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效深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2-05-30高娟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林觉民

高娟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打造高效深度课堂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点之一。专题点的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性和深度化,本文以部编版普通高中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例,将课堂教学的探究点聚焦在作者看似矛盾的情感逻辑上,致力于引导并加深学生对本文主题情感的认知;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的情感内核;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以读写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度理解文本,将情感探究落到实处。

关键词:《与妻书》 林觉民 黄花岗起义 语文教学精准度 语文教学关联度 语文教学有效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热”词。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获得知识,培养有效的思维方法,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实现高效深度课堂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目标和追求。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部编版普通高中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封情真意切的绝笔家书,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本文将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初步探究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高效深度课堂教学策略。

一.聚焦矛盾:提高教学内容的精准度

对于一节课而言,课前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导致课堂上的探究点呈现出多而散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往往学得“眼花缭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文本的内核;而教师本人在对教学内容的探究程度上似乎也总感觉隔靴搔痒,意犹未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对教学专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足够认识。

专题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性和深度化。所谓的专题研究,是指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挖掘出语文素养培育的落脚点的能力,并通过专题形式在课堂上加以呈现。

如果教师能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开展专题研究,将课堂内容聚焦在某一个专题点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逐渐提高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对文本主题情感的探究向来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在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时,笔者将课堂探究点聚焦在作者林觉民看似矛盾的情感逻辑上。

在《与妻书》这篇课文中,作者林觉民将他对妻子陈意映由爱而生的眷恋不舍之情和对国家民族舍生取义的革命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吾至爱汝”的满腔深情与“勇于就死”的坚毅勇决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纠葛中得到了升华。作者情感的微妙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舍”与“舍”的两难选择。作者深愛自己的妻子,在强烈的情感之下生出的必然是恋恋不舍之意,然而最终他却毅然选择为了国家民族抛妻别子,蹈死不顾,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感贯穿着整篇文章的始终;另一方面是“幸”与“不幸”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妻子陈意映知书达理,能理解并支持丈夫林觉民的事业,与妻子的相知相恋让林觉民感到有幸,然而他们的爱情生在那个“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时代又让他感到不幸,这“幸”与“不幸”使作者陷入了沉思。相信他的内心一定也为此纠结过,徘徊过,到底是守护好自己幸福的小家,还是为拯救这个不幸的时代而献身?深思之下林觉民决然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本文如此感人肺腑、荡气回肠呢?正是源于这种看似矛盾对立的情感的真切与强烈。

从理性逻辑的角度来看,既然深爱妻子,就应该珍惜眼前幸福美满的家庭,越是时局动荡就越是应该守护在自己的妻儿身边,而林觉民的选择却违背了理性的逻辑,显得不合常理。难道林觉民对妻子的情感是虚假的或者不够深厚?显然不是。作者为自己能拥有温柔贤惠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而感到幸福,而正是这样的幸福感滋养出了他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所以当他看到普天下人的不幸时会心生怜悯之意,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获得幸福,他的爱是放大了的,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并且他希望妻子也能理解并支持他的选择。可以这样说,林觉民对普天下人的命运的关怀正是产生于他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曾经说过,表面上的不合理性之理,恰恰是符合文学作品强烈情感的特点的。这样的无理表达,比一般的讲道理要深邃得多。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它已经不完全属于情感的范畴,而是属于情感和理性交融的范畴[1],在情感微妙的冲突中可以进一步洞察到林觉民作为民主革命者的价值观。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舍生取义是英雄多情的必然结果,儿女情长更反衬出英雄气概是多么得珍贵[2]。林觉民对妻子的爱是真实的,对国家人民的爱也是真实的,他的舍生取义不但没有削弱他对妻子的爱,反而使得这种爱更加温婉动人。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之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促进学生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聚焦微妙冲突的情感探究点,提高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逐步走向作者情感的深处,有助于打造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高效深度课堂。

二.层层设问:把握文本前后的关联度

理清本文的思路是文本深度阅读的前提,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为引导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逐层深入文本的情感内核,设置了以下四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文中哪几句话交代了写信的原因?

本文是书信体作品,选择从书信体的基本内容入手可谓顺理成章。书信体的开篇往往会交代作者写信的动机,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林觉民很直白地表明了自己写信的原因,学生们很快就能从文章的第一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又恐汝不察吾衷”。

在这两句话当中,和情感相关的词语有“永别”、“吾衷”。

与妻子的离别让林觉民悲伤不已,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一次的离别很有可能就是“死别”,文章一开头就营造出了一种悲伤的感情基调。“衷”指的是内心,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蕴藏着哪些情感,让他唯恐妻子无法察觉而造成终生遗憾呢?这显然是本文情感探究的重点所在。

2.如何理解“吾衷”?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吾衷”的句子。

问题一抛出,同学们从整篇文章中找出了不少句子:有的句子涉及林觉民对从前恩爱往事的回忆,直接抒发了临行前对妻子的恋恋不舍之情,如“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有的句子表达了林觉民舍生取义的大爱情怀,如“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有的句子充满着林觉民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人民命运的关怀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深的忧虑,如“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有的句子在深切阐述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如“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有的句子则抒写了未来死后对灵魂伴妻的愿望,倾诉了对妻子的眷恋,如“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等等。

这一问题的设置显性目标是文本的思路梳理,隐性目标则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仔细读书、扎实读书的习惯。要想提高文本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把文本又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并且借助于一些关键句进一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

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和交流,大家发现作者林觉民的情感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厚重的,那么在“吾衷”的众多情感中,哪一种是本文的核心情感呢?在此基础之上设置了第三个问题。

3.思考: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

理解了“吾衷”的丰富内涵之后,有心的同学会发现,作者把对妻子的“爱”和对国家民族的“大义”交织在了一起,贯穿全文的始终,而课文的中心句恰恰是涵盖了这两个方面。不难发现,概括得最为凝练的正是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明确了本文的中心句,接下来的重点就要围绕这句话设法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本文的中心句,里面饱含着“吾至爱汝”的深情和“勇于就死”的勇决。有的人认为这两种情感是矛盾的,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这一问题的设置将本文的情感探究导向了深处。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再次将这篇课文细细地品读了一遍,纷纷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林觉民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有的学生联系林觉民的生平事迹,从理性的角度说明他作为一个丈夫在选择时的纠结和身为一个民主战士最终选择结果的必然性;有的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宏观的角度阐明民主革命者的精神追求,他们肩负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义不容辞,舍小家顾大家;还有的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切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挖掘林觉民在情感纠结中对妻子的真挚深情。学生们的答案有着他们独特的视角,带起了课堂热烈的讨论气氛。

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看似矛盾的情感逻辑将作者林觉民复杂而鲜活的形象烘托了出来,最终也将他的价值观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通过层层设问,把握文本前后的关联度,整篇文章的脉络愈见清晰,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认识也趋向深刻,有助于打造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高效深度课堂。

三.读写结合:提升情感探究的有效度

語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丰富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

与此同时,要打造有效深度课堂,必须努力尝试把个别学生的“接力式回答”转变为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学习行为,这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完成的转型。[3]

阅读与写作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情感,让本文的情感探究落到实处,设计了“三行情书”分享活动:在课前让同学们从文本中选出最让自己感动的三句话,经过自己语言艺术的加工,以“三行情书”的形式来呈现,然后在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跟大家分享自己选择这三句话的理由。

同学们对这个阅读写作活动都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抓住了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创作:“窗外疏梅筛月影,并肩携手,低低切切”,充分感受夫妻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温情,进而品味林觉民对妻子的融融爱意;有的同学抓住了作者直抒胸臆的情话来创作:“吾至爱汝,唯愿,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些是作者平时很难直接说出口的话,但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被作者以最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反而收获了感人肺腑的效果。

在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在分享自己创作的“三行情书”的过程中细细品味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纠葛,纷纷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以及感动的理由,他们为林觉民对妻子的“不舍而舍”感到悲伤,更为林觉民对天下人的大爱情怀感动钦佩。

在同学们分享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通过赏析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进一步去触摸林觉民的内心。有些词很有意境,比如“疏梅筛月影”的“筛”字,赋予景物以动态美,营造出了一幅柔婉温馨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整句话以景衬情,以美景表现作者婚后生活的幸福,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爱意;有些词语义近而旨远,很耐人寻味,比如“吾至爱汝”的“至”字,爱妻子的程度如此之深,可最终却选择了民族大义,毅然舍妻子而去,从这一字中可以想见林觉民在写这封绝笔信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痛苦。对这些充满情味的关键词的品读成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作者情感的契机。

在分析关键词句的过程中笔者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本文的抒情技巧。本文的写法非常丰富,有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直抒胸臆等,但作者林觉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肯定没有刻意去采用这些技巧,他有的只是满腔的真情。正是他的情真意切,才将他内心深处的微妙冲突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样真实的抒发,才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可见抒发情感最高的境界应是真情流露,发自肺腑。

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提升情感探究的有效度,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助于打造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高效深度课堂。

打造深度课堂需建立在教师本人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明确核心素养培育的专题切入点,同时要拥有揭示矛盾进入文本分析层次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出有效的探究问题,并创设出丰富的课堂活动,进而将学生引向文本情感的深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4.

[2]马慧芳.情义兼胜的绝笔:体悟革命书信中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J].语文教学通讯,2021(07-08):135.

[3]郑可菜.课堂教学的朴素追求:有趣、有料、有效[J].语文教学通讯,2021(12):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教师专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为:C-b/2020/02/3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林觉民
《与妻书》透露出的情与爱
柔情侠骨的世间绝唱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向光而行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薄笺一纸难舍卿
薄笺一纸难舍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