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电视短视频面临的困境与创作思考

2022-05-27程修树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困境创作高校

程修树

摘要:高校电视短视频是学校电视媒体立足大学校园、记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工作生活的一种短节目类型,是当前高校电视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为避免传统节目形式的“平庸”和“同质化”而进行的大胆实践,是高校电视媒体工作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高校;电视短视频;困境;创作

近几年,经过高校电视媒体人的不懈努力,短视频作品的制作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电视荧屏,缓解了高校电视媒体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等现实问题。但就其整体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在确定节目选题、强化师生视角等方面亟待提高。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其面临的困境,激活其发展动力,理顺其创作思路,对高校短视频的未来发展有其必要性。

困境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高校电视媒体短板日益突显。为改变现状,高校媒体人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思考、求新求变。其中,高校短视频形式的尝试与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电视作品制作周期长、时效性差及与受众“零”互动等方面存在的缺憾,为高校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不过,因为高校电视媒体在业务职能、机构管理、制作技术、软件支撑等方面长期存在的“传统”管理和运行模式的束缚和禁锢,使得其发展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阻力。

首先,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一般地,从管理者的角度,高校电视新闻的制作与播发是学校电视媒体必须承担的主要任务,这决定了高校电视媒体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完成校内视频新闻的策划和制作,这严重挤压了视频媒体人对短视频的创作空间和精力。其次,软、硬件设施及人力资源匮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视频媒体的硬件设施建设,提升了软件支持环境的构建,增加了部分专业岗位,但作为主流媒体,因学校宣传工作的需要,视频媒体必须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完成日常安排的视频制作与播发,使得原有的硬件和人力资源变得更加紧缺。当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日益凸显的影响力,使管理者逐步意识到短视频化创作形式的重要性,但在校内电视新闻的制作上,作为主流媒体运用短视频去呈现毕竟有其局限性,以至于高校视频媒体人对于短视频的创作与热情,变成了一种期待和观望,这是造成其短视频作品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进原有的管理模式,给予校内电视媒体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及硬件、软件、人员支持与投入;其次,管理者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积极面对并正视新媒体发展带给传统媒体的冲击,积极引导学校的视频媒体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不局限于眼前,大胆改革传统意义上校内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合理的奖惩办法和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校内电视媒体人和学生记者团队的力量,营造既能宣传学校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又能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的短视频创作氛围,为学校视频媒体的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困境二:主题易定,视角难选

短视频作为高校视频媒体新的呈现形式,在作品创作理念、时长、风格、传播和受众互动等方面有其独特性,但作品创作的现实意义是不变的。作为校内主流媒体,短视频肩负着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声音的使命和责任,是学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的宣传载体。为社会、学校及师生服务是高校短视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过采用怎样的视角和体裁去实现短视频作品要传递的信息,进而实现其社会教育意义,是高校媒体工作者短视频创作的难题。选择合适的短视频视角成为作品成败的关键。

2020年山东大学的媒体同行发布的短视频《我和我的家乡》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它讲述的是山东大学公安处的类淑毅,在挂职临沂市郯城县某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心系老区人民,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故事。作品一经发布便引发众多网友点评,当日点击量超过4万。作品引起如此关注,其成功完全得益于作品独到的视角选择及其所蕴含的国家挂职干部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的精神力量与高尚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呈现。新颖独特的作品视角决定了作品价值表达的高度并最终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我和我的家乡》的成功为高校短视频创作的视角选择提供了两条有价值的经验。其一,捕捉社会热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力争通过五年时间,逐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我和我的家乡》正是以“乡村振兴,高校在行动”为主题背景创作的。该作品从一个高校教师响应国家号召到乡村挂职锻炼为视角,通过类淑毅克服各方阻力为老百姓修路这一个故事情節徐徐展开。作品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既宣传了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也讴歌了高教工作者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时代精神。引发共鸣,不足为奇。其二,表现手法新颖。应该说,反映高校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挂职锻炼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及相关主题的短视频作品不胜枚举,《我和我的家乡》的脱颖而出应归功于创作者对作品的新颖创意。该作品采用倒叙的视频手段,摈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实手法,用相当多的篇幅展示了该村道路改造前后乡亲们从排斥、反对到接受、欣喜、奔走相告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从侧面反映了挂职干部不畏困难,为民服务的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作品因立意新颖而突出,很值得借鉴。

原动力:形势任务的助推

媒体发展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催生高校微纪录片创作和发展的“原动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者,贯道之器也。”他还强调:任何报道都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准则。高校电视媒体是学校舆论宣传阵地之一,肩负着生产视频“精神产品”的职能。坚持正面、客观、真实的报道与创作,让每一部作品成为“贯道”之利器是校园电视媒体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随着高校电视媒体发展,作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校园短视频应运而生。新的媒体发展格局及宣传工作的新要求成为推动校园电视作品创新的主要动力。2020年,山东大学电视台制作的系列短视频《百微山大》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其中2020年1月播发的《出发去武汉》比较经典。作品讲述了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在疫情来临之际,响应国家号召,顾大“家”,舍小家,奔赴抗疫前线的英勇故事。《出发去武汉》赢时应景,推出后仅1小时全网播放量就突破6万次,其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被作为典型事例进行了宣传报道。

关注学校发展,关注一线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短视频节目的宗旨,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适应形势需要、“扎根”校园生活的短视频因势勃发,有许多像《出发去武汉》这样的作品引发社会和师生的广泛关注,收到了超过预期的效果,而这些“收益”又同向助推了高校短视频节目的进一步开展,并最终形成令人欣喜的作品“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价值引领:“方向盘”的把控

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是高校电视节目的灵魂,是制约高校电视节目价值“高度”的第一要素。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高校电视媒体是学校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生产”的作品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确的价值引领。电视短视频作品的价值引领有两个层次:其一,要确保作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正确性,要必须明确作品的价值指向和导向作用;其二,要确保作品正确的引导力,着力引领受众分清是非对错、辨别善恶美丑,以激发其奋进的精神正能量。高校短视频的主要受众是学校师生,在短视频的创作中,首先要坚持面向校园,面向师生,主动发现、深度挖掘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作品创作的主题和第一手材料,把师生“奋斗圆梦的校园故事”作为创作的基石和最基本的要求。惟有确保作品主题正确的价值引领与选材的客观真实性,才能发挥作品应有的教育作用,才能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价值。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电视协会面向全国高校征集微纪录片作品,有一部名为《轮椅上的七彩梦》的短片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作品讲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女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利用课余时间撰写并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最终实现追逐多年的作家梦的故事。在纪录片平静铺开的看似简单的情节里,涌动的是青春、奋进、勇敢和坚强,该视频一经媒体播发,在很多高校引发了一场关于“如果我是轮椅女孩”的讨论。一部5分钟的作品,既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炫目的后期制作,能引发师生的共鸣并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肯定,完全得益于节目中所蕴含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积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与高尚的价值追求的引领。

生命线:求真求实来铸就

高校短视频是新闻与纪实的“艺术合体”,客观与真实性是它的主要特征。高校微纪录片要做到真实,在选题上必须坚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要以师生为中心,善于发现他们身边的“感人故事”,并进行深度加工及艺术创作,这是作品的“根”。最近一部名为《一份特殊的党费》的校园微纪录片引发关注。作品选取了80多岁的高校退休教师张元成和他的老伴柳玉珍一起上交5万元特殊党费这一真实事件为创作主题,镜头捕捉到了老人家里书房墙面上悬挂的一面鲜红的党旗、有些残损的老旧办公桌上摆放着的5万元党费、一沓老人曾资助过的学生的来信····最后聚焦两位老人坐在有些破旧的沙发上,柳玉珍老人戴着花镜为老伴缝补毛衣······作品通过一个长镜头记录了两位老人简朴而真实的生活,侧面反映了两位老党员不忘初心、忠诚于党的赤子之心和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情操。

高校短视频要做到可信,在选材上必须深入基层,要着力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精心筛选生活化、真实性的校园生活素材作为“生产”作品的“原材料”,这是它的“源”。2018年,山东大学电视台推送了一条名为《早餐出炉记》的纪实短片。作品讲述了该校饮食服务中心一位名叫赵玉林的师傅每天凌晨4点开始给学生做早餐的故事。作品的镜头选择了穿梭忙碌的工人师傅,外酥里嫩的煎蛋及热腾腾的大蒸包,赵师傅对着镜头操着浓浓的四川乡音喊着“娃儿,开饭喽”·····该视频一经发布,当日上万人点赞。普普通通的食堂职工、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作品表达的是普通的工作、生活日常,但因为作品充满富有生活气息的温暖而一度成为山东大学“百微山大”系列短片,当月点击量最高的作品。创作者以独特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了校园里平常生活中“不平常”的一幕,于平淡中叙说着不平凡。故事因其真实而令人可信,也因其质朴而令人感动。

“大情怀”:在“落小”故事中蕴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并在“落小”处下功夫。高校微纪录片因时长所限,决定了它既不可能展现宏大的叙事和波澜壮阔的场面,也不可能向师生传达无法企及的道德标准,最理想的状态是利用其“短”“小”的特点,在“落小”处做文章,即用写实的视频语言,简短而朴实的故事情节及主人公朴素的言行,传递正能量,以达到自觉涵养并传承爱与善的目的。高校短视频着力于把发生在身边“小人物”身上的“小故事”作为切入点,把学校师生身边的细小“琐事”或行为所反映出来的精神追求作为载体,用“小故事”阐释“大情怀”,让“小”作品蕴含的“大道理”为自己“代言”,做到既不坐而论道,也不空口谈德,并最终实现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短视频《风雪送暖人》讲述的是校园里一群锅炉工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地窖里维修暖气管道的“小”故事。作品截取了维修工“入窨坑”这个小的工作片段,用纪实的手法,用不到2分钟的视频,深情关注了学校普通员工的工作日常。但在简单的“小”故事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那份坚守,传递的还有热诚勤勉、奉献敬业的高尚品格与精神力量。作品于“落小”处书情怀,在平实中显高尚。

高校短视频是学校电视媒体工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面对媒体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高校电视媒体只有坚守主流媒体使命,把好价值引领方向,创新节目内容,创作出高质量的短视频精品力作,才能推动学校视频媒体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困境创作高校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Jazz
跟踪导练(一)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