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2022-05-29赵小燕

关键词:动力机制社区

摘 要:新冠疫情后,一些地方要求将疫情期间党员下沉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推动党员下沉社区常态化。但当疫情形势好转,一切开始恢复正常,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必要建立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本文构建了由党性意识、社区责任意识、个人成就感组成的内生动力系统和由政策激励、下沉机制、居民认同、社区组织动员组成的外生动力系统共同发挥作用的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动力机制,并从动力启动、动力加速、动力稳定三个阶段深入分析了动力机制的运行过程。

关键词:常态化下沉;动力机制;社区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基础,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不仅能够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践行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宗旨,而且有助于构建“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架构,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党建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以及“社会治理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2014年,党中央进一步号召“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构建基层党组织“零距离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开始探索在职党员下沉社区的经验。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的“党员下沉”活动在各地得到推广,为抗疫胜利的取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了进一步发挥在职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一些地方要求将疫情期间党员下沉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推动党员下沉社区常态化。不畏艰险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是疫情期间激发在职党员积极承担社区责任的巨大动力,但当疫情形势逐步好转,一切开始恢复正常,在职党员下沉社区的动力是否充足,激发党员持续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如何构建,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研究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现状以及动力机制的构建和运行。

二、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现状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武汉市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继续推进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从2020年8月起,共有14.9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區“报到”。随着防疫任务的减轻,在职党员下沉的主要工作内容由测体温、道路封控逐步转变为社区日常服务和协助社区开展工作,如开展清洁家园、文明城市建设宣传和实践活动,配合社区开展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等。总体而言,武汉市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在职党员完成社区报到的情况较好,但是下沉党员开展社区服务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如何,动力是否充足,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调研了解。

本研究对分布于武汉8个小区的30位下沉党员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访谈发现,在职党员政治责任和使命感普遍较强,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党员都认为“到社区报到是在职党员的职责”;也表示自己“希望所住的社区建设越来越好”,并“具有一定的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意愿”,“在社区工作人员邀请的情况下,愿意为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另一方面,通过访谈也可以发现,在职党员的常态化下沉存在明显的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下面几方面。

第一,社区服务意识不强。虽然在职党员具有参加社区建设和服务的意愿,而且完成社区报道的情况也较好,但从实际行动看,真正具体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活动的党员比例不到受访者的80%,这说明在职党员的参与度是低于主观意愿的。此外,受访党员中表示“自己主动联系社区”的仅为40%,大部分党员都是因社区邀请而参与活动。这说明党员服务社区的意识并不强,这除了与部分党员宗旨意识不强、服务主动性缺乏等主观因素有关,也与一些客观因素有关:一是工作太忙顾不上,部分党员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周六和周日经常加班,没有时间参加社区活动;二是精力有限,一些年轻党员上有老人下有小孩,非工作时间更愿意用来处理自己的家事。

第二,存在形式化问题。发动在职党员下沉社区的本意是号召广大党员加深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据一些受访党员反映,身边部分党员仅仅去社区盖个章,以“证明”已经完成社区报到,而实际上并未参加任何社区活动;还有的党员即使报名参加了社区活动,也只是象征性地走过场,摆个姿势拍个照就算完成任务,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存在形式化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在职党员缺乏社区归属意识。虽然在职党员在社区生活,但组织关系却在单位,教育管理以及利益分配主要依托于单位组织,在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在职党员能否在居住地实际发挥作用对自身发展并无直接影响。

第三,能长期坚持服务的党员不多。访谈发现,受访党员服务社区的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占到38%,能长期坚持下来参与社区服务的党员并不多。很多党员是在单位年底进行年度考核时才紧急联系社区要求参与活动,平时则很少关注。还有的党员在单位是领导干部,下到社区后不习惯于与基层群众接触,也不适应开展服务基层的工作,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社区书记反映,党员下沉刚刚推行时,确实是热热闹闹,但后来就变得稀稀落落了;社区邀请在职党员参加活动,有的党员因各种理由进行推托,长此以往社区也不好意思再联系他们了。

第四,对社区活动缺乏认同。有受访党员指出,社区组织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治安巡逻、环境卫生维护为主,与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不匹配,因此“想参加社区服务,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方式”。另一部分党员提出,党员服务内容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范围存在交叉的问题,如“党员们参与小区打扫就是揽下了物业的活儿,那物业去干嘛?”,因此对社区安排的活动内容存在质疑,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职党员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低,参与的质量也不高,存在形式化下沉的现象,下沉服务社区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当前构建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十分必要,如果不能形成有效激活党员下沉动力的机制,在职党员的常态化下沉将面临较大的困境,不仅不能发挥提升社区治理质量的作用,而且也会对人、财、物等资源造成浪费。

三、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结构与功能

学者郑杭生指出,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1]。基于此,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是指驱使在职党员下沉社区的机制结构、机制功能和机制运行过程的总和。本部分首先分析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的结构和功能。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任何动力机制在结构上均包含内生和外生两大动力系统,只有内生动力系统和外生动力系统相互耦合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强大的动力。此外,同一机制的每个子系统内又包含诸多的动力要素,发挥对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的激发、强化的功能。

(一)内生动力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内生动力系统是由来源于党员自身的“源动力要素”组成,这些“源动力要素”是建立在职党员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对激发在职党员下沉服务社区发挥着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内生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党员的党性意识、社区责任意识、以及个人成就感等动力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促使党员自觉自愿下沉社区和服务群众。

1. 党性意识及功能

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党员下沉是党组织向广大党员作出的号召动员,有利于加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一个党性意识强的党员必然具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崇高信念,能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闻令而动,将下沉社区和服务群众作为锤炼党性和践行党员宗旨的机会。正如访谈中一位老党员表示,“我是党员啊,下沉社区服务群众就是我们的义务啊,共产党员就得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没有什么好说的,职责所在”。由此可见,内化于心的党性意识能激发在职党员本能地产生下沉社区的行为。而强烈的党性意识则来源于党员对党深刻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这种全面认同促使在职党员能够无条件地下沉社区服务群众,而不计较个人得失。

2. 个人成就感及功能

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指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期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并以最大程度发挥自身能力。当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时,个人就会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在访谈中,下沉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极大认可,感觉很有价值,如一位教师党员提到“每周都会义务辅导社区孩子们的学习,当孩子的成绩得到提升时,家长都特别感激,一下子就感觉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

3. 社区责任感及功能

在职党员下沉主要以在居住地就近下沉为主,而党员的社区责任感是影响他们下沉的内在因素。社区责任感指个体为了社区个人和集体幸福且不期望任何回报的一种责任感,强调主体对社区客体的付出和担当,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2]。中国化的社区责任感结构不仅应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同时还应包含对社区公共资源和环境的爱护[3]。许多学者都发现,社区责任感对人们的社区参与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当在职党员具有较强的社区责任感时,愿意为了促进社区的和谐和发展而积极担当责任,也愿意为周围的邻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外生动力系统构成及功能

仅仅凭借内生动力系统不一定能保证在职党员產生下沉社区的行为,外生动力系统是激发党员下沉的外在条件。外生动力系统包括政策激励、机制设计、居民认同、社区能力等动力因素。

1. 政策激励及功能

政策激励是指党和政府发布要求党员下沉的政策,以公共权威的力量推动党员下沉。《武汉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实施方案》为党员下沉提供了政策支撑。实施方案规定党员“每年至少参加五次(不少于20小时)社区服务活动及社区党组织指派的其他任务”,此外提出要加强考核评价,“社区党组织按照‘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每年年底对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的党员干部进行在线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党员干部年度考核、晋级晋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官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党员下沉社区并非党员的“自选动作”,而是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部分受访居民党员表示,自己所在单位的组织部门会通过电话形式向社区了解自己的下沉表现,而且年底考核成绩与20小时的服务社区时长直接挂钩。由此可见,党员下沉政策必然给在职党员提供强大的推力。

2. 机制设计及功能

党员下沉的机制设计能够保证党员下沉发挥最佳作用。首先是供需对接机制。一些缺乏机制设计的小区,一方面党员缺乏服务社区的渠道,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没有反映需求的渠道。而在另一些党员作用发挥好的街道社区,建立了全面的下沉党员工作台账,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需求清单”;掌握下沉党员的基本情况,结合机关党员岗位特点、个人特长,建立资源清单,最终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报单”、下沉党员“接单”的精准化志愿服务体系。二是沟通协调机制。一些社区十分重视下沉党员与小区物业、业委会、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等的沟通工作,经常性召开由多元主体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各个治理主体的工作职责,同时増进相互间了解,协同应对社区治理问题。

3. 居民认同及功能

居民认同是指居民对下沉党员服务和建设社区的行为给予的认可,既包括对党员下沉行为的有效性的认同,也包括对其服务精神的认同。人是社会中的人,被认同是人的基本需求,居民对党员的认同能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属于对党员下沉行为的正向反馈,有利于促进党员的常态下沉。正如一位居民老党员所说:“帮居民做点事我也是乐在其中,特别是帮他们解决了急难愁盼时,他们别提多感谢你呢,总是说,某某是个大好人,这时你会觉得特别自豪。就冲着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也会继续做好服务工作的!”除了个体居民的认同,社区组织的认同也很重要,比如利用社区微信群、社区“光荣榜”等媒介广泛宣传下沉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优秀事迹和先进典型,能极大地增强下沉党员的自豪感。

4. 有效的社区组织动员及功能

社区的有效组织动员也是激发党员下沉的重要外在因素,如果社区组织动员能力不足,下沉党员的工作将可能陷入一盘散沙的混乱状态。有效的社区组织动员可以分为正式的组织动员和非正式的组织动员两种形式。正式的组织动员包括以下形式:搭建“活动”载体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形成“社区是个家,美丽靠大家”的良好氛围;搭建“项目化”载体,充分发挥党员个人的特长,以破解社区治理问题;搭建社区或楼院协商议事平台,推动在职党员有序实现民主参与社区治理,激发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和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4]。非正式的组织动员主要指,由以社区书记为主的社区精英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通过情感化的思想动员,说服和感召那些有潜在参与意愿的在职党员开展服务社区的实际行动。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在社区干部号召下进入志愿服务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渗透中国社会传统的人情、面子的作用[5]。

四、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的运行过程

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的动力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使我们对动力因素的构成以及发挥的效用有所了解,但却无法揭示动力机制的运行规律和内在机理,因此还需要对动力机制的运行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一)动力启动阶段

动力启动阶段是在动力机制运动发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党组织发出党员下沉社区的号召,从而使在职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社区责任意识受到激发。党性意识强的党员从入党之日开始,就会将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牢记心头,时刻不忘党员应该承担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造福、服务人民群众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当接到党组织的下沉号召后,这些党员必定能够第一时间站出来,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此外,社区责任意识强的居民党员往往将社区视为家园,关注社区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而党组织下沉社区的号召为这些党员提供了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契机。此外,激发在职党员下沉不能仅仅依赖党性自觉和个人的社区责任意识,还必须将联系和服务群众与党员干部的政治利益挂钩,使服务和联系群众在党员干部的政治进步、职务升迁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6]。因此,党员下沉的激励政策以及配套措施已经超越了口头动员的层面,通过权威压力促使党员必须下沉社区。

(二)动力加速阶段

党性意识、社区责任意识、党组织的激励政策,只是激发了党员初始参与社区下沉的意愿和行为,如果党员下沉后感受不到下沉行为的价值,仍然会影响其持续下沉的意愿。反之,如果实际的社区下沉活动让在职党员看到自身行为确实能够提升居民满意度和促进社区建设,那么党员持续、深入和广泛参与下沉的信心和决心便会进一步得到激发,这就进入到了党员下沉动力的加速阶段。在动力加速阶段,一方面党员下沉机制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得到完善,党员从最初的零散、无序、不规范、低层次低水平的社区下沉活动,转变为制度化、高水平、有序的社区下沉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对基层社区组织能力的日益重视,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始实施,再加上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待遇日益改善,社区积极性将得到较好的调动,社区的组织动员能力也将逐步提升。党员下沉机制的完善以及社区组织能力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党员下沉社区的有效性,而且随着党员下沉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社区居民对下沉党员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社区居民的正向反馈进一步激发党员持续下沉的动力。

(三)动力稳定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诸多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的并不紧密,动力要素随时可能出现分散的状态,从而导致党员下沉服务社区的行为仍然具有偶然性的特点[7]。为了让党员下沉由偶然性转换为必然性和常态化,需要将一些有效的做法固化为制度,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第一,进一步强化在职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社区责任意识。一方面,通过鲜活生动的党员教育活动,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和宗旨意识;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对居民有吸引力的活动,为居民之间的深度交往提供平台,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责任感。第二,建立社区宣传平台,将优秀下沉党员的事迹进行宣传,并在党员群众交流会上,让社区居民表达对党员下沉活动的感受,以增强党员的成就感。第三,建立科学的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创建智能化平台,使党员和居民的供需在平台上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将下沉党员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履职范围制度化和规范化。第四,将党员下沉社区的服务内容项目化、平台化,为常态下沉提供基础。第五,建立社区组织与在职党员之间定期沟通、定期交流及反馈的制度,借此建立社区工作人员与在职党员之间的“熟人关系”。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6-77.

[2] Nowell B, Boyd N. Viewing community as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resource: De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roots of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J].2010,38(7):828-841.

[3] 杨超,等.中国居民社区责任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242-245.

[4] 李晓壮,李津蓉.新时代加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民政,2019,(9):48-50.

[5] 刘杰,等.从被动志愿到主动参与——基于W市Y社区物业维修志愿服务队的案例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20,(1):225-241

[6] 張书林.党密切联系群众动力机制的建构模型[J].学习与实践, 2016,(6):52-59

[7] 胡晓明.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7:58.

作者简介:赵小燕(1978-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影像社区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酷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