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近代作家游记中的辽宁工业都市书写

2022-05-26张瑾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形象

内容摘要:近代以来,日本出现了一股中国旅行热,并由此催生了大量中国游记作品的诞生。本文以夏目漱石、德富苏峰和与谢野晶子夫妇的中国游记文本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辽宁工业都市形象的建构特征,以及这种特征背后隐藏的浓厚殖民主义色彩和时代印痕。

关键词:访华游记 辽宁工业都市 殖民主义色彩 形象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步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加之近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日本人的海外旅行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日本出现了一股中国旅行热,并由此催生了大量中国游记作品的诞生。据美国日本学研究家佛格尔编辑出版的《从游记文学看日本人的中国再发现:1862-1945》[1]一书之记载,近代日本人所著中国游记有近五百种之多,可见其体量之庞大。其中,德富苏峰的《七十八日游记》(1906)《中国漫游记》(1917),夏目漱石的《满韩处处》(1909),与谢野晶子的《满蒙游记》(1928)分别为明治、大正、昭和初期较有代表性的游记作品,且都有意或无意地勾画出了辽宁主要都市的工业化进程及其面貌特征,构建了“他者化”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

近年来,随着比较文学形象学成为一门显学,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书写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经王向远、刘春英、刘晓丽等学者的共同努力,关于日本近代文学与中国东北都市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将研究视点聚焦于日本近代作家访华游记,探讨其中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建构的研究还不充分。故而,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日本近代作家访华游记中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建构,进而揭示特殊历史时期辽宁工业化发展历程,以及日本近代作家访华游记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印痕。

一.夏目漱石《满韩漫游》中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书写

被誉为“国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909年,时任“满铁”总裁中村是公希望借漱石的名望为日本在华殖民统治机构“满铁”进行宣传,于是邀请漱石到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观光游览。1909年9月2日,漱石离开东京,乘坐“铁岭丸”号前往大连,并相继游览了旅顺、熊岳城、营口、汤岗子、奉天、抚顺、哈尔滨、长春等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城市,随后前往朝鲜的平壤、仁川、釜山等地。10月17日回到东京后不久就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满韩漫游》,后来由于刊载经常被打断,漱石就以过年为由结束了连载。因此,《满韩漫游》实际上只写到参观旅顺矿坑为止。

《满韩漫游》开篇第一句话就点明了漱石此次旅行的目的和主基调。“南满铁道会社到底是干什么的?满铁总裁也是一脸吃惊的表情,说道‘你可真够迂腐的!’”“你可以跟我来看一看海外的日本人都在干什么”[2]。“南满铁道会社”,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成立于1906年,1907年总部从东京迁至大连,成为日本疯狂掠夺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殖民地机构。这一机构除经营铁道、水运等交通运输之外,还经营附属地的各类矿产、工业商业、农林畜牧、文教旅游等。漱石就是带着了解“满铁”,了解“海外日本人都在干什么”的使命来到中国的,所以文中自然包含多处漱石对“满铁”各机构设施的考察参观,其间亦能窥见漱石对于辽宁主要工业都市,尤其大连彼时工业发展面貌的呈现。

坐着马车走在大连的街道上,路旁新建的“电气化公园”,路上铺设的电车铁轨,无不展现着大连的“现代化”气息。在中央实验所,工作人员向漱石介绍了新研制的豆油、用大豆制造的肥皂、柞蚕丝、高粱酒等新产品。此外,漱石还参观了设施先进的大连医院、职工训练所、宿舍、发电厂、电气化工厂等设施。总之,漱石笔下的大连呈现出一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其目的无疑是为了彰显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成功。

在大豆工厂,相较于码头苦力的“难看、不堪入目”,车夫的令人“作呕”,漱石对搬运工人似乎有不同的态度。他们“温顺、健壮、有力、勤快”,“从步调、态度、时间和间隔上看几乎同出一辙。”“他们就像没有舌头的人一样,从早到晚默默地背着那沉重的大豆麻袋从一楼到三楼爬上爬下循环往复。”“当我注视着这个苦力赤裸的身躯时,不由地联想起了‘汉楚军谈’。”出门的时候,我不禁感慨“那些苦力活儿干得真漂亮,而且,非常肃静。”[3]在这段描述中,漱石一方面呈现了大豆工厂的现代化特征,同时对于苦力,漱石似乎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正面书写。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漱石对于苦力依旧是以观察者的姿态,将苦力作为“他者”来进行表述的,这是一种基于先进国家国民看待落后国家国民的带有殖民主义偏见的叙述定式。将苦力表述为“沉默”“肃静“”象没有舌头的人”,则意味着苦力的失语和主体性的丧失,这也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对中国人进行形象建构时常见的套话式表述。而漱石之所以选择参观大豆工厂,是因为当时整个东北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大豆工厂都集中在大连,在大豆上市的旺季,码头每天平均到货五千吨[4],可见当时大连大豆产业的兴盛。从另一方面看,苦力们沉默、吃苦耐劳等特点无疑是符合殖民者的期待视野的,这也印证了漱石作为“满铁”代言人,站在“满铁”视角下表现出的对底层劳工的固有偏见和歧视,呈现了漱石的殖民主义意识。而这种意识一直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

漱石在《满韩漫游》中重点描述了大连殖民地建设的成就。无论铁路建设、工业产品开发、港口建设,还是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比日本本土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漱石在游记中极力模糊自己的政治立场,表示对“满铁”一无所知,但文中处处充斥的对“满铁”经济建设的溢美之词直接呈现了漱石的民族主义立场和殖民主义代言人的身份。

二.德富苏峰《七十八日游記》和《中国漫游记》中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书写

德富苏峰,作为明治时期至昭和时期日本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仅次于福泽谕吉的近代第二大思想家。德富苏峰曾于1906年和1917年两次赴中国考察游历,并分别留下《七十八日游记》和《中国漫游记》两部代表性游记作品。因为苏峰两次中国之旅都途径奉天、大连、旅顺、营口,故而游记中不仅呈现了苏峰对中国政局及日本动向的整体认识,还能窥见苏峰对于我国东北地区具体而直接的认识,以及辽宁各主要工业都市的彼时面貌。

1906年,为考察日俄战争之后中国和朝鲜的现状,苏峰来到中国。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旅顺大连一带也成为苏峰关注的重点。苏峰首先乘安奉铁路到达奉天,关于奉天的城市风貌,苏峰指出奉天是“满州”域内的大城市,人口已经达到十八万。然而物价不低,剪头需要一块钱,洗头要三十钱,旅馆住宿一夜两餐要十块钱。可见苏峰的观察还是十分细致具体的。随后,苏峰由昌图进入大连,并一路走访了旅顺、营口。苏峰认为大连的城市建设正处于过渡时期,现在出现了暂时的衰退迹象,为扭转这种局面,苏峰提出需要健全大连的交通设施,将其打造为远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建成为“满洲”贸易中心。在营口,苏峰视察了辽河河畔的防波堤、仓库建筑、道路修缮状况、卫生事业等。对于大连和营口,苏峰还提出将鸭绿江口的安东县(丹东市)、辽河口的营口和大连组成三位一体城市群的构想。此外,在与俄国的竞争方面,还要考虑到大连、营口与浦盐(海参崴)的竞争力。

十二年后的1917年,苏峰再次搭乘安奉线来到东北地区。在本溪湖,“只见熔矿炉的巨大烟筒高耸入云,据说眼下可以产铁五万吨,明年的生产能力将会再提高五万吨。而且其采矿业也很兴旺。[5]对于苏峰而言,东北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他认为可以为资源匮乏的日本解决资源极限问题,这也是当时日本企业家青睐此地的缘由所在。随后来到奉天,关于奉天的城市特征,苏峰则认为奉天愈发具备了“南满州”中心城市的风貌,极富活力和发展前景。结束在奉天的参观游览后,苏峰途径哈尔滨、长春来到大连、旅顺和营口。对于日本在大连的殖民统治,苏峰大加赞赏,并将俄据时期和日据时期大连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他指出俄国占领时期的大连人口只有一万八千人,而1917年的大连人口则要多上十万有余。此外,贸易额也有很大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一亿五千万元左右。其贸易项目主要是大豆,现在已有的两个码头已经不够用了,正在建设第三个码头。[6]到访营口,苏峰则认为此地略显颓败,因为其财富精华已经悉数被大连汲取,然而营口仍然可以利用其在海运上的地理位置,对大连起到辅助作用。比如当时本溪湖的铁矿石就是从营口运送的。

德富苏峰的两部游记中,都对辽宁主要工业城市进行了点描。因为辽宁矿产资源丰富,大连等地处于战略要地,使得苏峰在思想上、战略上极为重视这一地域。苏峰作为日本国家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他始终站在日本国家利益一方,以殖民主义的思维方式审视中国,以先进国家看待落后国家的眼光扫视中国的一切,是一种典型的以日本近代化为背景的日本知识分子优越意识的呈现。

三.与谢野晶子《满蒙游记》中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书写

日本近代著名女诗人与谢野晶子,一生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而且是来华旅游日本人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知识分子。1928年,与谢野晶子夫妇受“满铁”邀请与资助来华旅行,先后到访大连、旅顺、营口、奉天、哈尔滨、长春等地。回国后,陆续在《横滨贸易新报》上刊载游记,后于1930年以夫妇合著的方式出版发行单行本《满蒙游记》。

由于晶子夫妇此次中国之旅是受“满铁”资助,所以旅途行程安排都由“满铁”总社全权负责。晶子夫妇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是大连,虽然栈桥和码头的壮观早有耳闻,欧洲风的街景略显生硬,但和日本忙碌、局促的生活相比,“满铁王国首都”人们的生活却呈现出经济乃至精神层面的富庶。在大连,晶子夫妇首先参观了向“满铁”提供中国劳工业务的福昌华工株式会社、大连医院、玻璃工厂和油厂等各项“满铁”引以为豪的设施工厂。在离开大连之前,晶子夫妇到“满铁”总部等处辞别,归途参观了大连物产陈列馆、三越吴服店等处。晶子夫妇还注意到当前在大连,诸如木工、榻榻米店、瓦工、渔民、花店、车夫、女佣等职业几乎都是中国人在经营,因为中国人薄利多销、工资较低、衣食节俭、勤劳努力,这些都是殖民地养尊处优的日本人们无法与之匹敌的。

离开大连,晶子夫妇一行在参观了金州公学堂、熊岳城的农业实验所之后,还来到鞍山铁矿,并指出附近矿区的埋藏量总计可达两亿吨。鞍山是作为铁矿开采和金属冶炼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其工业发展史与日本的殖民统治密切相关。1909年,日本开始入侵鞍山,勘测矿产。1916年,日本假借中日合办铁矿公司的名义,摄取了鞍山铁矿开采权。1917年成立“鞍山制铁所”,计划将鞍山建成为一個铁矿产量百万吨,人口规模15万的工业城市。[7]结束鞍山的参观后,晶子夫妇来到本溪湖,并记录了如下信息。这里有大仓组和中国人合办的采铁公司,炭矿和铁矿,煤炭主要是半无烟炭,埋藏量达两亿吨,铁矿则为磁铁矿,总量可达八千万吨。

在呈现辽宁主要工业都市的面貌时,晶子夫妇一方面凸显了满铁核心都市大连的特殊地位,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连的诸多现代化工厂和设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鞍山、本溪等地矿产资源的富庶。同时对于众多产业中日本逐渐丧失与中国竞争的能力而倍感失望,对于富饶的矿产资源垂涎欲滴,展现了晶子夫妇作为日本殖民者代言人的立场和视角。

作为“满铁”的特邀客人,晶子夫妇所到之处都受到“满铁”负责人的热情款待,基本上游走于日本人的活动空间范围内。在去往内蒙古的火车上,在发现除了他们几个人和另外一个日本人外,其余都是中国人时,她甚至觉得十分不安和惊奇。在中国的土地上,因为身边都是中国人而感到不安,再次印证了晶子夫妇将中国作为客体进行观察的殖民者视角。正如学者李炜所言,尽管二人从地理上来到了中国东北,但却习惯了在“满铁王国”这个被日本殖民主义阴影控制的特殊空间内游走,中国人反而成为了突然闯入他们视野的“他者”[8]。

夏目漱石、德富苏峰、与谢野晶子三位作家的中国之行虽然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但他们笔下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都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满铁”统治下的辽宁主要工业都市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诸如现代化的工厂、医院、各类配套设施等都十分先进,以此彰显日本殖民统治成绩之卓越。第二,日本作家们都很看重辽宁域内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三,大连的地理位置也受到普遍关注。三位作家笔下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之所以如此接近,是因为他们的中国之行都与日本在华殖民统治机构“满铁”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加之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时代背景,使得他们的中国之行均已超出了纯粹旅行的范畴,更多地被赋予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M].找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24.

[2][日本]夏目漱石.满韩漫游[A].中国印象记/满韩漫游[C].王成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153-154.

[3][日本]夏目漱石.满韩漫游[A].中国印象记/满韩漫游[C].王成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184-186.

[4][日本]夏目漱石.满韩漫游[A].中国印象记/满韩漫游[C].王成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191.

[5][日本]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七十八日游记[M].刘红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28.

[6][日本]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七十八日游记[M].刘红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55.

[7]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72.

[8]李炜.论与谢野晶子的中国缘与中国观[J].东疆学刊,2020(1):14-20,1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辽宁工业都市形象研究”(20211slybkt-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项目(WR2019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张瑾,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形象
浅谈以人物形象探究文本深刻意蕴的教学
对当代书法艺术性的思考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互联网新发展形势下的军队形象传播策略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