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脊柱微创术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2022-05-28步国强宋国华刘玉亮郝为民

系统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孔镜腰椎间盘腰椎

步国强,宋国华,刘玉亮,郝为民

菏泽市立医院脊柱外科,山东菏泽 274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中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属于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及腰椎活动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影响较大,在病理类型上,有单节段多发、双节段、多节段突出几种类型, 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很多,例如保守疗法、介入疗法、手术疗法等[1]。在手术疗法中, 过去临床常用术式为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术后患者易出现腰椎活动度下降、 持续下腰痛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逐渐成为临床首选方案[2]。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借助内镜完成手术, 结合了内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的优点,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局部肌肉、韧带、神经组织损伤较小,并且能够对患者脊柱韧带结构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术后恢复快,不会产生瘢痕,术后感染风险小,手术安全性高[3]。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凭借其微创、高效的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对不同术式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以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4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4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23 例)与观察组(23 例),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同意。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中,男13 例,女10 例;年龄27~59 岁,平均(40.05±3.47)岁;病程1~50 个月,平均(22.96±4.88)个月;腰椎突出范围3~8 mm。

观察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中,男14例,女9 例;年龄25~58 岁,平均(40.10±3.45)岁;病程1~48 个月,平均(22.88±4.92)个月;腰椎突出范围3~9 mm。

纳入标准:患者经CT、MRI 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4];患者因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入院治疗;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无效,主动要求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存在超过两个阶段; 患者存在其他严重椎管狭窄、脊柱侧凸、腰椎滑脱、脊柱结核等不适宜进行手术治疗情况;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方案:先行硬膜外麻醉,将腰椎病变位置作为中心,作4~6 cm 手术切口,将皮肤、韧带、竖脊肌、椎板开窗切开,充分暴露病变椎间隙,将脊核摘除,后将神经根与硬膜囊松解,帮助神经根管减压,留置引流管后将手术切口关闭。

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方案: 先行局部麻醉,作0.7 cm 手术切口,通过后外侧椎间孔入路,完成椎间孔穿刺、造影,取美蓝造影剂向患者髓核内注射,借助内窥镜将髓核组织取出后,对神经根以及硬膜囊腹侧行减压操作。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术式下,患者的手术指标、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脊柱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①手术相关指标:对不同手术方案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②依据腰椎功能Macnab 标准将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5],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日常工作与活动恢复正常,进行体力劳动无恙,以上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日常工作与活动基本正常,进行体力劳动部分受限,以上为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未见改善,以上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③借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 量表)对患者术前、 术后15 d 及术后30 d 伤椎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分,量表记10 分为满分,评分越高,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④借助Oswesttry 脊柱功能障碍指数(DOI)对患者术前、 术后15 d 及术后30 d 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价,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脊柱稳定性越差[6]。

⑤术后并发症:包括脊膜破裂、感染、神经根损伤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术后卧床时间(d)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n=23)对照组(n=23)t 值P 值0.74±0.14 3.12±1.02 11.086<0.001 22.41±2.63 82.31±6.54 40.753<0.001 10.14±2.61 14.51±3.55 4.756<0.001 8.22±1.40 10.40±1.42 5.243<0.001

2.2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疼痛VAS 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术后疼痛指标比较, 术后15、30 d 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指标VAS 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疼痛指标VAS 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术后15 d 术后30 d观察组(n=23)对照组(n=23)t 值P 值6.84±1.33 6.82±1.41 0.049 0.961 2.55±0.92 4.48±1.23 6.026<0.001 1.28±0.44 3.30±1.01 8.793<0.001

2.4 两组患者脊柱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脊柱功能指标对比, 术后15、30 d 观察组患者的DOI 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DOI 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DOI 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术后15 d 术后30 d观察组(n=23)对照组(n=23)t 值P 值70.26±5.64 70.31±5.58 0.030 0.976 22.65±1.14 25.18±2.26 4.793<0.001 20.22±0.75 23.58±1.64 8.936<0.001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4.34%)低于对照组患者(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trus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LDH)是一种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发生于男性青壮年中,病程较长,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下肢的长时间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7]。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中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有单节段多发、双节段、多节段突出几种类型, 当前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案有很多,例如保守疗法、介入疗法、手术疗法等[8],不同治疗方案各自存在其优势及应用场景。

在手术疗法中, 过去临床常用术式为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术后患者易出现腰椎活动度下降、持续下腰痛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逐渐成为临床首选方案[9]。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借助内镜完成手术, 结合了内径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的优点,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局部肌肉、韧带、神经组织损伤较小,并且手术切口小, 能够对患者脊柱韧带结构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术后恢复快,不会产生瘢痕,术后感染风险小,手术安全性高[10-11]。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指标比较,术后15、30 d 观察组的VAS 评分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脊柱功能指标比较,术后15、30 d观察组的DOI 指数评分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4.34%)低于对照组(39.13%)(P<0.05)。 该结果证实了脊柱微创术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如下优势:①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手术切口较小, 能够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对于手术的应激反应; ②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采用局部麻醉, 如术中误触神经根, 可及时发现,进而减少对患者的神经损伤,有助于患者的脊柱功能恢复以及稳定性保持[12-14];③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借助可视系统,将手术视野最大化,便于主治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扩大术野,便于精准操作;④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术中不会牵拉患者神经根, 也不会影响到机体椎管内的组织,进而有效预防椎管内粘连、出血情况发生,预防术后并发症[15-17]。 该文数据与王齐超等[18]的研究中一致,以12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 分组后分别实施经皮椎间孔镜TESSYS 技术治疗(观察组,n=64)与常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n=64),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切口长度(0.75±0.09)cm、术后卧床时间(0.67±0.09)d、住院时间(4.28±0.54)d 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切口长度(3.29±0.61)cm、术后卧床时间(4.15±0.74)d、住院时间(11.68±1.93)d(P<0.05),与该文数据结果中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的结果相符; 观察组术后1 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3.28±0.83)分,低于对照组的(4.79±0.85)分(P<0.05),与该文数据结果中观察组术后30 d 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的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于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减轻疼痛度,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稳定患者的脊柱功能作用显著,可行性价值高。

猜你喜欢

孔镜腰椎间盘腰椎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老年人腰椎滑脱怎么办?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
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