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022-05-30李彩萍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李彩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小学体育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体育知识,还要针对性地在授课中为学生添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保证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本文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讲解理论知识和训练体育技能上,对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关注较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当下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诉求逐渐趋于个性化,现代教育也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终身运动的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体育课程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艰辛,学生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因此学生的体育活动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从小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困境与挫折时能够从容面对,同时心理因素又会影响学生的处世态度。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逆境,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困难。体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机会,能帮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缓解学业上的压力,从而懂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在的学生普遍家庭条件较好,受到的挫折很少,因此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通过体育活动缓解学习压力,能化解学生心中的阴霾。教师应提高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保证身心健康。

二、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且现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日益成熟,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 教学重点偏差

目前教育仍然以文化课为主,大多数学校、大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够,认为体育不是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在体育课上花费时间,甚至一些学校直接砍掉体育课。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短时间来看,可能有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文化成绩会有所提高;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保障,无论干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体育课,但是只注重学生的动,而没有进行系统的体育教学。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更要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質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否则在课堂上没有任何收获,长时间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反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有待提升,没有与时俱进

我国目前的教学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这对大面积解决上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个班级中的人数较多,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因此班级教学的弊端在于不能充分关注每个学生,学生普遍缺少个性化发展。体育课程亦是如此,在学习中总是进行一些重复性的训练,很多学生的特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课堂模式需要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教学理念更新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首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相关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新的学习理念;通过网络学习、学术交流活动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及有关心理健康的教学技巧,掌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积极探索,不断寻找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结合点,为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心理健康联合教学打下基础。另外,教师还应该主动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新概念、新理论,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维品质当作教学内容筛选以及教学方案调整的主要标准,打造新颖、丰富的体育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积极的影响,指导学生感受、分析自身情绪的变化,及时关注自身的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的性格。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

虽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小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地对小学生做出恰当的引导。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以此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的氛围更有助于小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训练,也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在正式开展体育教学前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小学生的意愿,不可以强制性地让小学生做某些其不是很喜欢的运动项目,既要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又要尊重小学生的选择,避免将心理上的学习动力变为心理上的学习压力,这样不仅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小学生的意愿难以达成统一 ,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另外,任课教师可以对小学生的意愿进行引导,避免开展的体育项目过多。

(三)挖掘体育项目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运动在悠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育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包含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当我们长期将身体放在某一项运动中时,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并在我们言语、动作、行为中展现出来。如长跑运动员会表现出一种坚韧、坚持的品质;啦啦操运动员会展现出张扬、活力、积极向上的气质;武术运动员举手投足总会展现出大气、沉稳的气质,这些都是项目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同样,当学生在接受某一运动项目训练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一项目文化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迁移到生活中。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体育项目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并在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将项目中包含的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尝试性地引进游戏化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例如,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游戏任务,或者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情境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提高体育教学的感染力。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以体育精神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辩論赛、运动会等,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调整心态,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输赢,养成正确的输赢观和学习发展观。比如,在学习“篮球”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均衡的几个小组,开展篮球练习和篮球对抗赛,让小组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并彼此监督,实现小组学生篮球学习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习和比赛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对水平较差的学生应当给予鼓励和及时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运球、投篮等动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促进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

其实,很多学生都不怎么喜欢和其他同学交流, 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体育运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让学生在体育训练的同时获得友谊。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接力赛跑,每6个学生为一组,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接力赛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因为每个学生都要在跑完自己的路程后,把手里的接力棒传递给另一个同学,再由另一个同学继续往前跑,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个同学,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跑到终点为止,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学生需要合作,通过团队的力量做成一件件事情,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走入群体中。

(六)开展竞赛活动,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与文化课相比,体育具有很大的趣味性。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普遍较大,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放松身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同时要在教学环节上巧妙设计,认真琢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胜心理,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要分出胜负。为此,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可以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学生竞赛等,学生为了能够获胜,就会在平时多加练习,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学生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出现消极的心态,教师要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疏导,避免学生出现意外事件。心理问题是学生面对的最大问题,我们会经常看到某个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极端行为,这是学生心理不健全、抗挫折能力弱的表现。体育竞赛也是如此,有比赛就会有输赢。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输赢观。输不可怕,说明我们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学习训练中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现在的输是为了以后的赢。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正确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应对遇到的艰难困苦,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为以后的更大胜利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给予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体育除了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形成终身运动习惯的责任。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体育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生硬地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的训练技巧,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对体育的兴趣,认为体育辛苦,毫无乐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出发,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势,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体育锻炼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也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排球训练为例,排球活动对学生的臂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臂力也不相同,如果在训练中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标准过高,会打消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标准过低,会影响学生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八)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合理的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

合理的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是帮助学生积极调整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及时疏导学生情绪的重要途径。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如果不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和宣泄,而是一味地采取忽视与训斥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些小的问题慢慢积攒成大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与学生互动,教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感,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进行情感宣泄的好方式。有研究表明,当人在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叫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对人的记忆神经元进行保护和修复,从而促进人的身体放松和压力宣泄。体育教学除了能帮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还可以在树立学生锻炼身体意识的同时,为学生的情绪宣泄和压力排解提供良好的渠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指导下,小学体育教师要正确看待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意志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此反思自己教学中隐藏的问题,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打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展开体育训练;并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从身体锻炼到心理建设,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心理感受
我是小学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