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舍村土家族造纸工艺考察分析

2022-05-27及艺璇施继龙刘铮峰肖志鹏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山竹土家族碾压

及艺璇, 施继龙, 刘铮峰, 周 忠, 肖志鹏

(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手工造纸是贵州省土家族传统技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该技术在明朝时期已传入铜仁印江地区,[1]目前主要分布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兴旺村和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等地。 2019 年,江口县传统手工造纸技术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目前学界对此项技术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印江合水镇地区,相比之下,对江口云舍村关注较少,仅有一些旅游类的书籍有相关叙述:如《走遍中国:贵州》中提到云舍村手工造纸原料为当地的山竹[2],范佳奥等人撰写的《贵州》(中文第3 版)[3]和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 公司编写的《贵州》[4]都简要描述了当地的造纸工艺流程;此外,也有学者通过介绍云舍村等地的手工造纸产业现状,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法。[5]

显然,想要全面地了解贵州土家族造纸技艺,对江口县云舍村的系统考察必不可少。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的实地调研,对云舍村土家族的造纸工艺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1 历史沿革

云舍村坐落在梵净山脚,位于北纬27 度44分,东经108 度49 分,村中98%都是土家族杨氏后裔,是江口县第一大土家族村寨,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手工造纸是当地重要的补充经济来源之一,每逢大小节日和重大活动,当地村民就会上街售卖。[6]

清雍正七年(1729 年)至乾隆初年(1736 年后),土家族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政策,这对造纸术传入当地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 改流以前土家族地区被称为“百工技艺土人甚少,制器作室,所属流寓”,[7]意指土家族人不善匠作,手工工匠较少;改流后土家族地区的手工业种类大量增加,造纸纳入其主要的手工业门类。[8]云舍村土家族人认为该项技艺是由湖南传入,且均拜蔡伦为师祖,即“云舍造纸,蔡伦为师”。

据云舍村82 岁的杨胜祥老人介绍,在解放以前,村中有十几人在农闲时从事手工造纸生产并贩卖,用于贴补家用。 因当时社会并不稳定,所以村中从事造纸的村民并未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 解放后,云舍村进入集体生产阶段,当时全村的生产队除了务农外,主要进行造纸生产。 一个6 人的生产队,大概有2 人从事造纸。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推行包产到户,村中土家族人开始进行大规模造纸生产,从事该产业家庭已超过70 户。 造纸技术当时是全村人的经济支柱,已经在村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其生产的纸张销往附近各区,甚至远销铜仁市外。

2000 年以后,机制纸销往当地,因其低廉的价格,影响了当地手工造纸的市场,进行传统造纸的人越来越少。 且因当地整治河道,村里也拆除了10 余间造纸作坊。 到了2012 年,村中从事造纸的人数仅剩两三户。 2014 年左右,从云舍村到梵净山的黑湾河地区就只剩下杨和平师傅一人在坚持造纸,杨和平师傅是江口县云舍村杨家皮纸制作技艺的第8 代传人,2020 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村中许多中老年村民都曾参与造纸,如今都不愿以此谋生。 杨和平师傅之子杨通德虽也从小便学习该技术,并且被列入了第9 代传人,但现在也外出打工以维持家用。 云舍村土家族传统手工纸因其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回报低,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做,致使其传承后继乏人。 目前,云舍村的传统手工造纸产业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没落趋势。[5]

笔者采访了杨和平师傅,根据他的详细描述结合实地考察,基本上明晰了云舍村土家族造纸的原料、使用工具以及工艺流程。

2 工艺流程

江口县地处中亚热带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这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热同季,生态完好,水资源丰富。 该县盛产竹类,从物种科属构成上看,在江口县的木本纤维植物中大于5 种科的有6 科,禾本科就是其中之一,为优势科。 调查显示江口县的5 种禾本科植物均为竹类。[9]当地的环境非常适宜野生山竹的生长,丰富的造纸原料为云舍村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形成及完善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造纸原料主要是选用云舍村附近的岑芒山上盛产的刚散叶的嫩山竹,当地人将之称为竹麻。 山竹、苦竹、慈竹均可用作造纸原料,但是山竹最佳。山竹如图1 所示。

图1 山竹

通过对江口县云舍村土家族传统手工造纸进行实地考察,可知其造纸工序大致可分以下14 个步骤:砍竹、破竹、扎捆、沤制、清洗、发酵、碾压、搅拌打浆、抄纸、加滑、压榨、揭纸、漂白、晾晒。

(1)砍竹:造纸原料为岑芒山上的嫩山竹,每年农历四月下旬左右,造纸师傅便会上山砍竹。 如今因杨师傅本人年龄较大,便不再上山采集而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

(2)破竹:将直径不超过2cm 的嫩山竹去枝后,纵向一破为二。

(3)扎捆:将处理好的原料,每30 ~50 斤为一捆,用老竹所做的竹条扎好捆。

(4)沤制:将竹麻和生石灰放入池塘中沤制。以一层竹麻一层石灰的方式码放在池塘里,一般沤制5000 斤竹麻一池。 竹麻和石灰的比例通常是100 斤原料加入20~30 斤石灰。 若山竹特别嫩软,可适当酌情减少石灰的比例。 将原料沤制1 个月左右,等到用手弯折竹麻时没有响声时,即沤制完成。 该步骤主要是通过石灰腌浸沤制的方式去除竹麻中的果胶、淀粉等杂质。

(5)清洗:将池塘中沤制好的竹麻捞出后放入旁边的龙潭河中用清水清洗,将附着于原料上的石灰洗净。

(6)发酵:将洗净的原料重新放入池塘后加入清水浸泡,在上方盖上塑料布并用多块石头压紧,进行发酵。 根据原料的质量,视具体情况可发酵2~6 个月。 等到原料彻底泡至绵软,像烂菜叶一般即可。 发酵完成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发酵完成

(7)碾压:将发酵好的竹麻打捞出放入水泥槽中,人工顺着水泥槽内倾斜的一面搓捻着踩踏原料。 通常情况下,细软的原料需要踩1 个小时,发酵不完全的需要踩3~4 个小时。 每次碾压时都是按需打捞原料,需要抄多少纸,捞出多少竹麻。 碾压主要是将竹麻分解成纤维,可增加竹纤维的分丝帚化程度,使其纤维长度变短,细小纤维增加。[10]竹类的薄壁细胞不是很薄,且多数呈多层结构,这个特性使其在该步骤中纤维不易扁塌。[11]但嫩竹纤维的细胞壁较老竹的更薄,使碾压及打浆更加容易,制成的纸张物理性能也更优良。[12]碾压过程如图3 所示,该图片由江口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提供。

图3 碾压

(8)搅拌打浆:将碾压好的原料用手捞出放入桶中再一起放入抄纸槽,再从村内龙潭河中取用河水加入,制成纸浆。 用耙子深入抄纸槽将槽底成团的竹纤维打散,使之浮上。 将抄纸槽底部的竹纤维搅起后,用竹竿以画八字的方式搅动纸浆,将过于粗长的竹纤维捞出。 再手持两根细竹竿并拢后同样以画八字的方式再一次将过于粗长的纤维捞出。该步骤主要是使纸浆与水混合以利于竹纤维的分散[13],使纸浆更加均匀。 同时人工过滤了一些不适于抄纸的粗大竹纤维,可使抄出的纸张表面更加平滑。 搅拌打浆如图4 所示,该图片由江口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提供。

图4 搅拌打浆

(9)抄纸:将抄纸帘放置于帘子架上,手持帘子架进行抄纸。 为了在榨纸时增加湿纸垛与榨纸设备之间的摩擦力,通常情况下,抄出的第一张纸是不加纸药的。 待纸浆中加入纸药后,再重复之前抄纸的动作,将纸张陆续抄好。 整齐地码在已抄好的纸垛上。 码放时纸垛一边高一边低,方便之后揭纸。 抄纸如图5 所示。

图5 抄纸

(10)加滑:等抄出第一张纸后,利用被捆绑住一端的三根竹竿用画八字的方式于纸浆中再次打

捞长纤维后,在纸浆中加入滑药。 加入的滑药被称为“滑”。 古代传统造纸时是使用村后山上的猕猴桃藤汁液和滑叶,但现在已经被化工产品聚乙烯醇替代。 取用时将之加入清水调制成透明黏稠状即可。 调制好的聚乙烯醇如图6 所示。 加入滑药后,需用捆绑住一端的三根竹竿将纸浆搅拌均匀,并继续进行抄纸步骤,直至所需的纸张抄完。

图6 调制好的聚乙烯醇

(11)压榨:将湿纸垛中多余的水分压出,这个步骤被称之为“榨纸”。 通常等到湿纸垛高度达到30cm 左右时便可以开始榨纸。 将抄造好的纸垛周围多余的材料用手去掉,该余料直接放入抄纸槽内后续可重新变为纸浆再次抄造。 湿纸垛越高,所需时间越长。 1 米高的湿纸垛通常需要2 个小时压榨。 若榨纸速度过快,纸张之间容易存在气泡,一旦气泡过大,纸张便易破裂。 但若纸浆原材料质量优良,可适当地加快榨纸速度,反之则需要减慢。压榨如图7 所示。

图7 压榨

(12)揭纸:将压榨好的湿纸垛带回家中后,放置于长凳上,用手一张一张从纸垛高的一侧慢慢揭开。 纸张揭开一点后,每5 张为一组折叠好一起揭下,形成纸叠。 用竹板托起已揭下来的纸叠一端,用竹棍挑住纸叠中间,使其对折后,于长凳另一端码放整齐。 在当地每5 张纸为1 贴,每100 贴为一

捆,50 贴为半捆。 通常年轻人2 ~3 个小时可揭一捆纸即500 张纸。 揭纸如图8 所示。

图8 揭纸

(13)漂白:将揭好未干的纸叠放置于木柜中,在木柜中央放置一个碗,碗中点燃硫黄,用于将发黄的纸张漂白。 现在该步骤已经省略。

(14)晾晒:将纸叠挂在竹竿上放置室内晾干。若是天气晴朗只需晾3~4 天即可,若天气不好,总是阴雨,则需要晾晒10~20 天。 晾晒如图9 所示。

图9 晾晒

3 工具设备

云舍村土家族传统手工造纸所用的工具及设备除去抄纸帘外,基本均由当地的土家族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而成。

发酵池:发酵池为用于造纸原料的沤制和发酵的池塘。 发酵池如图10 所示。

图10 发酵池

踩槽:用于碾压竹麻的水泥槽。 踩槽嵌至于地面,内部上宽下窄,有一倾斜斜面。 踩槽如图11所示。

图11 踩槽

抄纸槽:进行抄纸步骤的方形水泥槽,置于踩槽旁边。 抄纸槽如图12 所示。

图12 抄纸槽

拱耙:在搅拌打浆时,用于打散浆液的耙子。拱耙如图13 所示。

图13 拱耙

撸茎棍、清水棍:在搅拌打浆时,用于搅拌和打捞竹纤维的棍子。 撸茎棍和清水棍分别如图14 和图15 所示。

图14 撸茎棍

图15 清水棍

清水茎:在搅拌打浆以及加滑时,用于搅拌和第三次打捞竹纤维的工具。 清水茎是用长约36cm,直径约0.8cm 的三根竹竿捆绑住一端而制成,成“爪”字形。 清水茎如图16 所示。

图16 清水茎

平水架:抄纸槽内平行于短边的15 处和45 处分别支撑了两根竹竿。 这三根竹竿于相互交叉处用绳子捆绑固定。 这三根竹竿组成的工具被称为平水架。 平水架置于抄纸槽内部,在进行抄纸操作时,用于支撑放置抄纸帘和抄纸架。

帘子架:用于放置抄纸帘的手持工具,即抄纸架。 帘子架如图17 所示。

图17 帘子架

帘子:即抄纸帘,进行抄纸的工具。 全村的帘子均由湖南或湖北的手工艺人按照各家抄纸师傅的需要制作。 帘子架和帘子的具体尺寸均由抄纸幅面大小决定。 帘子如图18 所示。

图18 帘子

榨:用于压纸,即使抄出的纸张脱水的设备。其主体全部由直径约20cm 的整木组成,各个整木由卯榫结构相固定连接。 榨如图19 所示。

图19 榨

揭纸板:为一竹板,在揭纸时,用于托起纸张的工具。

托纸棍:为一竹棍,在揭纸时,用于挑起纸张的工具。 揭纸板及托纸棍如图20 所示。

图20 揭纸板及托纸棍

4 云舍村土家族手工造纸有关问题的讨论

4.1 造纸工艺的古今差异

云舍村土家族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很多核心环节和技术基本得到了保留,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也基本由当地取材制作而成。 但在某些工序上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原料的质量:在云舍村传统造纸发展繁荣的时期,因家家户户都在进行造纸生产,所需造纸原料较多,砍伐的山竹数量巨大,而新生的山竹数量也较多,造纸原料的质量普遍很好。 而今当地坚持从事传统造纸生产的仅留有杨师傅一人,每年造纸产量有限,所需原料也大大减少,新生山竹数量骤减。现在杨师傅只能通过岑忙村的人购买原料,致使现在的造纸原料质量并不能很好保证。

设备及工具:在古代,踩槽是用石头垒成的,而抄纸槽是由木质的。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包产到户后,县中组织大家学习技术,将村子中的造纸作坊统一改造,增加了大量造纸作坊,且将之变成了水泥浇筑,挖了引水渠。 榨上用于捆绑的绳子,在古代是用竹篦子扎捆好成绳状,现在也被更换为了钢丝绳。 在碾压的工艺中,古代均由人工光脚踩踏原料,而现今也可穿着胶鞋进行。 这样可以更加方便,既提高了碾压的效率,也可以保护造纸师傅的双脚。

滑药:古代传统造纸时滑药是使用村后山上的猕猴桃藤汁液和滑叶,现在已经被化工产品聚乙烯醇替代。 该种聚乙烯醇是一种建筑用的黏合剂。它被当地人称为胶丝粉或滑丝粉,其不仅可以被直接购买,而且还可以做到随用随取,加滑时也可以保持更长时间,作为滑药的效果更好。

工艺环节:在云舍村土家人传统的造纸工艺中,通过点燃硫黄来漂白纸张是较有特点的一个环节。 在过去,经过漂白的纸张能卖得更好。 但是现在因当地手工纸张销售情况不乐观,且硫黄不易购买,为了降低成本,该项环节已经被省略。 在晾晒的环节,过去若遇到晴朗的天气,将纸叠铺于地面上直接晾晒,采用这种方式通常1 天内就可使纸张干燥。 现在因村中空地面积减小,也不再采用该种方式。

4.2 手工造纸的工艺特点

云舍村土家族人的造纸制浆方法属于生料法。晚清以来的手工竹纸制作工艺分为熟料法和生料法两大类。 生料法省略了蒸煮工序,大多也不讲究日光漂白,工艺较为简单,制浆作用缓和,可能会使浆料中有些杂质未除干净,但对纤维损伤小。[14]

当地土家族人制浆时的碾压方法与大部分地区不同,并未使用脚碓、水碾或借助畜力打浆,而是直接采用脚踩方式。 这个方式与江西、福建的生料毛边纸及重庆梁平的竹纸制作技艺较为相似。[15]当地使用该种方式打浆是由于造纸的原料较为特殊。 幼嫩的山竹纤维细腻,在经过处理后仅靠人工踩踏搓捻即可,无需借助外力。

李晓岑曾提出中国的传统手工造纸有两种不同的造纸法,分别是抄纸法造纸和浇纸法造纸。[16]云舍村造纸技术采用的是抄纸法造纸。 在中国,抄纸法造纸是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采用的方法,其主要的特点是采用活动式纸帘抄纸。 可以认为,抄纸法为蔡伦系的造纸法,起源于东汉时代,这与当地土家族人认定蔡伦为师祖的情况相符合。 但是当地制作的纸张幅面不大,因此抄纸时并未使用挂帘。

4.3 手工纸的用途及前景

虽然造纸术传入云舍村的时间较晚,但在传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云舍村手工纸几乎满足了当地民间各个方面的用纸需求。 其主要用于书写田地买卖和租赁的契约、打官司时记载案情、日常记账、记载家谱和学生描红等,也用于日常包装、卫生用纸和书写绘画打草稿等方面,还用作纸钱焚烧等民间宗教活动。 其中该手工纸因其薄且韧性强的特点,透明度较高,非常适于学生学习写字时描红,即把老师写好的范本夹在折好的纸张中间(避免范本移动),学生在纸上进行临摹,该项用途一直沿用至上世纪60 年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技术带来的外地机制纸逐渐在各个方面取代了当地手工纸。 现在,有少量艺术家认为该纸质量优良,富有特色,而从杨和平师傅这里订购较大幅面且较厚的纸张,用于绘画书写。 目前该纸在当地主要作为包装用纸和祭祀用纸。

除了用于包装和祭祀,云舍村土家族手工纸仍可以借助当地旅游发展开发一些新的用途。 比如该手工纸的韧性良好,可以用于制作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花灯或纸伞等旅游产品。 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具象化的工艺品,使传统工艺与现代发展相结合,这不仅能增加云舍村手工纸的销量,给当地土家族人带来切实利益,更能使人认识和重视土家族传统造纸工艺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山竹土家族碾压
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传承路径研究
高双曲拱坝碾压混凝土夏季施工实践探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美味山竹
碾转
世界关注中国迎战“山竹”
中国山竹价格增长30%
土家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