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网络育人的路径和机制研究

2022-05-30付晓朦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更需教育工作者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和专业特点。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外语专业特性问题,构建出内部心理认同机制和外部制度保障机制相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以期在“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新时代,探索适应于网络、专业和时代特点的网络思政“内外促动”新机制和“线上线下”互通互享的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外语专业;网络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5-0104-0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3%,网民规模达10.32亿,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全民网课的诞生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空局限,互联网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更易接触外国文化,价值观念更易受到冲击。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互联网传播特点,新网络思政新路径和新机制。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存在交互性、身份隐蔽性、时空无限定性、去中心化以及主体多元性等特点[2],没有任何组织或机构能完全控制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面对复杂多样的海量网络信息,当代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提取、接受和创新信息,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 网络时空开放性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局限性

当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被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严重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时空的开放性使教育方式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这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弊端和局限性凸显。

2. 网络时效实时性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滞后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时间差,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基本内容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录整编入教材,从而导致信息来源和接收的滞后性。当今互联网信息实效性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滞后性凸显。

3. 网络内容生动性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内容过于生硬死板,缺乏生动性。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元、生动的资源信息,且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娱乐化,更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硬性。

4. 网络形式多样性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性

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无趣,讲座和报告信息有限,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单一的教育形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大多囿于知识层面,仅仅将其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考前临阵突击,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亟须革新。

5. 网络主体多向性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向性

网络主体间是交互进行的,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度,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网络主体间形成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面对点”等复杂多向的传播方式。而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使得多数学生都只是被動消极地接受知识,很少有主动性或者交互性。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问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我国要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3]。伴随着国门越开越大,世界各国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时时处处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外语专业学生更多地接触外国文化,思维更加活跃,关注点偏娱乐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具体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凸显出以下特点:

1. 更多地接触西方文化,价值观更易受到冲击

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要求,课上和课下都经常性地接触外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在课程教学上,一般英语专业都会开设“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课程,且还有外教授课,给学生带来地地道道的外国文化。课后学生也需要阅读大量外文原版书籍,在互联网上搜索大量外文资源。且外语专业学生更多地选择英剧、美剧、日剧、韩剧以及外国娱乐节目等来消磨闲暇时间。书籍、新闻媒体、电视剧和娱乐节目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无不传递着所属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潮,这全方位的西方文化熏陶使得外语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偏差。

2. 外语专业女生居多,关注点偏娱乐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调查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对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应用的使用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分别达 84.1%、97.0%和73.5%[4]。外语专业女生居多,女生更多关注娱乐新闻、网购、娱乐节目等,容易受明星效应、群体效应影响,出现政治敏感度低的现象。

3. 思维活跃,个人价值凸显,社会责任感淡化

由于外语专业一般采用小班授课方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采取双向互动方式,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得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多地关注自身感受和表达欲望,学生更加期望能表现自我。在互联网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网络的主体,都平等的在网络上发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外语专业学生的精神世界。个别学生在网络上追求言论自由,在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随意评论、转载,不顾其言论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容易给群体、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高校外语类专业网络育人新路径和新机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曾说:“外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许是‘价值中立、无国界限制的。但是,外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外语学习者作为一种人才资源,却是有着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我国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了精湛的外语知识,如果不能融入国家的集体事业,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们的回信中提到,外语院校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6]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和成长规律,尝试构建内部心理认同机制和外部制度保障机制相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外促动”新机制和“线上线下”互通互享的新路径。

(一)构建网络环境下外语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心理认同的内部驱动力

当学生将西方社会思潮、舆论观点、价值观等外化为网络语言时,就意味着学生已经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认同。若要纠正偏离主流文化的行为,就需要从心理认知和文化认同入手,正确认知和认同我国主流社会思潮。

1. 明确育人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化“世界话”为“中国话”

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好外语人才,首先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如果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那必然不能培养出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奉献的外语人才。应立足于国家战略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把“世界的”内化为“中国的”,让外语专业人才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助力者。这不仅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形势,把握历史大势。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党史、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课余时间组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第一课堂思想引领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内外“双循环”模式,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根植于外语专业学生心中,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他们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2. 紧跟网络热点,培育“意见领袖”,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

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资源不断更新迭代,若不把握热点,关键教育节点则稍纵即逝。大学生群体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热衷于了解各类新鲜事物,网络热点恰好为学生提供了知晓社会热点话题的途径和窗口。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少辩证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外语专业学生更由于其专业特殊性,易受网络风气影响,对“领头羊”形成心理认同和价值趋同。面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网络热点和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具有价值导向的“意见领袖”显得尤为重要[8]。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应该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建立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由领导干部、授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以及其他在网络上比较活跃且政治立场坚定的人员担任“领头羊”,紧跟网络热点,及时把握学生对于热点话题的需求,深入剖析热点人物、热点事件或热点词汇,通过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直播、网文,加入先進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让学生产生价值认同。

3. 把握话语特点,调试话语方式,化“权威灌输”为“平等对话”

互联网环境下,碎片化阅读和图文并茂的阅读内容让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娱乐化,更易被学生群体接受。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行文抽象,逻辑严谨,生硬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要想让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认同,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遵循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网络话语特点,调试网络话语方式,将思政教育有效嵌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主体意识,化传统的“权威灌输”模式为“平等对话”模式,以互动引导的方式促成学生的心理认同。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采用图、文、影、音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好“网言网语”,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话语,将教育内容生动融入学生网络日常生活中,形成“学生—学生”“老师—老师”“学生—老师”的交流网络和思维平台。

(二)强化网络环境下外语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制度保障的外部驱动力

对外语专业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除了构建由心理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表现的内部驱动力外,还需要构建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外部制度保障机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规范,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表达个人观点。

1. 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协同效应,化“单一形式”为“育人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委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7]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强有力的“一中心、一团队、一体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强调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任课教师、学工团队、学生干部、党团组织、宿舍舍长全员参与的育人团队。将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双管齐下,形成线上思想引领,线下实践育人的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指导、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让外语专业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全方面和时刻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2. 强化监管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化“风言风语”为“清朗空间”

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建立包含学院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委、舍长在内的五级联动监督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学院领导统筹安排,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紧密配合,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且群众基础好的班委和舍长担任网络信息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把握网络热点和言论风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并进行舆情监督预警,一旦发现不良舆论导向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化网络“风言风语”为“清朗空间”。建立优秀网络信息员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及时发现舆情、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网络信息员予以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形成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自覺意识。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充分认识加强网络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互联网传播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勇于回应时代的挑战,构建内部心理认同机制和外部制度保障机制相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格局,让网络成为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的阵地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CNNIC.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17.

[2] 陈敏.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机制探赜[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3):150-155.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1).

[4] CNNIC.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24.

[5] 彭龙. 办“中国的”外语教育[N]. 光明日报,2017-04-13(14).

[6] 北京外国语大学. 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EB/OL]. (2021-11-01)[2021-12-20]. https://huixin.bfsu.edu.cn/.

[7] 吴晶,胡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8] 杨静逸. 思政工作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及培育研究[J]. 教育评论,2017(12):12-16.

(荐稿人:荀睿,山东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学工办主任,副教授)

作者简介:付晓朦(1991—),女,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