总结的策略经验,笔者认为未来还应重视多个方面,才能切实提高时政Vlog的社会影响力。

(一)扩充重大议题内容,实现多屏联动合作

时政新闻肩负着传达重大新闻议题的重任,时政Vlog便可成为吸引受众关注、补充新闻事件的通俗化表达载体,促进两者融合,能扩大时政新闻传播效应。当然,主流媒体朝着年轻化、通俗化转型,并不代表摒弃了大屏幕,而是要运用时政Vlog对大屏幕进行流量反推,形成差异化的新闻内容,构建矩阵式时政新闻报道格局,让受众获取时政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主流媒体对群众关切问题积极回应,其中电视节目的抗疫播报基本聚焦于国家政策方针、决策部署,而主流媒体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抗疫Vlog则更多从个人生活角度出发,向民众呈现了一线医护人员、武汉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央视新闻在B站与其他UP主合作推出《武汉Vlog》,一共用23支Vlog记录了武汉抗疫工作的日常,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万以上,总播放量超过1800万。Vlog的内容有对医护人员的慰问访谈、有对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记录,还有最后撤离时的告别。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而言,Vlog能够最大限度还原现场,让受众对武汉抗疫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了最真切的感知,而不是冰冷的数字,更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另外,2021年2月央视播出的《亲历FAST重要一刻》的时政Vlog向观众直接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的各种细节,以视频拍摄者的视角为主线,与新闻报道保持同步,让观众了解《新闻联播》台前幕后的内容,在风格、内容层面与《新闻联播》形成互补。

(二)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扩大时政新闻影响

由于电视开机率的逐年下降,导致许多主流媒体生产的优质新闻内容难以触及C端,所以要想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保证传播效果与品质的匹配,一方面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准则,为时政Vlog输送优质内容,另一方面要坚持将Vlog打造为电视时政新闻内容的“传声筒”,吸引更多当代受众的关注。举例来讲,在报道重大议题的时政新闻时,可先在网络端传播Vlog提前预热,然后制作出大量Vlog与电视报道一同发出,维持新闻信息的热度,扩大传播覆盖面,之后借助大数据技术,向对时政新闻感兴趣的群体推送比电视报道更加丰富、有更多细节的内容,实现C端的精准推送,完善产品链条,形成矩阵式传播。

(三)合理运作主持人IP,裂变传播实现双赢

Vlog传播渠道无确切界限,所以能够带来传播长尾效应,尤其是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下,能实现尾部市场的无限延伸。因此,时政新闻Vlog今后的传播模式也应关注长尾理论,即在电视媒体发布之后,由各网络平台分发,实现多轮传播,引发传播长尾效应。时政新闻Vlog与电视时政新闻在报道语态上有着巨大差异,前者明显更年轻化,广受年轻受众的欢迎,甚至Vlog中的主人公能够“爆红”,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4]。

央视由此对主持人IP加以运作,比如以康辉为代表的央视主持人,通过拍摄时政新闻Vlog或其他短视频,成功走进了年轻人的世界,既保持了主流媒体的严肃感和公信力,又凸显了亲和力,分寸感拿捏得十分到位。另外,央视主持人王冰冰被网友戏称为央视的“收视密码”,其在B站发布的Vlog《你可能對人民法院一无所知》记录了在人民法院的一天,收获了数百万的播放量。同时,凭借着个人IP的成功运作,王冰冰的影响力已成“现象级”,拍摄的其他Vlog均能收获不俗的裂变传播效果,进而活跃在央视发布的各种时政新闻Vlog中,也彰显了央视希望此类报道主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的初心。

(四)提高从业者业务能力,组建跨媒介传播队伍

对于传统的新闻行业而言,Vlog毕竟是全新的内容载体,所以对于在行业内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来说,必须不断提升业务能力。Vlog是镜头前的叙事者和画面讲解串场者,还是整个内容架构的构思者与拍摄者,所以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经验需要转换,从语言风格、制作技能、画面结构等方面着手,生成更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内容[5]。

由此可见,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从业者一定要改变“术业有专攻”的思想观念,朝着全能型方向发展,从而组建跨媒介传播队伍,提高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更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短视频形式的新闻信息,主流媒体应当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寻求变革。Vlog作为当下主流媒体开展新闻报道工作的全新载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能够完整记录新闻事件内容和当事人心路历程,有着显著的人格特点,是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颠覆。从实际情况来看,Vlog的运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Vlog的运用容易出现焦点模糊和对时政议题理解不深的弊病,可见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运用Vlog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应当把握当前经验带来的启示,助力Vlog在电视时政新闻的运用中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 梁君健,黄一洋,阳旭东.数字新闻生产创新:一项关于记者Vlog的新闻社会学研究[J].新闻界,2022(2):4-11,20.

[2] 王方,顾鉴予.融媒时代时政Vlog的发展创新[J].传媒,2022(4):54-56,58.

[3] 朱峥翔,范佳泠,梅媚,等. 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研究[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2(1):81-84.

[4] 杨亚初,陈俊.融媒传播环境下时政Vlog如何讲好新闻故事[J].传媒评论,2021(9):86-88.

[5] 薛蔚. Vlog在时政新闻领域的应用分析:以“两会”和“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J].传媒论坛,2021,4(18):52-53,56.

作者简介?闫晓萌,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电视媒体启示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老龄化社会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反思与对策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