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2-05-30赵彦

大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赵彦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背景下,培养既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又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接班人,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课程思政与高等教育同向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模式,组建立体多元的师资结构,搭建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全课程育人体系并进行制度建设,将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助力科技强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型人才;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211-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其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改革开放为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但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也给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中,能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堡垒,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创新奋斗的继承人。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構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格局,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增强力量。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一)立体多元的育人结构实现全员育人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相结合,积极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找到根源,从而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应明确的是,学校思想政治课不应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鼓励教学名师、专家学者、党政领导、辅导员在授课中、在专业教学中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二)统一多样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育人

课程思政注重全程育人,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心理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搭建丰富多样的教学管理平台,通过学习、创新、竞赛、党建、学生社区等多项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提升提供工作抓手,以实现学生自入学以来的全程培育,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三)课程思政融入下的全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

课程思政在课程设置方面解决的是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专业课教师和各领域专家学者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既教知识,又教方法。同时,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运用到就业、生活等其他各方面,提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化解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三全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组建立体多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新时代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应该注重政治性和创新性的双重打造[2]。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一直是相生相伴的融合关系。因此,师资队伍应基本由两条主线构成(见图1)。

第一条主线由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师构成。其中学校党委领导是学校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统筹管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主要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就业创业观念引导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等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恋爱观、学习观等引领。专业课教师、科技竞赛指导教师以及学校教学名师等构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和创新引领过程中同时深挖专业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指导创新创业竞赛等,同时进行行为示范、学术示范,实现人才的道德与学术双向提升。

第二条主线体现了校企合作理念,由企业家、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技工人员等构成。企业家进校园,从企业角度宣讲人才培养和招录理念,实现与学校人才培养对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技工人员在学生进企业实习中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指导,是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

(二)搭建贯穿学生学习始终的全过程育人教学管理平台

目前,“00后”学生是高校学生主体,从整体来看,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全过程育人平台设置的理念是自学生入学以来,学校通过多种学习与管理平台的设置,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方面实行递进式的培养与提升(见图2 )。

图2显示了全过程育人的教学管理平台构成。4个平台的建设旨在实现教学、管理、创新、价值引领等多项育人功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主阵地,承担着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任务。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思政课将与专业课一样成为主要课程和必修课程,其设置主旨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旨在加强实践理论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力与创造力,着重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开阔其眼界,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党建平台建设主要通过“三会一课”加深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主人公意识,继承党的事业,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坚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生社区平台的搭建主要在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利用学生社区平台打造学霸寝室文化、标准化学生宿舍等,坚持学生的习惯养成,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4个平台依次承接,有机统一,构成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全过程育人的基本框架。

(三)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的含义绝不是形式上的增加思政课程比重,不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其精神要义在于挖掘其他课程在教学中的思政效应,如科技精神的引领与培育、教师学术风范的引领、就业创业观念的培育等,这是单一的思政课堂教學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以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分为两大课程群:一是以思政课和专业基础课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课程群;二是以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群,两大课程群在课时设置、学分设置、考试形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体现了轻基础、重专业的特点。而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群更加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思想素质的提升以及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育。课程群的设计分为三大类(见图3)。

三大课程群的设计中虽然分为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但在设计中都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基础课程群中的课程设置不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在专业课程群中增加对课程理论知识和领域前景、就业前景等分析与介绍的学时,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了解专业学习方向,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课程群增加专业学习理论讲座辅导、课外知识延伸讲座辅导、企业家讲座辅导等环节,科技竞赛等实践环节保持不变。三大课程群的设计在提升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融入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4]。“三全育人”作为目标模式的核心内涵,对于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具有重大推力,通过全员、全过程和全课程育人的教学管理实践,助力国家成为科技强国并向创新型国家顺利转型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率.“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与实施策略[J].活力,2019(2):70,72.

[2] 吴必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63-166.

[3] 仝月荣,陈江平,张执南,等.产教深度融合 协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11):194-198.

[4] 张琤,李明,高航,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17-20.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