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洞见科学

2022-05-30周学松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高效课堂

周学松

[摘 要]科学素养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学科素养,旨在发展学生探寻科学的思想与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学存在对课程重视不足、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师资力量、忽视学科精神的培养等问题。教师应当立足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富有学科特点的科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习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意识,最终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3-0078-03

科学课程实践性强,知识点覆盖范围广,其课程性质决定了组织与实施探究活动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常规的科学课堂上,部分教师围绕教材,关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成效低下。从生活化视角来构建科学课堂,引领学生收集生活化学习素材并融入科学探究中,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

一、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探讨

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力较弱,但对科学课程的好奇心强。因此,教师要明确科学课程的性质,依托科学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基础性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教学要让学生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索与实践,从中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体现在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掌握上。小学科学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重要使命。因此,基础性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之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具备基础的观察、思考、分析、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实践性

科学课程不能仅限于对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指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通过科学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依托生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手脑并用,够从身边事物或自然现象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提炼规律。因此,实践性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又一性质,其贯穿科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综合性

科学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与自然、生命、物质、工程等学科具有紧密关联。可见,科学课程體现了多种学科知识的交融与渗透,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三个方面的综合:一是注重科学课程内在知识的综合;二是注重知识、技能、实践、合作的综合运用;三是突出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衔接、交融与渗透。

二、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对科学课程重视不足

从小学课程体系来看,科学课程相对而言呈现边缘化。据笔者调查,部分学校并未真正落实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科学课堂仅仅是了解科学现象,忽视科学实践,导致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欠缺。甚至部分学校的科学课程存在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

2.科学实验设备不足

科学实验需要借助科学设备来辅助,才能展开各类科学探索活动。从现有的科学课程实施中可以看出,部分学校科学课程的相关设备、教具、材料等匹配不到位。在硬件设施的局限下,教师只能单一地讲解课本的知识,口头介绍实验过程,或是播放实验视频等,这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更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实验仪器和科学实验材料是确保科学实验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缺乏相应的设备器材,会导致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科学实验过程,致使科学课程教学成效低下。

3.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推动者、引领者。但当前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其科学教师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许多兼职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认知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准确,导致课程目标设定模糊,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专职的科学教师存在对科学实验认识不足等问题,无法打造有趣、生动的科学实验课堂,这阻碍了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的科学学习。

4.忽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课程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作为重要目标。但当前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学停留在对一般性知识的讲授上,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讲解、轻实验;重知识性目标,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倘若科学课程不能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学生就无法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成就感,难以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偏离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立足生活构建高效科学课堂的策略

1.把握课程特点,关注生活体验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科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引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了解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科学常识,为日后学习科学知识做铺垫。同时,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强,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动手动脑,联系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了解和感知自然科学中的一般规律。

例如,在《有趣的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对磁铁特性的探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从生活中选择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磁铁的基本性质。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科学。如笔者在教学此课时引入“小猫钓鱼”游戏,将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铁钉、橡皮、木块、铜丝、铝丝、塑料、棉线、纸张等材料堆放在桌面上,用一条细线绑住一个小磁铁作为“钓竿”,让学生体验“钓鱼”的乐趣。学生手持细线,将小磁铁悬在桌面的材料上方,有的材料被磁铁“钓”上来了,而有的材料没有被“钓”上来。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发现了磁铁对铁一类的物品有吸附作用,而铜丝、铝丝、塑料、纸张、木块、橡皮等,则与磁铁没有吸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能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察发现,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探究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磁铁的实际应用。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和掌握了与磁铁相关的知识,获得了科学意识的提升。

2.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围绕生活现象展开探索,让科学探究更有趣。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科学意识,让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具体、更生动。

例如,《认识光》一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生活情境为主线,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光源,掌握光的直线传播方式。在教学本课时,笔者创设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的情境。首先,笔者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实验材料和教具,包括火柴、蜡烛、激光笔、白纸板等。其次,在课堂上,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如光线变化的森林、普照大地的太阳、暗夜里的蜡烛等,并提问学生:“从这些场景中,你们能看出什么是光源吗?”学生回答:“能够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笔者进行追问:“那么,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如何对光源进行科学分类?”这样教学,意在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再次,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光与光源的概念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光是如何传播的。最后,笔者围绕“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材料大胆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在实验中展开交流与思维碰撞,以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

3.参与生活实践,体悟科学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实践体验活动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充分感知和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植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笔者设计了家庭科学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家开展植物种植活动。笔者让学生自行选择植物种子并种在花盆里,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以文字、图画等形式在笔记本中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的形状特点,种子萌发的状态,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植物的根茎叶有何特点,植物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果实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尽管这一家庭科学实验的时间较长,但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又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首先,笔者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如钉子、石块、泡沫球、玻璃球、橡皮泥、木块等是否能浮在水面上,并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接着通过实验观察这些材料的浮沉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意在通过生活化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感受物体的浮沉变化,让学生基于合理的猜想展开科学实验。其次,笔者以问题引入浮力的概念:“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起来?有些物体会沉下去?”接着,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浮力:将一块泡沫放在水槽里,让学生观察泡沫的状态后,再用手按压泡沫,使其完全没入水中,体会并思考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下压泡沫使其浸在水中的过程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浮力。再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设计出一个对比实验:准备一条橡皮筋和一个砝码,将砝码固定在橡皮筋的一端,先测量并记录橡皮筋在空气中拉长的长度,再将砝码和橡皮筋垂直放入水中,测量并记录橡皮筋在水中拉长的长度,最后对比二者的数据。实验发现,橡皮筋在水中拉长的长度变短了,说明了砝码在下沉过程中同样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

上述教學,教师引导学生先在观察中猜想、假设,再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推断,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科学探究中证据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掌握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设计生活主题,提升课程实效

科学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生活化主题,拓展学生基于生活的科学视野。教师可带领学生在课后开展生活探究活动,从中发现科学规律,建立科学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岩石》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收集不同岩石的任务,同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找寻岩石的经历,完成“岩石观察记录表”。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要对岩石的特点进行描述,包括岩石的颜色、花纹、手感、气味、轻重、软硬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岩石,掌握岩石的用途等相关知识。岩石的分布范围很广,如何对不同的岩石进行分类呢?在生活化主题下,笔者基于学生收集到的岩石来比较它们的特性,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梳理常见岩石的特征,以此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分类。学生在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探究科学的趣味,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日常食物引入,让学生关注“好吃”与“吃好”的区别。笔者在课前布置了记录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这一任务,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饮食是否有营养。当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思考时,笔者顺势介绍常见的食物营养成分,如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及水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食谱进行探索和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发现,一种食物可以包含很多种营养成分,但一种食物不能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白,要想做到科学饮食,就要学会平衡膳食结构,多食谷物、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豆类、奶类,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荤油。生活化主题的设计活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从生活中建构科学知识。这一教学过程有效落实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在生活中渗透科学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洞察科学,提升科学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萍.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22-123.

[2] 李培.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20(S1):76.

[3] 李莹洁.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2):3-4.

(责编 韦於坊 杜 华)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高效课堂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