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行业类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究

2022-05-30芮露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摘要:由于专注行业的特性,相较于其他大型综合性媒体,行业类媒体报道领域既定、面向受众有限,难以“破圈传播”扩大公众影响力。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21年行业类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行业类媒体如何在行业新闻报道中做到把握社会正确舆论导向、扩大公众影响力。通过对2021年行业类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本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进行分析,总结2021年行业类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共同特性,得出行业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发扬专业优势深度及时报道、创新产品形式、媒体融合多渠道传播的结论。由于样本时间跨度不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业类媒体;中国新闻奖;行业新闻;媒体融合;新闻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98-03

一、引言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评选范围广泛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基本囊括了新闻媒体主要作品形态,是全国新闻界编辑记者参与度比较高的评比活动。

行业类媒体是我国新闻战线一支重要的方面军,涵盖中央、国家主管的工业交通、金融贸易、工商税务、科教文卫、民主法治、自然环境、农林水利、城乡建设、经济管理、旅游能源、通信电子、国防军工等60多个部门和行业,与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地方媒体互为补充,互相支撑,构成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时代主流传媒平台。

文章对照中国行业报协会119家会员单位名单,选取2021年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行业类媒体的获奖作品,通过综合分析对比行业类媒体获奖作品的文本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剖析获奖作品的共同特性。

2021年行业类媒体共有6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获一等奖的为《经济参考报》刊播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获二等奖的为《人民铁道》刊播的文字消息《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获三等奖的有《国家电网报》刊播的文字消息《“世界屋脊的屋脊”通了大网电》、《中国自然资源报》刊播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珠峰日记》、《中国水利报》刊播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和《中国航天报》刊播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

二、对口报道凸显行业专业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行业报媒体往往面临着“兵马不足”、“抢”新闻乏力的困境,面对重大新闻题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比新华社和中国航天报社两家单位,新华社在国内设有33个分社以及50多个支社、记者站,在海外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社,而根据中国航天报社官网数据,中国航天报社持证记者仅有41人。但行业类媒体在其专业对口领域具有超越综合性媒体的行业资源和专业人才储备,更能从行业专业视角出发深入报道,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021年行业类媒体中国新闻奖6篇获奖作品均为紧扣刊播单位对口专业领域的新闻报道,充分凸显行业类媒体的专业性,做到同一题材新闻报道“人有我精”。

以在《中国航天报》刊登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为例,该系列报道用头版消息配发简讯+两整版专题报道的“鸿篇巨制”全面地展现了长五火箭点火到嫦五返回器着陆这23天。

《为了月球这抔土,嫦娥五号有多拼?》解答了月壤的珍贵性,嫦娥五号挖土的两种姿态、怎么钻土、怎么铲土等问题。《第一次,中国航天器从月面起飞》解答了嫦娥五号如何进行自主控制、发动机如何工作、月面起飞风险和难度等问题,平实生动地向读者传达“在月球发射一枚微缩版火箭”的工程难点。在《“五姑娘”的平安夜》中,记者跟随回收试验队地面分队现场采访,捕捉“暖宝宝”等独家细节,让冰冷高端的科技产品萌起来。

与同期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央媒的相关报道对比,《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中的新闻产品涵盖周期更长、解释性报道更平实、技术细节工程难点等信息更全面。随着我国重大航天工程技术特点的日趋复杂、技术难度的不断提升,《中国航天报》加大了对深度报道尤其是解释性报道的采写力度,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体现了行业报的专业特色和行业担当。

《人民铁道》刊登的《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一文仅有900字,却包含了京雄城际铁路雄安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康学东、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4位行业内的重量级专家采访的内容。四位专家分别从铁路建设、前沿科技、绿色环保、区域发展四个不同的领域介绍京雄城际铁路的“硬核”实力和全线开通的重大意义,信息量不可谓不大。

《中国水利报》刊登的《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一文,从水利的视角观察“半条被子的故事”的发生地——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讲述水利事业的发展为这片红色土地带来的可喜变化。对比新华社《人之变:“半条被子”地 青春复又来》和人民网《走进红色美丽村庄|湖南沙洲的故事不止“半条被子”》两篇同题材报道,《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一文记者另辟蹊径,以小见大,从灌溉、饮水、防洪、河流生态治理等方面展现水利人传承红色基因、真抓实干的为民行动与成效。

三、深度报道記者践行“四力”

“四力”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范畴和重要决定条件。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

6篇获奖作品中《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和《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两篇作品的记者采访耗时超过2年,《珠峰日记》记者采访周期长达81天,记者们在采访中身体力行、践行“四力”可见一斑。

以《自然资源报》刊登的《珠峰日记》系列报道为例,记者践行“脚力”,采用体验式采访方式参与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与测绘登山队员在珠峰大本营同吃、同住、同工作81天,先后前往路途最艰险、条件最艰苦的西绒交会点和东绒3交会点采访,采访到达的最高海拔为6000米;记者践行“眼力”,发掘出“测量登山队队员用体温捂热‘罢工仪器”“队员出发前与家属视频连线掉泪”等动人的细节;记者践行“脑力”,充分做好功課,了解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仪器、测量点位、重力仪等专业概念和一系列地质地理知识,保证采访有的放矢;记者践行“笔力”,文字朴实精准接地气,情景交融,人物塑造真实感人,富有感染力。

《经济参考报》刊登的《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一文记者持续2年多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实地探访、采访多个信源、分析当地政府相关税收文件,抽丝剥茧,讲述青海省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非法开采的事实。记者践行“脚力”,前后五次暗访聚乎更矿区,曾以运输车司机身份突破盘查深入现场;记者践行“眼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鉴别,以当地政府的税收文件为切入口,甄别出兴青公司从未停产的事实,驳斥了相关当事人“已经停产整改”的谎言;记者践行“脑力”,洞察破坏性开采带来的优质煤炭资源浪费和自然生态系统破坏;记者践行“笔力”,文中“远处是碧草如茵的自然湿地、珍珠般洒落的羊群和白雪点缀的山峰,近处则是一片狼藉的煤堆、渣堆和触目惊心的巨坑,对比之下像是绿色的高原草甸被遽然撕裂,黑色煤炭和渣土如伤口处外翻的血肉,令人不忍直视”一段,以富有冲击力的远景近景对比,生动地展现出非法开采煤矿对当地生态造成的巨大破坏,笔力老辣,富有画面感。

四、及时报道把握时代脉搏

时,时机、时势也。新闻传播出现以来,时效性作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2]。时效性强、把握时代脉搏的新闻作品更容易出彩。

6篇获奖作品中的消息体裁作品《“世界屋脊的屋脊”通了大网电》和《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的刊发时间,距新闻事实的发生时间均不超过72小时,在保证新闻消息信息量的同时,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时效性,及时向读者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引发读者的关注和讨论。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一文记者紧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在2020年底来到“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采写水利工作在这一方红色土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珠峰日记》记者与测绘登山队员在珠峰大本营同吃、同住、同工作,每篇报道都是在高寒缺氧的帐篷中写作,保证了每一篇稿件的时效性,使《珠峰日记》系列报道更具有引人入胜、震撼人心的力量。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中,嫦娥五号每一个动作的时间都精确到分钟,在许多嫦娥五号执行任务的关键之处,精确的时间点让文字充满了张力,塑造出紧迫的现场感,让读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屏息阅读。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这两篇报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都为新闻报道注入了灵魂,奏响了新时期奋进主旋律,传播了代代传承的正能量。

五、融合报道增长传播量级

随着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多个媒体平台的开拓,行业类媒体积极探索全媒体传播。“全媒体”不再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二为一,而是所有接收、表达的方式和形态完全一体化,即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3]。全媒体传播时效也是中国新闻奖评价新闻作品的一大重要指标。

6篇获奖作品中5篇作品都在其本单位报刊之外的其他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刊发。除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学习强国”等平台,部分获奖作品也在其所在单位的自有网站上进行刊播。

《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一文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在经济参考报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新华社客户端平台刊播,阅读量达到了6亿次,引发相关网络舆情信息超过190万条。《复兴号奔向“未来之城”》一文以“图+文”的形式在人民铁道、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平台刊播。《珠峰日记》以“图+文+视频+直播+VR”的形式在i自然全媒体平台、自然资源部官微、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刊播,各个平台联动,阅读量达到了600万次。《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在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刊播,单篇报道阅读量最高超过4万。

5篇在新媒体平台刊发的获奖作品与在报纸版面刊发的内容对比,增加了图片、视频等内容。

对比《经济参考报》获奖作品《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在报纸版面刊登的内容和在经济参考报微信公众号刊播的内容,在经济参考报微信公众号刊播的内容不仅增加了1分多钟的视频,还增加了评论区读者留言。视频直观展示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非法开采现场、非法开采的焦煤装车现场和送煤火车排起长龙的场景,可谓铁证如山。评论区的20余条读者留言,直接反映人民要求严惩不贷、加强监管的呼声。

对比《自然资源报》获奖作品《珠峰日记》在报纸版面刊登的内容和在i自然全媒体微信公众号刊播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号刊播的内容增加了更多现场图片、珠峰高程测量大本营探营直播、珠峰大本营VR全景、“学习强国”链接、评论区读者留言等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形式,给读者带来沉浸式、可互动的阅读体验。

对比《中国航天报》获奖作品《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系列报道》中的《为了月球这抔土,嫦娥五号有多拼?》在报纸版面刊登的内容和在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刊播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号刊播的内容增加了嫦娥五号探测器降落月球第一视角的珍贵视频,增加了更多说明技术细节的配图和登月后嫦娥五号探测器监视相机的实时画面,增加了评论区的读者留言。视频图片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对于嫦娥五号探测器工作情况和月球表面情况的好奇心,让深奥艰涩的技术科普变得更加平实生动。

此外,笔者注意到,多个行业类媒体微信公众号摒弃了单一的、灌输式的缺乏与读者互动的宣传报道模式,他们大胆尝试与读者互动,让读者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设计互动有奖活动,达到了新闻报道“教育人、引导人、感化人”的宣传效果。

例如,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设计了留言点赞送嫦娥五号模型的互动有奖活动,评论区读者积极参与,分享奋斗历程、赞美我国航天事业、表达自豪之情,数百条留言既让读者有参与内容生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增强了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

六、结语

作为我国新闻战线一支重要的方面军,行业类媒体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扩大公众影响力,生产出受中国新闻奖认可的新闻作品,一方面要发扬专业优势,深度调查剖析,深耕本行业重大新闻题材;另一方面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创新新闻产品,走好媒体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修明.“四力”的内涵要义及增强路径[J].新闻采编,2019(6):6-7.

[2] 桑苗.浅谈现代新闻的时效性[J].青年记者,2010(2):11-12.

[3] 陈力丹.习近平论“建设全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9(4):4-6.

作者简介 芮露宁,硕士,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实务、新媒体、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