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篇小说不是自娱自乐的项目

2022-05-30丁东

书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才气自娱自乐回忆录

丁东

我写过《长篇小说的陷阱》,对一些人想以长篇小说留存历史记忆提出了不同看法。我说,这些长篇小说的作者,年龄在六七十岁,他们的心愿是想留下历史记忆。其实,他们是被误导了,以为效仿托尔斯泰,写出《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最佳选择。保存历史记忆的首选文体不是小说,而是回忆录。回忆录是散文,属于非虚构写作。小说写人物对话,写心理活动,有很大的虚构空间。作者的亲身经历,一旦写成小说,可信度就大大地打了折扣,不能作为历史的证据。

一些有成就的小说家晚年选择写回忆录,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比如韦君宜,是著名作家、出版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小说问世,后来创作过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中篇《洗礼》还得了奖。但奠定她历史地位的却不是小说,而是晚年完成的回忆录《思痛录》。其自传性的小说《露莎的路》,也是因《思痛录》的出版而引起更多的关注。再比如徐光耀,二十多岁以长篇小说《平原烈火》成名,1961年发表了小说《小兵张嘎》,写小说,他可谓行家里手。丁玲办文学讲习所,最器重他的才华;铁凝十五岁尝试写小说,他是第一个老师。晚年他却放弃小说创作,甚至几部写到一半的长篇小说都不写了,而以回忆录《昨夜西风凋碧树》收官,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长篇小说不适合手机阅读。当下纸版的长篇小说,大多我也读不进去。非虚构写作,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传达更多的真实信息。相比而言,小说的水分太大了。真正能把小说写出魅力的,是极少的语言大师。像汪曾祺那样写小说不带水分的,太少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中青年时代,生命力旺盛,不虚构不足以发挥想象力,尝试小说是可以的。有些青年作者,思绪如天马行空,古今中外,天地人神,自由穿越,下笔一日万言,才气谁也挡不住,在网上写作脱颖而出,赢得粉丝无数,影视公司争相改编,他们自有他们的市场。

人活到六七十岁,已经步入人生的夕阳,想记述生命的感受,给世人留下记忆、思考和教训,最好还是不要选择小说这种形式吧。

最近,又接触了几位撰写小说的朋友。他们尚在盛年,喜欢写作,写成长篇小说,缺乏读者,打不开市场,颇为苦闷,希望我关注。

盛情难却,只能一读。阅读的体验可称无感。进入互联网时代,谁的小说有意思,早已不胫而走,用不着别人捧场。小说吸引不了读者,往往有自身原因。

在我看来,艺术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艺术,既可面向公众,也可自娱自乐,比如唱歌、跳舞、绘画、摄影、书法、诗词。有人喝彩,进入文化市场,固然可喜;没有受众,或受众很少,也可自我欣赏,自得其乐,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出门旅游,写篇散文游记,家人朋友传阅,有益身心。

另一类艺术,不能自娱自乐,必须面向一定规模的受众,才能实现其价值,比如戏剧、歌剧、舞剧、故事影片、电视连续剧、交响音乐,不与观众见面,等于判处死刑。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共同认识的一位水平很高的编剧,呕心沥血写出剧本,却没有遇到合适的导演,排演出来大失所望。种种原因使他的编剧才华没有在舞台上充分施展,最后积郁成疾,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长篇小说,虽可一人完成,不需要兴师动众,不用团队合作,但创作强度很大,少说要码一二十万字,是个苦差事,也不能当作自娱自乐的项目。费力劳神写出来,必以获得较多受众为期盼。吸引不到一定规模的读者,作品和死了差不多。

如今,写小说的人不少,能够吸引读者的却不多。所谓纯文学领域,能够真正拥有读者的小说非常少。在互联网时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功者是一些特殊的人。他们靠的不是学历、地位和资历,而是才气。情节、语言、人物,起码某一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天赋,才有可能抓住一部分读者。

我见到的一些作者,虽然写作态度十分认真,下笔文从字顺,但写出的小说食之无味,未能显出才气和魅力。我只能直言相告,艺术天地很大,千万别在长篇小说一棵树上吊死。

猜你喜欢

才气自娱自乐回忆录
大灭绝回忆录
蜜獾回忆录
自娱自乐
毒虫回忆录
读书养才气
“求‘材’若渴”等8则
践行“三严三实”要存锐气 增勇气 长才气
自娱自乐的幽默师
你有多少才气
绝对车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