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的误区和建议

2022-05-30邓雅兰

心理与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躯体心率障碍

邓雅兰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是这样,对于患有不同类型躯体或心理疾病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很多疾病患者由于不同的主客观原因,不愿或不敢从事适宜的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各种不同类型疾病患者对于运动的误区和建议。

抑郁症患者不愿动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我国的患病率在3%~5%。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知、情、意的“三低”,即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其中意志活动减退是指患者行动缓慢、懒散、不愿做事等,当然也包括不愿参与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懒得动”。

然而,正是这种懒得动的症状维持甚至加重了抑郁症的病情。根据我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运动疗法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增加肾上腺素的产出,使人产生愉悦感;另外,作为相对可控和外显的行为,达成运动目标可以使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除此之外,运动对于改善睡眠、增强社交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对于抑郁症患者“启动难”的问题,切忌制定的运动目标难度过大,更不要造成任何心理负担,可以先让目标足够简单,比如“散步15分钟”,甚至“散步5分钟”,哪怕只是迈出第一步,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躯体化障碍患者不敢动

躯体化障碍患者因身体不舒服坚持相信自己患有某种或某些躯体疾病,因此反复就医,但各种医学检查和医生的诊断都显示患者身体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患者的身体存在一定不适,但这些不适并非是由他所以为的躯体疾病导致的。

躯体化症状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各种不定躯体部位的疼痛最为常见,还有患者存在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可出现呼吸急促、行走困难、晕厥或意识丧失等。此类问题之所以叫躯体化障碍,是指问题的表现形式是躯体化的,但问题的本质是心理障碍。躯体化症状患者常因担心“躯体疾病”问题加重而不敢参与体育锻炼,沉浸在恐惧情绪中,这非常不利于症状的缓解。建议患者在接受正規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同时,认识到疾病的本质,敢于从事适量的运动,转移注意力,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慢性疾病患者运动建议

一些大家都比较熟知的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运动进行干预,比如Ⅱ型糖尿病。现已知药物治疗和在饮食上严格控制是治疗Ⅱ型糖尿病常见的方法,运动干预也是关键,需相互配合。适合这类人群的运动方案是长期(大于6周)有氧抗阻运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普拉提、瑜伽等。运动可降低血糖、胰岛素抵抗水平,提高心肺功能,减重减脂,提高肌肉含量,增强肌耐力。

不仅是Ⅱ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类的疾病例如慢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都可以进行运动干预。此类患者的运动方案主要是居家运动和长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可包括步行、打太极、慢跑、在家中移动物体和拾取物体,或轻量级的哑铃、弹力带等力量训练,这些运动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加强身体机能的供氧能力,防止血栓形成。在运动的同时也应注意自己的心率,正常成人男性的最高运动心率=205-年龄;女性的最高运动心率=220-年龄;老年人适宜的运动心率为=170-年龄×0.9。但是以上所说的运动干预都要量力而行,找到适合自己的量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建议通过专业人士来制定运动的干预方案。

猜你喜欢

躯体心率障碍
心率多少才健康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现在干什么?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跨越障碍
搬家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