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仿生折扇两向可变汽车尾翼设计及分析

2022-05-26陈承杰胡恩锴许圳淇田尚睿张洪源

机电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仿生仿真分析

陈承杰 胡恩锴 许圳淇 田尚睿 张洪源

摘 要:目前市面上有各种类型的汽车尾翼,但没有一种仿生尾翼。鉴于此,根据孔雀开屏带来的启示,设计了一种折扇形两向可变汽车尾翼,该设计具有减少风噪的功能。运用三维软件进行模型制作,给出了尾翼形状的选取方法;通过计算以及运用CFD分析翼片的受力,评价了其性能指标。

关键词:汽车尾翼;折扇结构;仿生;仿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T-19;TH128;TH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797(2022)10-0037-04

DOI:10.19514/j.cnki.cn32-1628/tm.2022.10.010

0    引言

尾翼作为一种汽车空气动力性部件,可显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等。对于高速行驶的汽车而言,空气动力特性对燃油经济性和操纵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

汽车尾翼能够提供除自重之外的额外下压力,以提高汽车的抓地力和稳定性。

可变尾翼不同于固定式尾翼,其角度可调:可在过弯时升起,提供较大下压力,帮助车辆过弯;可在刹车时立起,提高阻力,帮助车辆减速;可在直道上放平,降低阻力,提高直线速度,降低油耗,是一个综合了过弯性能和直线性能的优秀解决方案。

现有可变尾翼基本为旋转或升降结构,可以调整翼片攻角或高度,或两者皆可调,未发现有与本设计相同的扇形展开结构。在飞机上存在具有类似功能的专利(公开号CN107499498A)[2],但此飞机上用的折叠机翼,主要功能是收窄飞机停放尺寸,其用途、尺寸、机构与本设计的可变尾翼差异较大。因此,孔雀开屏式两向折扇可变汽车尾翼依然具有创新性。

1    设计思路及其优缺点

1.1    设计思路

孔雀开屏式两向折扇可变汽车尾翼设计思路来源于孔雀开屏。求偶时,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从而将尾屏竖起及向前,完成展开。开屏时其运动类似于折扇结构,这种形状在折起之后,状态为一块叠一块前后分布,能将翼片顺着车辆行驶方向折叠并隐藏起来,故迎风面较小,有较强降低阻力的能力。同时,遵循普通可变尾翼“迎角越大,下压力越大,同时阻力越大”的机理,另外在旋转方向上设计了迎角可调。这样一来尾翼就有两向可变:一向是折扇结构的折起和展开,一向是相对气流方向的迎角增大和减小。

1.2    优缺点

(1)优点:可调性强,且汽车左右两侧翼片可分别控制。两侧翼片同一迎角能决定尾翼产生的下压力范围,扇形结构的展开角度能进一步确定产生下压力的大小。两侧翼片同时缩到最小即阻力最低,适合直线;同时展开至最大即阻力最高,适合刹车;过弯时展开角和迎角共同控制尾翼产生下压力,能够左右不同角,为汽车过弯提供额外转向能力。

(2)缺点:由于扇形展开过程中翼片相对气流的角度在变化,而翼片形状无法改变,故不能在全时段用最佳形状迎风,效能降低。并且设计翼片时由于各翼片展开后迎风角度不同,必须采用每片不同的形状才能使翼片以较优的形状迎风,故翼片形状较为复杂。

2    尾翼设计

2.1    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装置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机械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

图2(a)为总体的机械简图,拥有两个自由度,通过两个舵机A和B实现控制。图2(b)为扇形结构示意图,最左杆为主动拉杆,受舵机B带动,通过低副、高副组合带动剩余杆件相继转动。只有杆1相对杆2旋转达到18°时滑槽滑到另一顶点,才会带动杆2转动,这个运动方式和孔雀开屏相同。5根杆中只有杆1是原动件,用花键和舵机B传动,其余杆件2~5都由轴承和转动轴结合,无动力。扇形折回时依然是杆1为原动件,当杆1转回,和杆2重合时,杆2上的滑槽对杆2不产生推力。在杆2~5四根被动杆上设计了接触板,杆1收起,碰到杆2上的接触板,推动杆2继续转回,依此类推。

对两台舵机的扭矩进行计算,得到在最极限的情况下,舵机A应当输出109.07 N·m扭矩,舵机B应当输出至少20.79 N·m扭矩。109.07 N·m扭矩,约等于1 090 kg·cm,在数码舵机上发现了能输出100 N·m的SRC-MXT舵机,由于109.07 N·m的情况比较极限,可以规避这种极限情况,故舵机A依然使用SRC-MXT舵机,电压为24 V,可在0.25 s内旋转60°,单个重量5.8 kg。舵机B选用SRC-R4舵机,电压为24 V,扭矩为40 N·m,可在0.4 s内旋转60°,单个重量0.78 kg。

2.2    翼片形状设计

2.2.1    翼形选择

翼片采用标准化飞机翼形(上下翻转,使升力变为下压力,阻力不变)。通过在Profili软件的翼形库中选型,确定翼形为OAF117(图3),为法国航空航天研究院和法国国家航空宇航公司设计的翼形。这种翼形较扁较长,有较大失速临界迎角,下压力调节范围较大,在攻角为8°~10°区间效率最高(即升阻比最大),10°~12°时产生升力(下压力)最大。

2.2.2    降噪细节

猫头鹰翅膀的锯齿形结构能够在翼片末端锯齿内产生小的涡流,促使流到翼片后面的空气变得平稳,同时可以减小噪声。因此,仿照这种锯齿形结构,在翼片末端切出了锯齿形(图4),增加翼片的降噪能力以及气流疏导能力,效果图如图5所示。

3    性能参数

3.1    下压力及阻力计算

通过Profili软件获得不同弦长对应的不同雷诺数下OAF117翼片在不同攻角下(0~13°)的数据,13°以上的攻角该软件无法计算,需通过Xfoil软件进行计算。但到20°以上由于发生失速,边界层假设失效,此时Xfoil軟件算法误差较大,攻角在30°以上的数据参考性很低。故选择攻角为12°的位置对应的数据进行计算,此攻角处翼片效能较高,且产生下压力最大。

车速选取40 m/s(144 km/h),因为跑车过弯速度在40 m/s属于比较适中的水平。计算最大下压力时,将40 m/s替换成大部分超跑的极速参考值83.33 m/s(300 km/h)即可。

通过升力公式Y=■ρClSv2以及软件计算得到的升力系数Cl、阻力系数Cd、升阻比■三个数据,可获得如下五块翼片的下压力、阻力计算结果。

第一块翼片:

Y=■ρClSv2

其中,ρ=1.2 kg/m3,Cl=1.494 5,S=■×(0.038 99+

0.194 952)×0.48≈0.056 15 m2,v=40 m/s(144 km/h过弯速度)。

Y=■×1.2×1.494 5×0.056 15×402≈80.56 N

F阻=CdqS

其中,Cd=0.047 14(α=12°),q=■ρv2=■×1.2×402=

960 Pa,S=0.056 15 m2。

F阻=0.047 14×960×0.056 15≈2.54 N

■≈31.703 4

压力/升阻比=■=■≈2.54 N

可见F阻=压力/升阻比,因此后面四块翼片均用F阻=■来计算。

第二块翼片:

Cl=1.486 6,Cd=0.031 8,■≈46.748 4。

Y=■ρClSv2=■×1.2×1.486 6×0.056 15×402

≈80.13 N

F阻=■=■≈1.71 N

第三块翼片:

Cl=1.512,Cd=0.029 1,■≈51.958 8。

Y=■ρClSv2=■×1.2×1.512×0.056 15×402≈81.50 N

F阻=■=■≈1.57 N

第四块翼片:

Cl=1.561 4,Cd=0.023 9,■≈65.330 5。

Y=■ρClSv2=■×1.2×1.561 4×0.056 15×402≈84.17 N

F阻=■=■≈1.29 N

第五块翼片:

Cl=1.599 3,Cd=0.019 3,■≈82.865 3。

Y=■ρClSv2=■×1.2×1.599 3×0.056 15×402≈86.21 N

F阻=■=■≈1.04 N

在40 m/s车速下五块翼片可分别产生80.56 N、80.13 N、81.50 N、84.17 N、86.21 N的下压力,单边共412.57 N,整套系统由于在车辆两边各有一套装置,共825.14 N。五塊翼片产生阻力分别为2.54 N、1.71 N、1.57 N、1.29 N、1.04 N,两边共16.3 N。即本套系统在40 m/s的车速下可提供82.514 kg下压力和1.63 kg阻力。将40 m/s替换成83.3 m/s可得,在300 km/h的极速下本套系统可为汽车带来357.85 kg的下压力和7.07 kg的阻力,属于中等性能尾翼。

3.2    流体力学分析

运用CFD进行流体力学模拟,分析了处于中间位置具有代表性的第三块翼片,获得结果如图6所示,可见翼片上表面压力总体大于下表面,翼片能够正常工作。

4    结语

相比于传统的汽车尾翼,此款尾翼在外观上有很大的不同,新颖奇特,其机械结构则是根据孔雀开屏时类似折扇打开的方式进行设计。由计算及CFD受力分析可知,其满足尾翼对车身提供下压力的性能要求,下压力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且对车身的阻力影响小。传统汽车尾翼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噪声,而此款尾翼将末端改成了锯齿形状,能够打散高频涡流,从而实现降噪的功能,噪声相比于传统尾翼会有所改善。因此,此款尾翼可以说是一款性能较为优良的尾翼,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慷慷,李福洋,郭巍.某款汽车尾翼的结构设计与优化[J].汽车实用技术,2016(7):95-98.

[2] 谭俭辉,王志成.一种扇形机翼可折叠的飞行器:CN107499498A[P].2017-12-22.

收稿日期:2022-03-04

作者简介:陈承杰(1998—),男,广西人,研究方向:车辆工程。

猜你喜欢

仿生仿真分析
智能机器人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淡水田螺缝合线拟合
DYNA在安全带固定点强度仿真分析中的应用
蜗居——休闲沙发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测与仿真分析
半挂汽车列车直角转弯仿真分析
一种仿蝙蝠扑翼飞行器的设计
民用飞机直流开关电弧效应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