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六大策略,助力单元整合教学

2022-05-30周小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单元教学策略

周小燕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一般是以单元为结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可见,教材编者非常重视单元的整体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就课论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现象。为此,文章通过“增补”“删减”“合并”“拆分”“重构”“重组”六大策略进行系统思考,助力单元整合教学,可实现有结构地教与学。

[关键词]单元教学;整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9-0013-04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以整体渐进的方式向前推进的。为了顺应这一规律,数学教学需要向整体化发展。纵观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都是以单元为结构进行编排,将有内在联系的或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整体。显而易见,教材编者在编排时非常重视单元的整体设计,但从随堂听课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是严格遵循教材的编排,按照教材的课时划分进行教学,很少能从宏观角度对单元核心内容进行重点把控,使课堂教学缺少整体性思考。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将结合实践,阐述如何运用六大策略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一、“增补”策略,拓宽知识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及在新授课之后补充一些相关联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它们是具有递进关系的。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在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活动中,通过割补法把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从而构成了图形面积计算的转化链: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在教学完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增加梯形面积的练习,由梯形的面积公式推理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梯形面积与其他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如图1),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删减”策略,流畅教学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一课一教”,以“节”“课”为单位设计教学,缺乏对不同层次知识点的有效沟通和衔接,使教学缺乏流畅性。这时,可以适当删减部分内容,以达到精简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时,第一课时“蚂蚁做操”的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列乘法竖式。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如图2),第一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12×4的点子图,借助点子图直观理解口算方法,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多样化。第二个环节是竖式教学, 借助点子图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思。教材这样编排看似非常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第一个环节似曾相识,点子图的算法很多,问题一抛下去,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每一种算法的讲评深究起来却又像是在新授课。当第一个环节结束后,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15分钟过去了,这时才开始乘法竖式的新知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在前面第四单元的乘法口算教学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点子图的学习过程(如图3)并重点研究了点子图的各种圈法,还列出每种圈法对应的表格。这一节课后,学生借助点子图已经能非常清晰地理解口算的算理和算法。教材在中间隔了一个单元才到乘法笔算的内容,如果教师又重启“炉灶”,花费较长时间对点子图进行复习回忆,对提升学生思维起不到促进作用。经过研讨,笔者决定淡化、简化点子图的教学,只反馈与笔算方法一致的圈法作为学习竖式计算的抓手。这样一来,这节课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又与新知教学紧密相扣,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合并”策略,精简教学环节

教材中的有些课时被分得很细,但其实两个课时的目标用一节课也能达成。教师可以把多个课时整合起来进行整体教学,可节约出时间用于补充其他拓展内容。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第一课时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或“创造”一半,再通过涂一涂、折一折获得其他分数;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介绍一般的分数及分数的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第二课时“试一试”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一张纸的四分之一的面积模型,理解分母是4的其他分数,最后渗透分数单位。经过研讨,笔者认为可将第二课时的内容(如图4)与第一课时的第三个环节(如图5)有机结合,即教学第一课时的第三个环节时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加进去,这样两个课时的内容集中在一个课时中学习,对同一个素材深入挖掘,既丰富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又节约了重启情境的时间,不切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四、“拆分”策略,加深教学体验

有些单元知识点很多,一节课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将其划分为两个课时,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过程,加深学习体验。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这个单元主要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课后,教师安排學生完成相关练习时发现,很多题型学生无从下手,虽然这些题型看似是对教材知识的运用,但多为变式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作拓展延伸,结合教材习题和配套练习做拆分教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一节针对圆的面积的应用课(如图6),结合练习让学生深度研究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拓展:

得出规律:当正方形内每行每列相切的圆的直径之和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时,所有圆的面积之和都占正方形面积的78.5 %。

[拓展练习2]如图8所示,已知所有圆的面积之和为314 cm2

(1)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五、“重构”策略,丰富教学形式

在梳理单元教材时,发现有些单元内容教学流程相似,如果教师依样画葫芦,教学流程就会变得千篇一律,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要通盘设计教学的课型和方法,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时,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通读教材发现:5个运算律的内容编排结构基本一致,即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如果在第一节课用这样的流程教学,学生比较感兴趣,第二节课再用同样的流程,学生还能接受,但如果第三、第四节课还用同样的流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针对运算律这部分内容,怎样调整教学结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可以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学习作为一节“种子”课,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学,引导学生怎么“走”,让学生了解探索规律的方法。然后,将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整合成一节“灌溉”课,教师扶着学生“走”一程,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方法探索规律。最后,将乘法分配律作为一节“生长”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待学生探索出规律后,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补充除法性质,让学生尝试独立运用方法探索规律。这样处理后,每一节课都有侧重,都有吸引学生的点,学生自然能保持昂扬的精神去对待每一节课的学习。

六、“重组”策略,调整教学顺序

教材中每个单元、每个知识点的编排都有自己的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一些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调整顺序,才更符合知识的序和学生学习的序。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时,第五课时“吃西瓜”的教学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关于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教材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进行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加减计算,只安排一个课时;第二阶段是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第一课时就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接下去是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主要借助分数的面积模型进行同分母分数的直观运算,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对于算理的分析,教学参考书这样描述:为什么 2/8+3/8=5/8,可以结合直观图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学生这样解释“2个1/8加3个1/8就等于5个1/8”“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分别取2份和3份,这5份合起来就是5/8”。学生是用這样的方式理解算理的。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即把不同分数单位的分数(异分母分数)变成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通的,即相同计算单位的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认真研读教材后,笔者认为教材在分数加减法这块内容的编排上有断层之嫌,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材对算理的分析轻描淡写,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道理,导致学生到五年级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还出现分子、分母分别相加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同分母分数的算理还没有教学到位,而这一概念要到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时才会出现。经过思考,为了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笔者决定把分数单位概念的教学前置,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即先学习分数单位,再来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采取单元整合教学,巧用教学策略,通过组建新内容与新活动来构建高效课堂。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单元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关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