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路军三五八旅在娄烦的红色故事

2022-05-30李正佳

党史文汇 2022年10期
关键词:娄烦县晋西北八路军

(山西)李正佳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娄烦镇三元村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指挥部旧址暨张宗逊旧居”,原是当地一位李姓富户的宅院,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依山而建,坐东朝西,主要由三孔青砖接口窑洞、一处东厢房、一处南厢房、一处南厅和一座带有门楼的大门组成,皆为青砖灰瓦,雕梁绣柱,具有晋西北农村独有的建筑风格。

1937年10月至1943年6月,第三五八旅指挥部常驻这里指挥军民抗战。2010年在革命遗址普查中,“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指挥部旧址暨张宗逊旧居”被载入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山西省军区、太原警备区、娄烦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对旧居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新增历史图片200余幅、文物藏品100余件。2021年1月,旧居被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之一。内设展览共五部分:革命火种传入娄烦;运筹帷幄,浴血娄烦;扎根人民,养兵娄烦;重返吕梁,决胜娄烦;赓续血脉,情系娄烦,图文并茂地对第三五八旅及旅长张宗逊抗战时期在娄烦地区的革命活动、抗日斗争进行了展示。本文介绍其中的几个故事:

毛泽东电令:第三五八旅宜从娄烦方向打起

第三五八旅旅长是张宗逊、政委是李井泉。张宗逊(1908—1998年),陕西渭南人。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1927年秋收起义后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是毛泽东的首位“卫士长”,历任红军师长、军长、红军大学校长。长征中,他率部攻克娄山关、攻打遵义城,为保卫党中央北上立下卓越功勋。抗战时期任第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旅长、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与彭德怀、习仲勋等率部转战陕北,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后进军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解放了大西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井泉(1909—1989年),江西临川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8月组织农民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夏进入中央苏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办公室秘书长,后任红军师政委,参加长征。抗战时期任第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副旅长、政治委员,1938年6月,率骑兵支队进军大青山,创建绥远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兼第三五八旅政委,与张宗逊率部参加反“扫荡”、百团大战等战役。后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组织部长、书记,晋绥野战军政委。1949年赴四川,负责中共四川工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1938年2月下旬,日军出动1万余人向晋西北根据地发动首次进攻,并隔河炮击陕甘宁边区。3月3日,进占黄河以西府谷的日军撤回河东保德。毛泽东识破日军佯攻陕甘宁,妄图占领晋西北的意图,而娄烦又是晋西北的大门与前哨。因此,毛泽东于3月7日电令:“三五八旅宜从娄烦方向打起”。电文中指出:“离石、碛口敌之主力均向临县、方山进攻,后路极空虚。此点如证实,我张李旅似不宜进入兴县方向,而宜从娄烦方向打起……”电文中的张李旅即张宗逊任旅长、李井泉任政委的第三五八旅。此后第三五八旅與娄烦结下不解之缘,抗战时期以娄烦为主要根据地,一直转战、驻扎在这里。直到1944年初全部调防陕北。

晋绥边区红色政权始建娄烦镇

早在1937年10月,娄烦就在第三五八旅工作团的帮助下成立了县委、区委和农村党支部等党的组织。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集中兵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发动进攻,并大肆屠杀八路军伤病员、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为应对这一严重事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第一二〇师主力从冀中回师晋西北,并派军委参谋长兼八路军总参谋长滕代远迅速到晋西北,统一指挥八路军和新军的反顽斗争。1940年1月初,娄烦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摧毁了从静乐县城逃亡到娄烦镇的国民党阎锡山的县政府,1月5日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娄烦镇成立,时曙明任第一任县长。2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建设晋西北根据地的指示,由滕代远主持的党的重要会议在娄烦镇娄烦村的一孔窑洞内召开。贺龙、关向应、甘泗淇、周士第、王震、张宗逊、李井泉等十几位高级干部和八路军高级将领出席会议。会议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任副书记,委员有甘泗淇、周士第、萧克、王震、林枫、张宗逊、李井泉、陈士榘、赵林、彭绍辉、罗贵波。这次会议史称晋西北根据地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晋西北各县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也标志着党在山西开创的三大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正式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改称晋绥边区,其领导机关后来驻兴县蔡家崖村。

米峪镇歼灭战

娄烦建立抗日民主县政府并成立晋西北根据地红色政权后,日军对这里进行过多次“扫荡”,妄图摧毁这块根据地,米峪镇战斗就是其中的一次。

1940年6月初,日军集中两万余兵力欲对晋西北根据地发动“夏季‘扫荡”,妄图摧毁晋西北根据地,进而进攻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根据地。6月15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村上大队700余人,从静乐出发经娄烦镇、马家庄、米峪镇抵达交城山,袭击晋西北八分区机关扑空后,于16日窜往米峪镇。这一行动被第三五八旅侦察员发现,张宗逊和李井泉认为,敌人孤军深入,增援困难,集中优势兵力完全能够把他们消灭。于是立即向师部请战,师部立即命令第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黄新廷到延安学习未参加此次战斗,政委廖汉生指挥这次战斗)、第四团(团长唐金龙、政委杨秀山)、师属第二支队(支队长张秀龙、政委李建良)于17日将敌包围于米峪镇的国练、曹家掌、兴旺庄一带,激战三天两夜后,于19日在国练村程家大院用火攻消灭残敌,战斗结束。据《张宗逊回忆录》记载,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大队长村上及其以下700余人,俘大、中尉以下官兵2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轻重机枪6挺,步枪150余支”。这次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根据地,保卫了党中央,被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史。在战斗中,八路军连长李玉成、排长徐进才等102名指战员为国捐躯。

从娄烦出征参加百团大战

米峪镇战斗后,第三五八旅赴兴县参加二十里铺战斗,取得1940年夏季反“扫荡”胜利后返回娄烦。是年8月,八路军总部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役,由于参战部队达105个团20余万人,故称百团大战。其中,第三五八旅指挥部及所属第七一六团和第四团参加了此次战斗。8月20日,第三五八旅从娄烦出发后,赴静乐康家会、丰润等敌据点参加并完成八路军总部下达的战斗任务,拔掉了康家会据点,沉重打击了丰润据点。9月14日,再次从娄烦出发赴原平、宁武等地作战,取得重大胜利。百团大战中,第三五八旅进行战斗19次,毙伤敌军220人、俘敌10人,破坏敌运输铁路20公里、公路15公里、桥梁两座。百团大战后,返回娄烦根据地进行休整,旅直属队驻三元村,第七一六团驻边家庄,第四团驻大圣堂村。

古烽台下的三元村战斗

1940年,日军在米峪镇战斗和百团大战中遭到惨败后,于当年冬季对娄烦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大“扫荡”。由于距敌据点较远村庄的房屋被烧毁,部队只能到靠近敌据点的村庄休整。1941年2月,第三五八旅指挥部和第七一六团进驻娄烦镇三元村及附近村庄。3月26日,日军从岚县出发兵分两路对三元村进行突袭。凌晨,三元村一位叫李治元的村民在走亲戚的山路上发现敌人踪迹后,火速抄小路跑回来,向正在组织部队训练的第一营营长游好扬报告。游好扬立即指挥部队占领村北古烽火台对敌反击。但是从山上又下来一股敌人,第一营腹背受敌,不少干部战士牺牲。后张宗逊指挥驻西果园村的第二营和驻尹家窑村的三营也投入战斗,驻娄家庄的第八团二营六连(即后来闻名全国的“硬骨头六连”)也赶来增援。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共毙敌200多人,来犯之敌仓皇逃窜。战斗中,八路军伤亡56人,群众伤亡73人,第一营营长游好扬负伤,四连连长阵亡。战斗结束后,张宗逊为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和群众,在他居住的旅指挥部门前栽下一棵槐树,如今80多年过去,这棵槐树枝繁叶茂,坚实粗壮,被当地群众称为“将军槐”。

张宗逊与房东一家的鱼水深情

第三五八旅驻娄烦期间,部队利用作战和训练间隙经常帮助群众耕种和收割庄稼干农活,每到一地战士们都要为房东担水扫院,推磨碾米做家务。

张宗逊平易近人,对待群众和蔼可親。房东一家也将他视为亲人。那时候,军民们生活非常艰难,有时连吃糠咽菜都很困难。在三元村居住时,房东大娘史兰则平时省吃俭用,却拿出长期攒下来的一点点白面用胡萝卜炒鸡蛋馅给张宗逊包饺子吃,张宗逊尝了两个后,夸大娘做得一手好茶饭,却再不愿意吃,说留给你们全家人去吃吧。

史大娘的老伴李永义大爷,在敌人偷袭三元村的战斗中,被敌人抓住逼问八路军部队的情况,他说俺不知道!就被敌人用刺刀活活捅死了。战斗结束后,张宗逊在李永义大爷遇难的地方亲手栽下一棵槐树。

一张八路军军粮收据背后的故事

在娄烦“三五八旅指挥部旧址暨张宗逊旧居”第三展室内展陈着一张已经泛黄的小型麻纸字条,上面用娟秀的毛笔小楷写着这样的文字:“九月十二日,王体胖送马家庄三五八旅谷儿原叁佰零贰斤,内脱十九斤,交贰佰捌拾叁斤。”这是一张八路军给群众开出的军粮收据,出自于娄烦县杜交曲镇程家岭村一位50多岁的农民之手,是他早已去世的爷爷王体胖留下来的,已有80年历史了。程家岭村地处娄烦县石楼山麓,在过去是一个交通非常不便的偏僻山庄。从程家岭到马家庄,当时没有公路也没有马车路,人们只能赶着小毛驴徒步行走在崎岖山路上,而且还要翻越石楼山、灵钟山两座高耸陡峭的大山,蹚涉天池河、岔儿河和涧河3条河流,单程就达100华里。可见这位老人不仅耕种粮食辛苦,单就去送粮也是极其艰难。

这张收据,这个故事,只不过是抗战时期娄烦县成千上万个家庭,几千几万位农民送军粮的一个缩影。当敌人对娄烦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扬言要“困死共产党,饿死八路军”时,只有四万人口的娄烦人冒着枪林弹雨发展生产,每年上缴三四百万斤军粮。当部队缺衣少穿时,娄烦人在高寒山区试种棉花,2000多妇女纺纱织布,5000多妇女制作军衣军鞋,让常驻娄烦的八路军三五八旅一万多名将士有吃有穿,渡过了难关,战胜了敌人。

刘玉堤在娄烦农家养伤

2009年,娄烦县党史办公室原主任李国成和时任主任张宪平看到一条《寻亲感恩启示》:“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原司令员刘玉堤中将抗战时期在山西娄烦的一户农家养伤时受到这家人的精心救护,得以痊愈重返部队,请知情者帮助将军找到这家亲人。”于是,他们走访了当年八路军战斗过的十几个村庄,寻访了几十位老人,找到疑似将军的“亲人”实在太多了,足足有十几家。

2010年11月的一天,李国成和张宪平来到北京刘玉堤将军住所,将军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娄烦是我的第二故乡,欢迎我的老乡!” 刘玉堤接着说:“我出生在河北沧县,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1940年初随部队转战到娄烦,担任张宗逊旅长的警卫员兼侦察参谋。在战斗中,我和一些同志负了伤,又染上伤寒病,生命垂危,部队转移时,我们5人被安排藏在一户农民家中养伤养病。这家人冒着生命危险与搜山的敌人周旋保护我们,还将仅有的小米、莜面和山药蛋给我们吃,他们自己却吃糠咽菜。有两位同志因伤势严重牺牲了,我们3人在这家人的精心护养下得以康复,重返部队。1941年我上了抗大,又成为我军的第一批飞行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没有娄烦的亲人,哪有我的后来和今天。”

接着,李国成、张宪平把找到的疑似将军“亲人”的情况作了介绍。年近90高龄的刘玉堤听了介绍后,十分感慨地说:“整整70年了,我们当时年纪太小,我实在记不清是在哪个村,这家人姓什么叫什么了。我只记得是在旧娄烦镇西边不远,北靠大山只有几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的南面有一条不大也不小的河。这家人与我们都住在平房里,而你们说的这几家都是住在窑洞里,这家有一位没有结婚的大哥,还有一位小妹妹,而你们说的这几家都没有,所以我在他们家养伤的可能性不大。”说着,将军眼中噙满了泪花,声音却更加洪亮:“但是,你们说的这些人家,救护的尽管不是我,他们救护的都是我的战友。抗战时期有许许多多的八路军伤病员,都在娄烦农民家里养过伤,这些农家都是我的亲人。我们这些老八路要感恩所有接收过八路军伤病员在家中养伤的亲人、所有支援过八路军的娄烦老区人民。”

转战陕北、回师吕梁,决胜娄烦

第三五八旅从1937年10月进驻娄烦以来,对敌作战400余次,除米峪镇战斗外,歼灭日伪军6000多人。

在娄烦军民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时候,由美国、苏联、法国、加拿大等国记者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盟邦记者团,于1944年9月来到娄烦战场,目睹了军民团结,炸掉敌人碉堡、活捉日军俘虏的战斗,美国记者爱泼斯坦立即向全世界进行了报道,福尔曼还拍摄电影视频,并在《北行漫记》一书中记述了这一战斗。

1943年6月,因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派胡宗南进攻陕甘宁根据地,为保卫党中央,张宗逊奉命率部分批离开娄煩,开赴陕甘宁。张宗逊任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指挥部队在爷台山战斗中,全歼国民党军5个连及1个营。1945年,中央军委决定张宗逊率部回师吕梁,任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吕梁军区八分区二支队在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于4月21日摧毁日伪军的旧娄烦镇据点,娄烦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老首长情系娄烦老区

1995年,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娄烦县共产党员主动捐款,要建立“米峪镇战斗烈士陵园和纪念碑”,曾在娄烦工作战斗过的原第三五八旅老首长、人民解放军的11位老将军心潮澎湃,感慨万分,他们挥毫题词,纪念抗战时期牺牲在娄烦的战友。这11位将军是:张宗逊上将;廖汉生、黄新廷、杨秀山、刘玉堤、张霖中将;张秀龙、张树芝、裴周玉、吴子杰、刘永杰少将。张宗逊上将题写“米峪镇战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碑名。张宗逊还与廖汉生、杨秀山专门致信娄烦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感谢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对部队的支援,鼓励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革命传统,早日脱贫致富,争取更大光荣。

1997年清明节,米峪镇战斗烈士陵园建成时,张宗逊将军派秘书李德金代表他与廖汉生、杨秀山3位老首长参加了揭幕仪式;同年10月,米峪镇战斗纪念碑亭建成时,由第三五八旅改编的解放军驻杭州某英雄师副政委郭金华等人来娄烦参加扫墓仪式。2002年,杨秀山将军在北京病故,按照其遗嘱,骨灰安葬在米峪镇战斗烈士陵园。2019年8月,当“三五八旅指挥部旧址暨张宗逊旧居”修复时,张宗逊将军长子张新侠携子女亲临旧址旧居追寻父辈们在这里战斗过的足迹,并到米峪镇战斗纪念碑为先烈敬献花篮。2021年6月,位于山西娄烦县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指挥部旧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责编 杨海明)

猜你喜欢

娄烦县晋西北八路军
娄烦县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开工
娄烦县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晋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抗战时期中共晋西北根据地的变工运动述论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八路军留守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