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在日传播现象研究进展

2022-05-29柯子刊李思源

关键词:文献分析跨文化传播西游记

柯子刊 李思源

摘 要:《西游记》在日本流传四百余年,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日两国学者围绕这一传播现象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鉴于此,本文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日本综合学术信息数据库(CiNii)收录的关于《西游记》在日传播现象研究的论文发表情况,从整体发展概况和研究热点分布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呈层叠式、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对孙悟空人物形象和日本的西游故事动漫改编作品的关注度最高,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贴合社会时代发展。今后,可通过加强学者之间的横向交流、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的选取范围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西游记》;跨文化传播;文献分析

一、引言

《西游记》在江户时代初期传至日本后,受众群体从最初的少数汉学家,逐步扩展到平民百姓群体,前后历经上百年[1]。日本人在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对《西游记》进行融汇、改造,相关的绘本、小说等衍生作品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自己新的文学形态。“二战”结束后,日本诞生了现代意义的漫画,日本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成功地将日本漫画带入一个全新的高度,伴随日本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以西游故事为蓝本的改编动漫,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影视、游戏领域也引入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西游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质又能吸纳日本本土文化而不断衍生艺术变体的文化符号[2]。迄今为止,已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外学者对《西游记》的文本翻译、影视翻拍、动漫改编等传播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然而针对《西游记》在日传播现象研究现状的整体性分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学术数据库均未发现。因此,为把握《西游记》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概貌,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审视出该领域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对西游记在日传播现象研究论文的界定基于以下2个条件:(1)研究以小说《西游记》的原型故事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为对象,不涉及成书研究、作者考证、版本研究、主题探索、人物形象解读、思想和宗教内涵分析、美学研究、学术史研究以及关联性研究;(2)研究者所考察的并非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原文本,而是以《西游记》为蓝本,基于不同媒介平台改编或再创作的“西游记故事”。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日本综合学术信息数据库(CiNii)为检索范围,中文文献方面,进入CNKI网站,采取高级检索,设置主题关键词为“日本”和“西游记”之后,共得到171条记录,随后,二次查询摘要中包含“西游记”和“日本”两个关键词后,共得到185条记录。除去重复、与本研究无关记录,最终有效记录为94条。其中,期刊论文为59篇,会议论文1篇,辑刊1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5篇。

日文文献的搜集方面,在CiNii上以“西游记”和“日本”作为任意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得到56条记录,按照上述标准剔除了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后,经过综合整理共得到33条有效记录。

三、基础统计分析

(一)总体趋势分析

文章发表数量总体上呈直线上升趋势,但中日两国的研究进度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研究的启动虽然在时间上落后日方约有40年,却后劲十足。自2005年以来,在发文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且上升趋势明显。相较之下,日本学者的发文数量趋向平稳。究其原因,我国21世纪初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文化建设方针,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投入到了《西游记》对日本的影响力研究中。

(二)代表作者及所在机构分析

为查明该领域代表作者的分布,对发表文献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了统计排名。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井上浩一在该研究领域中发文数量最多,达11篇。研究焦点在于日本出版社发行的儿童版《西游记》,不仅对日文版《西游记》书籍本身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對如伊藤贵磨、宇野浩二等译者在日文版《西游记》翻译史上的翻译贡献做出了评价。其次是来自南通大学的张丽,该作者以《西游记》在日本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下诞生的诸多改编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创作领域中日本创作者受到的影响。紧随其后的鸟居久靖兼具译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从自身的翻译经历出发,梳理出了《西游记》在日本境内的传播交流历程上的主要发展阶段。而来自爱知大学的阮毅、御茶水女子大学的王敏以及同志社大学的陈曦子被CiNii数据库收录在内的研究文献,为其在日求学期间的发表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说明中国学者对《西游记》在日译介与传播现象的关注度要高于日本学者。

除此之外,李萍和高晨则认为日本借用《西游记》做出的全新诠释及取得的商业化成功值得我国相关行业的学习与借鉴。而宋贞和作为韩国学者,在中国留学期间,站在理解和认可各国文化差异的立场上对西游记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总结。当上述学者聚焦于日本现代社会中的西游文化景观时,吴肖丹对江户时代的浮世绘《西游记》插图中呈现出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特征,从艺术处理方式的角度,探究了其身后的原因。

(三)学科分布分析

通过发文作者所在的学科领域,可以窥视出研究视角的选取特征。由于中日两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定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分别统计出了中文文献所在学科的占比率和日文文献所在学科的占比率。

1. 中文文献所在学科分布分析

中文文献中,新闻传播学(30%),中国语言文学(36%)和外国语言文学(30%)学科占据了该领域研究的主流,来自这些学科的学者们从诸如叙事学、比较文学、接受美学、译介学、民俗学、符号学等视角和维度对《西游记》在日传播现象进行探讨,构建了国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范式。但从实质内容来看,大部分的分析都是浅尝辄止,缺乏理论层面上更为深刻的探讨。此外,占4%的艺术学学科的学者则出于为国产动漫提供经验借鉴之目的,从艺术创作角度对西游题材的日本动漫设计进行了剖析与解读。

2. 日文文献所在学科分布

日文文献所在的学科与国内学科分布的一致性表現在,文学和艺术学这两大学科门类囊括了《西游记》在日传播现象的研究。其中中国文学专业占比最大,达46%,其次是占比36%的日本文学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占比12%位居第三位,最后是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这也反映出文学门类的文本中心研究自1950年首篇《西游记》的日文翻译研究文献发表以来,逐渐成为固定的研究范式。如此一来,来自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仍处在空缺地位。

四、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在对搜集到的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统计排名后,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

第一点,日本动漫是研究最频繁的传播领域。这是因为日本乃动漫大国,有着十分发达的动漫产业。日本动漫的取材广泛,不仅仅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还奉行“拿来主义”,从他国广泛吸收文化资源,并结合本土文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5]。国内考察《西游记》在日本动漫中传播现象的文章数量也远超过了其他传播领域的文献。这一研究特性成为日本传播现象研究的独特之处,与《西游记》在其他语种国家的传播研究特征相当不同。

第二点,孙悟空是最受研究欢迎的故事人物。《西游记》原著故事的魅力之大,与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大有关系。在日本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均可看见孙悟空的身影。学者们已经总结出孙猴子在日本本土中呈现形象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认为孙悟空形象的变容折射出了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6]。

第三点,变异是最常见的研究切入点。中日双方学者分析《西游记》在日本不同多媒体和跨文化情境下产生的变异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的同时,也从中日文化主体的“个性化”中找到了人类文明的“普遍化”。《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交织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互鉴,受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变异。这种存在于文字、想象图像等多个层面的变异,是以民族文化为母本,以外来文化为副本,通过相互汇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形态[7]。文学视阈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之文化结构变异,可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近年来,以“变异性”为研究切入点在中国研究学者中逐渐兴起,相关中文文献愈发频现。

(二)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分析

通过对文献主题分析可以归纳出《西游记》在日传播现象研究领域的主题演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裂变出了四大研究路径。

路径一是比较文学的个案分析研究路径。来自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们率先关注到了《西游记》传播至日本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演化现象。首先是文本创作的影响上的探讨,通过文本分析芥川龙之介、尾崎红叶、宫泽贤治等日本作家的创作作品中受到了何种程度上来自《西游记》的影响[8]。除此之外,历代日本汉学家所翻译的《西游记》的日文译本也是重点考察的个案,其中《绘本西游记》作为研究对象的出现频率远超过历史上其他出现的翻译版本,从《绘本西游记》的翻译情况来看,翻译基本上传递出了原文的内容,整体而言行文流畅,能使读者感受到《西游记》语言的趣味性[9]。并且据杨森(2017)的发现,书中的部分插图与明代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具有极强的互文关系,摆脱“李评本”插图影响后,逐渐显现出浮世绘风格[10]。进一步而言,从浮世绘《西游记》插图的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出《绘本西游记》创作者为使其更易于被江户时期的日本民众接受所做出的努力,这一艺术处理与接受方式也体现了日本市井文化的兴盛与社会的世俗化[11]。现代日本社会出版的一系列基于原著所改编的日文版《西游记》,主要以儿童版《西游记》为考察对象,这其中的代表学者为日本学者井上浩一[12]。国内学者张慧康(2017)则通过与中国出版的儿童版《西游记》的对比分析,重点探讨了中日儿童版《西游记》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异同点。并将其差异性归结为中日文化中的集团主义英雄观审美意识的不同[13]。

随着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主题呈现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14]。针对《西游记》在日本现代商业文明下所产生的新的演变现象,学者将视野拓宽到了非文本创作环节上。以影视、动漫作品为主要研究代表,研究人员们往往从中日经典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着手,了解中日影像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两国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不乏有人跳出对比研究模式,线性梳理出《西游记》在现代日本的接受与再创造过程中诞生的一系列衍生作品。并通过对西游题材作品的具体表现和创作背景的实证考察,探究其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比较文学实践研究逐渐摆脱传统“X和Y模式”的肤浅比较,走上跨文明研究的具体表现[15]。该类学者们的研究结论表明,《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历程大体上经历了翻译和翻案写作时期,艺术创作应用时期,学术研究时期这三大时期,从最初将沙悟净误译成河童的知之甚少的阶段到卷帙浩繁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阶段,日本人对《西游记》的理解逐步加深,西游符号在创作领域已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路径二是女性主义研究路径。2007年日本电影制作公司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后,诸如由女性演员扮演唐僧的角色等一系列恶搞改编,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彼时,我国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正处于稳步上升发展阶段[16]。因此,相关学者捕捉这一现象,将日本创作团队针对唐僧人物所做出的独特性女性化改编视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时代下,由日本宗教风俗、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潮流及商业运营的联合推动而诞生的文化产物[17]。该研究路径下的有关议题初见于日本学者水尾凌子(2002)的研究中,所撰写的题为《从影视动漫看〈西游记〉的受容与变化——以三藏法师和沙悟净为重心》的论文为国内学者的分析考察奠定了基础[18]。

路径三是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研究路径。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国家形象、民族形象、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提上议程。从当代影视媒体的叙述表达话语方式分析“中国形象”以及受众影响也是常见的分析手段之一[19]。而他国对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接受与改编的过程也间接呈现出了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构建。围绕此,日本学者将研究重心置于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国观的探讨上。如藤田梨那(2011)曾就中岛敦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西游记》展开了日本大正时代期间日本对中国的再认识问题的探讨[20]。中国学者则从国家形象在海外大众文化的传播视角出发,对日本与韩国、美国等国家地区翻拍的《西游记》影视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探析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诉求的差异性。认为,至今为止的本土化改写多为迎合国内市场的受众需求,映射自身国情的浅显化演绎[21]。因此,为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话语,需要充分利用好西游故事文本,通过提高影视作品的“软实力”更大范围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22]。

路径四是动漫产业研究路径。《西游记》作为“经典IP”,在日本动漫领域也深受喜爱,幾经改编,已成为一个拥有广泛受众人群的商业卡通形象。部分畅销作品进入中国后,依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引起了相关从业人员对古典作品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进行重新创作的重视。“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部提出要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支持原创动漫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培育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此举使动漫产业成为了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核心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以《西游记》的相关日本动漫改编作品为例,探究日本动漫创作与产品运营的经验借鉴的文章逐渐涌现。据此归纳出了文化产业开发中经典名著改编的路径规律[23]。进而,将《西游记》的日本动画改编资料梳理成作品汇总表,运用IP理论加以分析,以此为中国文化开发和动漫制作提供有参考的建议[24]。总体而言,日本动画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大胆创新意识,市场导向的动画运作方式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本土化改造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5]。此后,中日动漫行业人员不断加深交流与合作,中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获得巨大成功,一时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由此,仅对日本动漫产业的单一化纵向研究进入中日动漫产业的平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对象为中日动画作品中的西游人物形象设计、叙事手法等[26]。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定性的文献回顾和定量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现象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地回顾。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研究趋势整体呈层叠式、累进式的发展态势。数量上,近年来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来自文学和艺术学这两大学科门类的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占比最多。但诸如新闻学专业等学科的人员也开始参与到此类现象研究中来,切入点通常为广播电视艺术理论等传媒研究视域中的学术理论,其调查成果为今后关于大众媒体中的西游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基础。

第二,研究热点较之《西游记》在其他语种国家的传播研究而言,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殊性。同《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研究一样,西游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故事情节的改编现象的考察最为频繁。然而,相异之处在于考察案例的选材上,受日本发达的动漫产业的影响,西游题材的日本动漫作品的研究数量尤为突出。

第三,研究路径选取的变迁与我国的宏观发展态势密切关联。在“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研究,国家形象构建产业研究四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部分研究基于日本学者的先行研究成果,由中国学者建构出了更为丰富的研究范式。

(二)展望

概言之,西游故事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潜力,已在文学作品外译和流行影视动漫改编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扩展空间。

首先在研究人员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专门从事《西游记》在日翻译传播研究的学者处于分散状态,且人数不多。该研究领域中日合作少,两国研究者之间缺乏横向研究联系,研究成果联动性较弱。日方学者出于地域优势,对现代社会《西游记》在日本国内产生的诸多变迁现象的研究的开始时间要早于中方学者,紧随其后的中方研究一定程度上采纳了日本学者的研究贡献,形成了更加深厚和多元化的结论。但这些成果在日方的研究文献参考中较少发现,需要扩大国内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

其二,研究主题上,需要打破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实践更重视媒介本身的特征,以及作为意义载体的符号与文本的壁垒。既往的《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现象的研究主题中也存在拘泥于媒介中心主义和文本中心主义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仅停留在将《西游记》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现象即“他国化”框定在文学文本和流媒体衍生品上,据此提炼出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因此,可以引入更加多样化的科学研究方法,搭建出不同的研究框架,为《西游记》在日本的这场跨文化之旅赋予更宏大宽厚的人文精神。

其三,从研究对象看,一是对《西游记》日译本的考察值得更多的学术积累。日本开始翻译《西游记》,比西方早一个多世纪。《西游记》的现代译文数量与其他外译相比,版本更加繁多。与英译本相比,研究仍呈零星状态。致力于《西游记》日译的相对完善的学术研究尚未问世。二是伴随网络兴起,以日本任天堂为代表的电子游戏开发公司相继制作出一系列蕴含西游元素的网络游戏,目前对这类题材的相关网络游戏的认知较少。三是研究视角集中在日本创作者对《西游记》做出的接受与改编,但2006年日本偕成社出版的儿童版《西游记》系列的作者与插图制作者均为中国人,他们接受过中日两国教育。也即是说,中国人直接参与《西游记》在日传播创作,他们的创作心理、作品风格特征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四是历时性研究,即对传播历程进行线性梳理的研究范式占主要地位,围绕某个具体的特殊时期或地区的共时性研究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今后研究可聚焦某个特殊时间点或特定区域探讨的高潮或低迷状态。五是《西游记》的衍生作品信息的搜索整理有待补全。对此类资料加以整理和利用,既可拓宽文学史料学的领域,又可使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链条趋于完整。同时也提醒我们,深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脉络,对具备跨文化传播潜能的故事文本进行系统整理,仍是紧迫任务。

最后,从研究视角看,当今社会下的各种现象值得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方面进行探究,努力由点及面,透视出中日两国国情。秦岚(2012)也曾经站在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立场,指出《西游记》在日本本土文化环境里发生的诸多变化,正是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对接点,这些对接点正是“变异”的表现,变异背后的因素更是错杂纷乱[27]。

参考文献:

[1] 马兴国.《西游记》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1988,(1):53-62.

[2] 王婷.中日西游动漫的文化叙事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23.

[3] Van Eck, Nees Jan, and Ludo Waltman:Text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using VOSviewer. arXiv preprint arXiv,2011:1109-2058.

[4] 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报,2012,(1):50-58.

[5] 张丽,陆娟.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与日本动画《最游记》的异同[J].文学教育(上),2018,(6):164-65.

[6] 赖树春.中日孙悟空动漫形象的演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0.

[7] 严绍璗.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2.

[8] 阮毅.芥川龍之介「きりしとほろ上人伝」と『西遊記』[J].比較文學,2000,(42):49-61.

[9] 刘鹤霞.江户汉学者对《西游记》的翻译[D].云南大学,2014:47.

[10] 杨森.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对《绘本西游记》插图的互文性影响[J].明清小说研究,2017,(4):113-126.

[11] 吴肖丹.想象的异域和世俗的奥义——日本浮世绘插图与《西游记》的接受[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4):99-106.

[12] 井上浩一.日本における子ども向け『西遊記』について -挿話選択の傾向と方法-[J]国際文化研究,2013,(19):1-16.

[13] 张慧康,孟庆荣.中日儿童版本〈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改编[J]. 北方文学,2017,(17):63.

[14] 陈梅英.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3):94-99.

[15] 曹顺庆,李斌.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述[J].中州学刊,2013,(8):166-171.

[16] 彭程,刘坚.影视与性别研究综述[J].民族艺林,2017,(3):106-111.

[17] 宋贞和.日本大众文化中三藏的女性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0,(2):243-252;高晨.从日本宗教论日本影视动漫中唐僧的女性化变异[J].东疆学刊,2011,28(1):45-48.

[18] 水尾綾子.テレビドラマ?アニメ?漫画による「西遊記」の受容と変化——三蔵法師と沙悟浄を中心として[J].玉藻/フェリス女学院大学国文学会,2002:90-99.

[19] 吴飞,陈艳.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2013,(1):8-11.

[20] 藤田梨那.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J].社会科学辑刊,2012,(2):209-214.

[21] 曾一果.全球消费语境中的“文化行旅”与“中国想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6):32-37+148;曾麟.《西游记》海外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J].当代电视,2019,(6):56-59.

[22] 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D].北京大学,2011.

[23] 赵敏.《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4] 张文婷.《西游记》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25] 陈新荣,高宁,马同庆.日本动画对外来题材作品改造方式探究——以《最游记》为例[J].电影评介,2012,(5):32-33.

[26] 房瑞祥.日中における「孫悟空」の図像イメージ~『西遊記之大聖帰来』と『ドラゴンボール』の事例~[J].崇城大学芸術学部研究紀要,2017,(10):131-32.

[27] 秦岚.东洋镜里《西游记》[J].文史知识,2012,(2):102-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型语料库的日语借词辨别整理与研究(19CYY046);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初期现代汉语“日化”现象研究——以清末近代报刊为考察对象(1898-1911)(18YJ740007)

作者简介:柯子刊(1983- ),男,湖北黄冈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与汉日对比语言学;李思源(1997- ),女,湖北宜昌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与汉日对比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文献分析跨文化传播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慕课在中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献分析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