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策略研究

2022-05-22陈志清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7期
关键词:需求衔接校企合作

陈志清

摘要: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 才。本文探索从人才培养定位出发,进行企业、市场需求的调研,制定出与企业、行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实践中;通过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使教学与企业业务相吻合、相适应,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

关键词:人才培养;需求;衔接;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表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探讨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需求相吻合,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寻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的关键要点及其策略是一项“整体工程”。这项“整体工程”如何建设好,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需求衔接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带着本科教育的色彩,人们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高职教育必定是高大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与企业岗位的要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要

很多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定位在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标准与要求落实到教学中,导致学生毕业后业务执行能力差,岗位适应能力差。另一种情况院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没有真正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而是随波逐流,别的学校办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没有形成定位准确、对接产业与市场 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高职院校在开办专业时往往只做形式上的调研,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发展方向, 现有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 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沿用学科教育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是盲目向本科看齐, 套用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 致使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有理论、无实践, 或者是理论不深不透、实践不足不强的尴尬局面,这主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设置不突出职业性所导致的。

1.培养目标设置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2019年国家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高职院校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各校有各校的提法,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原因一方面在于职业院校并未真正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了解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难度,首先是市场调研需要花费是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金钱成本,学校无力承担;其次企业配合调研、培养人才的意愿不强,导致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接触到社会真正需求。

2.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突出职业能力需求

一方面,现行的高职人才培養方案中,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根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体系进行设置,其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上、还是在实际教学中都重在理论讲解;实训课设置一是在数量上偏少,二是在实施条件上因为硬件投入的不足无法开展。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细化,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了典型工作任务,但是没有具体化到标准、要求与项目及课程的对接,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现行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突出职业能力需求。

(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从宏观层面看,是国家的指导力度以及宏观政策不够, 同时也缺乏相应体制、机制保障, 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规范。

从中观层面看,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以追求盈利为最高目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定想尽办法压缩成本,难以抽出精力与金钱来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因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从微观层面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参照本科院校设置,没有真正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调研、论证,因而与社会需求严重生产脱节;实训条件的创设过于简单与重复,与企业生产实际脱离,而大多数的情况是滞后于企业的生产实际,这样导致培养的人才规格是不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的。

(四)技能型教师缺乏,难以彰显职业特色

1.教学团队结构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学生到老师, 没有机会培养和锻炼实践能力的, 上岗之后,教师索然有培训的愿望和需求,由于校企双方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基本没有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真正在企业岗位上进行实践,对岗位能力要求把握不准,更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另一方面,具有企业经验的管理者大多数在企业收入较高,已经习惯企业的工作方式,不愿意到学校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结构仍然是单一结构,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教学需求。

2.教学方式与方法缺乏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协等方面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练地动手操作能力。现实情况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太大变化, 主要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述, 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教师讲的内容。虽然采取了模块式教学, 但课程模块与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方法方面, 虽然采取了任务驱动法 ,但任务设计由于缺乏资源,无法与真实工作流程很好对接 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

(五)实训基地建设不能满足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实训基地在校内成称为实训室或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则为合作企业。前面已经论述,校企合作基本是松散的合作,没有实质意义上的联合,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影响是教学需要到企业去实践的时候,难以开展工作,大多数是参与式的实践,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中去。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则是按照第三方机构给出的方案进行建设,实训中心的建设通过第三方机构调研获得,难以与生产实际同步。

二、高职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需求衔接的策略

(一)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

从学校层面看,必须建立起动态专业调出调入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变化情况对整个学校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对于那些不适合产业发展需要、招生就业情况差的专业要“忍痛割爱”舍弃,而对那些与产业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则要“紧锣密鼓”上线,即使这样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整个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使整个学校的专业设置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而不会犯“人云亦云”的错误陷入“人有我有”的怪圈。

(二)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从人才能力和社会因素这两个方面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只有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对行业、市场的供给与需求需情况进行分析,熟知企业能够提供的各个岗位,了解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情况,才能准确把人才培养的脉搏,不至于人才培养与企业及市场需求错位。同时,为了保障学校投入的不重复投资,学校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帮助,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未来用人需求的发展形势进行预测,从而定制出超前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突出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必须从职业岗位群需求出发, 建立突出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应该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可以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五大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要符合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公共基础课是本专业学生均需学习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课程,专业课程是支撑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相应专业领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军事技能、入学教育、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程实训等。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后,为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学习专业前沿与专业交叉知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所选修的课程。

(三)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宏观上,由政府主导建立企业激励机制, 通过制定法律、规定等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辅以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 加上评价和激励机制, 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方向和政策上为校企合作工作指引。

微观上,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吸纳优秀的高职人才加入企业伍, 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借助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 对新产品进行研制开发、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等,通过一系列紧密合作的措施,还可以为企业做形象宣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对接企业,了解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认真钻研企业生产业务,掌握市场需求, 合理设置专业,使培养的人才能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

保障机制的建设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作为沟通的桥梁;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使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与方法等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需求对接;建立由校方、企业方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体系动态监控人才培养工作,保证校、企、学生多方共同的利益都能实现。

(四)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首先,建立双带头人制度。从企业管理层或高层次人才中选取一位担任本专业的带头人, 与学院的专业负责人一起组成专业双带头人,实行专业双带头人负责制, 校内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 带领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师资队伍, 负责本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等工作,校外专业带头人则负责企业岗位群设置、典型工作任务整理、工作流程梳理、校内实训指导、企业实习指导等,并及时将企业岗位、市场等的动态变化反馈给院校。

其次,加强校内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积极参加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专业培训以及教学技能的培训。通过骨干教师队伍能力的不断提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院校聘请合作企业人到院校兼职任教,激励其将企业实践引入到教学中,同时出台相应激励与报酬制度,将兼职教师平纳入考核体系的同时,保持其到兼职教学的积极性。

(五)建立与企业工作任务相吻合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为切实支撑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需要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 建设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能与企业业务相结合、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必须与行业、企业进行非常深度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探索与企业共建共管、场地设在企业的实验实训基地。以“研、教、学、做”为原则,校方与企方协商制定职业教学资源项目、投入、使用和管理等, 职业教学资源可以组建在学校内或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培训、生产和科研的平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衔接的“整体”工程牵涉到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各个面,从人才培养定位出发,进行企业、市场需求的调研,才能制定出与企业、行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好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具体的策略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当中,又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而真正要将这些因素一一落实,关键环节在于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使教学与企业业务相吻合、相适应,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

参考文献:

[1]周阿连,刘旭东.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69-70.

[2]师利娟,刘明玺,邹星.探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4,(08):66-67.

[3]周阿连,刘旭东.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69-70.

[4]師利娟,刘明玺,李晓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的策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01):43-45.

项目名称:北海职业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需求衔接研究--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8YJY27)

猜你喜欢

需求衔接校企合作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