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评

2022-05-30

董事会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巨人事务所会计师

审计机构改聘潮是喜是忧?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9月拟改聘审计机构的A股公司仅有10家,10月则迅速上升至56家。临近年报预审期,这一现象引发市场与监管机构关注。

【微评】

综合市场人士分析,梳理相关A股公司改聘审计机构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原审计合同到期,且已提供多年服务,为保持独立性,而改聘审计机构;其二,原审计合同到期,且此前财报被出具非标意见,而改聘审计机构;其三,原审计合同到期,受到大股东影响,而改聘审计机构;其四,原审计机构遭到监管及投资者质疑,公司为避嫌利益绑定,而改聘审计机构;其五,原审计机构负责团队跳槽,移籍至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致使公司改聘审计机构。

上述情形,每一种基本都具备合理的市场和经营理由,但仔细分析,每一种其实都是“特例”。

第一,原审计机构为公司提供多年服务,就一定会丧失审计工作所要求的“独立性”吗?是否对照考察了那些长期服务于某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占比情形?这一理由背后是否存在某种“有罪推定”的可能?上市公司为此而改聘审计机构,更多可能是为了避免来自各方面的“闲言碎语”也说不定吧?

第二,原审计合同到期,且此前财报被出具非标意见,而改聘审计机构。这一理由最容易被人们看作是公司的一种“报复”或者“躲避”。如果除却“原审计合同到期”这一前提,或许这种分析还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在“原审计合同到期”情形下,即使此前审计机构出具了非标意见,上市公司更换审计机构,也不存在法律上的违法性。

第三,原审计合同到期,受到大股东影响,而改聘审计机构。尤其是在国有控股的场合,上市公司往往只能在控股股东划定的范围内重新选择改聘审计机构。作为控股股东,不仅在决定更换审计机构的投票中占有先机,其更换审计机构的理由往往也难以拒绝:“(集团)对审计工作统一管理要求”“综合考虑(集团)业务发展情况”“(集团)整体审计工作需要”等。作为上市公司,遵守股东大会、董事会相关决策规则是公司合规经营的基本前提,在更换审计机构议题上也是如此。

第四,原审计机构遭到监管及投资者质疑,公司为避嫌利益绑定,而改聘审计机构。这一理由就更具合理性了,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监管机构、交易所对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处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无形中形成了对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巨大外部压力,谁还不得有点眼力劲?

第五,原审计机构负责团队跳槽,移籍至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致使公司改聘审计机构。这一理由也是无奈的选择。

其实,在此轮改聘审计机构的现象背后,真正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首先,ST公司改聘审计机构的特殊理由是什么?在监管制度设计层面,有没有对ST公司改聘审计机构的特别规定,例如实质条件变更、程序说明义务、独立董事事先认可以及实现信息披露?与此类似,那种在短期内多次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形,也应当注意其合理性和具体原因。

其次,“大所”改聘“小所”问题。人们一般认为,审计机构“规模越大、成立时间越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质量相对更有保障”。据此,有专家认为,“从‘大所转为‘小所,本身就释放了不太好的信号。”“在会计专业人士看来,部分改聘审计机构规模越来越小的A股公司,或多或少存在些许问题。”这到底是审计服务市场竞争规律的体现,还是某种刻板的偏见?我们认为,至少审计机构的规模不应成为判断其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的直接标准,能否胜任相关审计工作,还是交给市场、上市公司以及交易所、监管机构去评断为好,所谓“让子弹飞一会儿”,可否?

此外,上述近忧之外还有远虑:在对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问题上,监管机构的监管指标和监管手段还较为欠缺。

资本运作失利重击巨人市值?

近期,史玉柱重出江湖,亲自下场出任产品经理引起人们关注。在公司业绩方面,巨人网络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1.28%。与此同时,公司股价较历史顶点跌去了约90%,而其股东仍然在不间断减持。

【微评】

显然,资本运作不顺、市值蒸发严重以及对单一产品的依赖,都是导致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不好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经营方略与内部治理的某种偏差。近年来,公司倾心于资本运作,动作频频,但并购合纵屡屡失手,使人很自然地将公司当下经营窘境与业绩表现不佳归咎于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失败。的确,巨人网络(或者巨人系)将资本运作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主轴”或者“捷径”,显然有点盲目乐观(借用刑法术语,就是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以及过于自信了(同样借用刑法术语,就是“轻信可以避免的过失”)。一方面,表现为对资本市场变化的缺乏敏感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對自身经营能力与驾驭资本市场能力的误识误判。

实际上,公司经营面临困境,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公司主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作为深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的互联网游戏产品市场,极具波动性、偶然性的特征,玩家的口味总是那么善变与无常,令人难以琢磨把握。同时,游戏产品开发者却仅仅注意到了游戏的感官刺激与愉悦性,却忽略了网络游戏背后的价值内涵:尤其是相对于“一次性”的人生,游戏具有几乎无限的“重启”的可能。或许,对巨人网络而言,深耕并发掘游戏产品的“restart”“restoration”可能,才是巨人“rebuilt”的真正机会。

简单总结一下:史玉柱与巨人网络的奋斗与挣扎,既要注意到其中的资本市场逻辑,更要看到商品与服务本身的特性,在市场转型与历史转向时期尤其如此。

江西银行困境折射城商行治理痼疾

公开信息显示,资产总额已达到5162.56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的江西银行问题频发,不良贷款半年猛增近40%,公司股价市值双双下跌,经营危机暗流涌动。

【微评】

近来,江西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恶化、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引起人们关注。这固然与多名高管相继被查有关,但不是问题的关键。该案例折射了国内部分城商行内部治理的痼疾。

城商行大多由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合并改制而来,更准确地说是“改编”而来,虽具城商行的外衣,但欠缺内部治理的统一性。无论是商业银行自身内部的合规经营理念与文化,还是应对外部竞争的商业观念与竞争技能,都存有明显的不足。

地方城商行高级管理人员来源单一,基本上是从本地“一行两局”,或者本地国有大行“跳槽”而来。这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虽有地域优势,却普遍缺乏更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实践经验,所谓“格局小了”。

地方城商行的地域经营定位。金融统一大市场背景与城商行的地域经营定位之间,存在无法回避的矛盾。金融统一大市场与地域经营限制的内部金融伦理差距巨大,前者更看重金融效率,后者则体现金融安全,即试图通过限制经营地域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

回望2018年6月前后江西银行在港交所挂牌的冲刺过程,现在看来,多多少少都有某种“带病上场”的感觉:在经历了2015年至2017年的蜜月期后,2018年赴港上市首年就连续业绩下滑整三年。2021年,该行业绩才止跌回升;但今年以来,业绩再次承压。这一连串的业绩起伏,就是“带病上场”的恶果。

江西银行的资产规模在去年年末已经突破5000亿元,这一规模处于城商行规模的中上游,但规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与协调问题也已经显现。而这一点,可能不仅是江西银行一家城商行所面临的问题。

点评人杨为乔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巨人事务所会计师
设计事务所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设计事务所 芬兰PES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LLA建筑设计事务所
国内
设计事务所
直立的石巨人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行为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