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30王睿樊晴思怡韩晓慧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产业发展问题

王睿?樊晴思怡?韩晓慧

摘 要:民族乐器代表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其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为了促进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笔者对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进行深入的走访调查,以此为据,分析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应对策,助力民族乐器产业顺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民族乐器;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国民族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常按演奏方式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有琵琶、二胡、古琴、阮、箫、笛等。这些乐器在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发展中均有涉及。徐场村生产销售的民族乐器种类多样,以古筝、古琴为主,同时也有琵琶、阮、二胡、扬琴、柳琴等,是名副其实的民族乐器专业生产村。

一、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当地百姓大量栽种泡桐树以改善生态环境。多年后,这些泡桐树长大成材,受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不仅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翘不裂,易于加工,而且具有气干容重轻、耐酸耐腐、隔潮性好、不易变形、声学性好、不易燃烧、油漆染色良好等优点,特别适合制作民族樂器。徐场村从1985年开始生产民族乐器,是兰考县乐器作坊最集中的村。朱乾坤研究团队(2019)调查发现,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8年),家庭作坊初创,数量较少。少数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村民开始从乐器厂那里获得技术,并回村创建家庭作坊,模仿生产。1988年,徐场村村民代士永在兰考县创办第一家制造民族乐器的中州民族乐器厂。2000年前后,兰考县外出学习乐器制作技艺的多达几百人,学到核心技术后回乡发展,逐渐打造出兰考品牌。虽然当时徐场村仅有2个家庭作坊,但却为想要创建家庭作坊的村民树立了榜样。第二阶段(1999—2002年),家庭作坊数量急剧变化,经营方式发生较大改变。这一时期,民族乐器的常用生产方式在徐场村迅速传播,市场竞争使得那些拥有技术并善于经营的家庭作坊被保留,其他家庭作坊或中断经营或转变生产方式。此外,家庭作坊获取生产技术的渠道从单一的业缘逐渐多样化,基于血缘(36.37%)和业缘(45.46%)搭建起了技术传播与获取的新渠道。第三阶段(2003—2008年),家庭作坊数量增加不多,之前中断经营的家庭作坊开始重新恢复生产。市场竞争使家庭作坊主更加注重技术基础的积累,而不单单是产品数量的增加。在此期间,家庭作坊开始扩大生产规模,雇佣周边村民,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乐器生产氛围。第四阶段(2009—2016年),家庭作坊数量大幅增加,逐渐形成“小集聚、大分散”的生产格局,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市场繁荣、政府扶持、媒体宣传的浓厚发展氛围,使家庭作坊数量在此期间猛增,产业集群在当地形成。笔者调查发现,截至2021年,徐场村共有105户600多口人,其中从事民族乐器产业的有近百户,民族乐器加工企业80多家,是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专业生产村。

二、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法对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受大众民族文化意识不够强、发展模式相对滞后、高校相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民族乐器产业链延伸不足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因素影响。

(一)大众民族文化意识有待提升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扩展和延伸,由于部分人的民族文化意识不强,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社会各界对民族乐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尤克里里等西方乐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人数相对较少,这对民族乐器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发展模式相对滞后

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乐器产业发展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目前民族乐器产业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发展,仍停留在简单化的生产、销售发展模式上。徐场村民族乐器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国内客户,且近几年受到疫情影响,外贸订单也有所减少。尽管徐场村民族乐器的销售渠道较为多元化,如借助淘宝等互联网购物平台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族乐器的销量,但是对于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仍然不够。很多人购买民族乐器只是出于一时兴起,对于民族乐器本身及其蕴含的文化了解不够充分。

(三)高校相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高校关于民族乐器课程的开设较少。从专业层面来看,民族乐器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程,但是很多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程当中只有声乐、舞蹈等方面的课程,民族乐器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的占比很小。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当中接触并了解民族乐器,对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十分不利。即使部分设置有民族乐器课程的高校,也没有把民族乐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没有配备专门讲授民族乐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民族乐器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教育系统中被取消。高校学生作为传承民族乐器的较佳人选,却不能得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了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民族乐器产业链延伸不足

徐场村以民族乐器的制作、销售和加工为主导产业,涉及古筝、二胡、琵琶、古琴、阮等20多个种类。销售对象范围有限,主要面向国内的琴行或老师,少量销往国外,且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外贸订单大量减少。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差异度小,可替代性强,市场饱和,容易在内部打“价格战”,不利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条。尽管近年来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链有了一定延伸,从乐器制作扩展到乐器展示、演艺、培训等,但还处于摸索阶段。对照国内领先水平的民族乐器企业,徐场村以单一制琴和板材供应为主,对产业的扩展仍集中在较低水平的开发上,会展、观光、体验等现代服务业态领域尚未成熟,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的长度及深度不够,产业化运作和市场竞争力不足,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五)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方面,人才队伍规模较小,数量不足,既掌握生产技术又了解乐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徐场村的乐器制作师傅以本地村民为主,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且大部分由乐器厂培养,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乐器的生产制造工艺方面,对其精细化、专业化、创新化等高层次的培训较少,使得从事基础性乐器制作的人员比例较高,而会弹乐器、能辨别音色、制造复杂乐器的高端人员比例较低,人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推动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随着民族乐器产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当前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科学、系统,专业化程度不够,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周期长、难度大;对人才的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支持保障不足,无法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三、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基于对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提高民族乐器产业发展水平要从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切实做好民族乐器教育教学工作、延伸民族乐器产业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

(一)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意识

要促进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加强民族文化学习,提高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层面,要积极引导大众广泛学习民族乐器相关知识及技艺,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定期开展民族文化知识教育普及活动,帮助大众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唤醒大众的民族文化意识,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弘扬民族文化的实践中来。学校层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了解民族文化的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音乐会、民族文化讲座和文化艺术展演等,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个人层面,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出发,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民族文化相关资讯,主动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动向,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觉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一是互联网在销售民族乐器的同时,对于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及弹奏技术等也要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民族乐器,这样不仅能增加民族乐器的销量,还能助推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高校相关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民族乐器课程的兴趣,全方位加强民族乐器资源在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

(三)切实做好民族乐器教育教学工作

民族乐器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让青年一代了解和学习民族乐器,尤其是高校学生。要让民族乐器在教育领域内得到普及与推广,高校应合理增设民族乐器课程。一是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中增加与民族乐器发展历程和文化有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是对相关课程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四)延伸民族乐器产业链

一是创新民族乐器产业组织经营模式。徐杨村应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原来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深入挖掘发展潜力,按照资源开发型、市场优势型、产品升级型不同类别,实行分类指导、逐户推进,加快壮大产品加工业群体规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产业链,创造更高的市场收益与社会价值。二是优化民族乐器产业链运营环境。充分发挥徐场村在民族乐器产业上的自然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引进民族乐器精深加工相关配套企业,为新兴服务业态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宣传方面的投入,为民族乐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供发展动力,以实现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龙头企业的力量,针对市场需要,结合实际,开发有利于民族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课程、资源,对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将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专业化水平提升培训。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举办经验分享会,对技术人员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为生产的深入推进提供专业保障。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聘请民族乐器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与高校联合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招聘艺术类高校优秀毕业生,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下乡返乡创业。三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政策扶持,通过创业项目补贴、降低税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给予专项人才财政支出等优惠政策,适当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完善奖励制度,设立专门的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重大科研项目成果。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民族乐器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应积极推动民族乐器产业创新发展,为中国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獻:

[1]李学鑫,李俊民,苗长虹,等.中国农区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形成机制研究——以民族乐器之乡堌阳镇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03):305-311.

[2]朱乾坤,乔家君,马玉玲,等.欠发达农区传统手工业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兰考县徐场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9(02):125-134.

[3]涂田静.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分析[J].戏剧之家,2021(02):106-107.

[4]赵超.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乡村振兴,2021(10):2.

[5]王立源.试析中国民族乐器资源融合的新路径[J].当代音乐,2021(01):74-76.

[6]叶元高,占颜萍,赵舜丹,等.武夷山市茶产业人才现状问题与长远策略[J].福建茶叶,2022(02):8-14.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466081)

作者简介:王睿(1981—),男,河南郑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原农业文化等。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产业发展问题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
中国民族乐器(之九)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