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语伴手势及支架策略对支架对话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2-05-22王慧君赵紫薇马璐郭敏

数字教育 2022年2期

王慧君 赵紫薇 马璐 郭敏

摘 要:语伴手势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支架策略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势。研究选取“一师一优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40节初中英语“部优课”为研究对象,使用ELAN 5.7视频分析软件对各分析单元进行文字转录、编码和统计,以探寻教师语伴手势及支架策略对支架对话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初中英语教师在支架对话中偏好使用反馈策略和示范策略,偏好使用指示类手势;支架策略与手势协同对支架成功具有一定影响。英语教师在支架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伴手势的作用,使语伴手势与支架策略合理搭配以提高支架对话的成功率,进而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伴手势;支架策略;话轮类型;支架对话;支架对话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2)02-0047-07

收稿日期:2021-08-2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智慧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学情分析能力提升的策略与实践路径研究”(2022-JSJYZD-014);2022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分析”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重点项目“网络环境支持下教师教学支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2019-JSJYZD-005)

作者简介:王慧君(1966— ),女,河南新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赵紫薇(1998— ),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马璐(1995— ),女,河南南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郭敏(1993— ),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引言

语伴手势是伴随话语产生的、带有一定交际目的的手部动作。语伴手势与语言一同构成了语篇意义,起到了补充或强调话语的作用[1]。语伴手势能使交谈双方将注意力集中于交谈内容,更便于双方对交谈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语伴手势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有研究表明,交谈者会在对话受阻或者遭到否定时更多地借助语伴手势[2]。丹妮拉·西美(Daniela Sime)对教师的语伴手势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教师的语伴手势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及教学的重点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学习理解[3]。教师的语伴手势是支架对话语境下,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势。脑神经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的语伴手势能刺激学生大脑中专门负责语言加工的镜神经元,使其产出更多的语言,教师的语伴手势对语言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4]。玛莎.W.阿丽巴厘(Martha W. Alibali)等人的研究发现,语伴手势是教师在语言类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重要输出方式[5],它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教师在教授新概念或讲解抽象的教学内容时,为了充分表达往往会使用更多的手势来帮助学生理解。斯宾塞.D.凯利(Spencer D. Kelly)等人从多模态视角对语伴手势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手势语和语言体现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模态,教师的语伴手势相对于单一模态的语言输入具有更强的表意功能,多模态的输入机制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6]。课堂教学中的支架对话是教师用于应对学生学习上的“缺陷”时的一种即时教学干预,是指在学生学习受阻或遇到问题时,教师通过一定的支架策略帮助其认识问题、澄清问题、解决问题的师生对话过程[7]。支架对话包括不同的类型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几乎每一种支架对话,都会伴随一种或多种教师的支架教学策略,都会伴随教师的语伴手势。但语伴手势在支架对话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语伴手势与支架策略二者存在怎样的协同关系等则较少有研究涉及。本研究拟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支架对话单元进行系统分析,希望通过对支架对话语境下的教师语伴手势、支架策略以及支架效果的具体数据分析来探寻其中的关系。

一、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以“一师一优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6—2017年获得“部优课”的初中英语教学视频课为总样本,从中随机选取七年级、八年级视频课各20节为分析样本,每节课时长约40分钟。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40节英语视频课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首先,将分析样本依次导入视频编辑软件 Camtasia Studio 8(以下简称CS 8),通过观察音频轨道波形图,识别师生对话片段;其次,对机器识别出的对话片段再进行人工甄别,筛选出所有的支架对话,并在 CS 8的标记轨道上标出各支架对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再次,利用CS 8的合并功能将40节视频课中的师生支架对话进行合并,形成支架对话合集;最后,对各研究变量进行编码,将支架对话合集导入视频分析软件ELAN 5.7中,并按照编码系统进行标注。

ELAN 5.7是一款专门为语言、手语、姿势等提供多模态音视频分析服务的软件,它可以对视频和音频数据的标识进行创建、编辑和搜索,可以将语伴手势、语音语调等多个特征信息的标注呈现在同一页面,并且可以使一个视频文件中的多次标注反复叠加。本研究使用ELAN 5.7,主要从手势类型、支架策略、话轮类型和支架效果4个维度对筛选出的分析单元进行标注,并利用ELAN 5.7的检索功能进行统计。

(三)研究变量及编码

1.语伴手势的类型及编码

参考亚当·肯顿(Adam Kendon)的手势交际功能框架[8],将教师的语伴手势划分为重音、操作、象征、指示、语用、节拍等6种手势类型。重音类手势即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强调某个词或词组时用力挥舞手臂或手腕的动作,它通常和重读音节一起出现;操作类手势即教师在操作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具或其他教学辅助材料时使用的手势;象征类手势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理解而使用的模仿具体的事物或行为的手势,如模仿打电话的手势、将食指伸直放于口前禁止发出声音的手势等都是象征类手势;指示类手势即教师以手掌、手指或者教鞭等指向某一人或某个具体的方向的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和涉及的对象;语用类手势是指教师在特定语境中,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意图而做出的具有某种语用功能的手势,如邀请某同学发言的手势;节拍类手势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手部会随着说话的节奏进行有规律且重复动作的手势。

2.支架策略及编码

依照罗兰.G.萨普(Roland G. Tharp)和罗纳德·格拉摩尔(Ronald Gallimore)的分类方法[9],我们将支架策略分为提问、示范、指导、解释、暗示、反馈6种类型。

3.话轮类型及编码

参照詹内克.范德波尔(Janneke Vandepol)等人的研究[10],一个完整的支架对话一般应包含诊断话轮、支架话轮、评价话轮3种类型的话轮。诊断话轮在对话的起始处,主要用于了解学生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支架话轮在诊断话轮之后,是教师使用一定的支架策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话语过程;对话的末尾是评价话轮,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解决方案或结论等)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反馈。笔者在对课堂支架对话进行预分析时发现,支架对话中的诊断话轮出现频率极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本研究主要统计的是支架话轮和评价话轮。

4.支架效果及编码

借鉴会话分析学派创始人伊曼纽尔.谢格罗夫(Emanuel Schegloff)提出的“支架话语特征”评判标准[11],话语包含肯定性评价话语,且语调多为降调的肯定句,如“Yes!”“Good job!”等,则支架为成功支架;话语包含否定性评价话语,语调多为升调,如“Sorry!”,则支架为失败支架。实际判断时,如果教师没有正向的评价话语,而是直接对学生说“Sit down please!”,则同样视为失败支架编码。

变量编码如表1所示。

二 、分析单元与变量赋码

(一)支架对话的提取

支架对话的提取是數据统计与分析的第一步,支架对话提取的数量以及质量如何都会影响数据分析及分析的结果。支架对话的提取包括机器识别师生对话片段、人工甄别支架对话两个过程。

1.机器识别师生对话片段

将分析样本导入 CS 8,先通过CS 8粗略识别并剪辑出师生对话片段。将分析样本导入 CS 8时,在CS 8的音频轨道上则会显示该视频的声音波形图,不同人的声音波形图一般是不同的,据此可快速识别样本中师生的对话片段。利用CS8的剪辑功能,将非对话部分删除,留存所有对话视频片段。

2.人工甄别支架对话

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师生对话都是支架对话,在确定师生对话片段之后,需要根据支架对话特点,人工甄别出所有的支架对话;在CS 8的标记轨道标记出每个支架对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最后再将所有标记出的支架对话合并为一个视频合集。

(二)TCU及赋码

以TCU(Turn Constructional Unit,话轮结构单位)为分析单元,对支架对话中的所有TCU进行赋码。TCU是一种对话切分的最小单位,常被用作视频分析的标注单位。一个TCU的长度相当于一个短句或一个词汇,大约只能容下一个手势且能识别出支架策略。对导入ELAN 5.7合集中的所有支架对话进行转写,依次对每个TCU进行语伴手势、支架策略、话轮类型以及支架效果进行判断并做出标注。

(三)一致性检验

为保证赋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使用观察者一致性(Inter Observer Agreement,IOA)的方法进行信度检验。从总体支架对话(79个)中随机选取16个支架对话,由团队中的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这16个支架对话的支架策略和手势类型进行赋码。结果发现,两名研究者支架策略的IOA为90%,手势类型的IOA为88%。按照IOA一般标准,一个研究应收集20%~30%的数据做一致性检验,且IOA需达到80%以上[12]。由此可见,本研究的赋码结果信度可靠。

三 、统计与分析

依据支架对话的特点,从40节教学视频中共甄别出79个支架对话。将支架对话划分为支架话轮、评价话轮,将每个话轮划分为若干TCU,共得到377个TCU;以TCU为分析单元,依次对每个TCU进行分析判断并标注。借助多模态标注软件ELAN 5.7的查找功能,对支架对话合集中教师语伴手势、支架策略及支架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一)支架对话中教师不同语伴手势出现频次

统计支架对话中不同语伴手势出现的频次,可以了解教师在支架教学中惯常使用的手势类型。以重音手势为例,统计方法及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统计结果可得,支架话轮中“重音”手势出现的频次为39,评价话轮中“重音”手势出现的频次为0。计算可得,重音手势在支架对话中出现的总频次为39。

重复上述步骤,同理可得到操作、指示、象征、语用、节拍等不同语伴手势出现的频次,依次为19、82、30、4、38。由此可得,教师在支架对话中最喜欢使用的是指示手势,其次是重音、节拍和象征手势,较少使用语用手势。

此外,由统计得出,不同话轮类型中出现手势的比例不同。支架话轮中伴随手势的比例为73.1%,评价话轮中伴随手势的比例高达86.2%。教师在进行支架对话时,倾向于使用手势进行辅助,话轮中语伴手势总占比为76%。

(二)与语伴手势共现的不同支架策略出现频次

统计与语伴手势共现的不同支架策略出现频次,可以了解教师在支架教学中惯常使用的支架策略。以提问策略为例,统计方法及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统计可得,使用“提问”策略的TCU总频次为62,“提问”策略中无手势伴随的TCU频次为22。计算可得,与手势共现的“提问”策略出现频次为40。

依照上述操作流程,可依次统计与语伴手势共现的解释、指导、示范、反馈、暗示等不同支架策略的出现频次,统计结果分别为20、22、45、50、35。由此可看出,支架教学中教师最习惯使用的策略是反馈策略和示范策略,提问策略与暗示策略的使用也相对比较频繁。

(三)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的效果统计

支架策略和语伴手势是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惯常使用的两种基本模态,二者的协同是指手势类型与支架策略类型两种不同模态之间的两两有效搭配。在师生的支架对话中,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之间有何关联,而且二者间的某些关联是否会对支架对话效果产生某种定向性影响值得探索。利用ELAN 5.7的搜索功能,不仅可以统计出不同协同方式的TCU中支架效果成功与失败频次,而且还可从中发现对支架效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协同方式。以“解释+重音”TCU统计(即解释策略与重音手势协同,以下表示为“解释+重音”)为例,统计方法及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统计可得,“解释+重音”的TCU中支架效果成功的频次为4,“解释+重音”的TCU中支架效果失败的频次为0。

同理,依照上述操作流程,可得到任意一种支架策略与手势协同的TCU中支架成功与失败频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看出,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的TCU中,支架总的成功率为77%,说明二者协同共现有利于支架对话的成功。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的协同对支架效果确实会产生一定影响,某些固定搭配对支架效果产生了积极正向的影响。如示范策略与语伴手势的共现,成功率高达93%;解释策略与语伴手势的共现,成功率为90%,僅次于示范策略,且解释策略与手势类型中的“重音”“象征”“节拍”协同共现时,支架成功率达到了100%。但反馈策略与语伴手势的协同,其成功率在所有类型中最低,为68%。缘何反馈策略与语伴手势的协同下支架成功率会这样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但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的协同中存在最优化搭配,这些搭配可以大大提升支架对话的成功率。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在支架对话中,倾向于用语伴手势辅助教学。不同话轮中语伴手势的总占比为76%。教师最喜欢使用指示类手势,其次是重音、节拍和象征类手势,较少使用语用类手势。

第二,教师在课堂的支架对话中最习惯使用的策略是反馈策略和示范策略,提问策略与暗示策略的使用也相对比较频繁。

第三,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有利于提高支架对话的成功率,特定的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有助于提升支架的成功率。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的支架成功率达77%,其中示范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其支架对话成功率最高,且示范策略与任一种手势协同共现时,支架对话成功率都较高;解释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共现时,支架对话成功率也较高,仅次于示范策略。

(二) 教学建议

第一,教师在支架对话中应充分发挥语伴手势的作用。语伴手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是多模态教学中的一种模态形式。多模态教学理论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多模态系统协同是最有效的意义表达和交流方式[13]。语伴手势在支架对话中可以起到提醒、强调、补充等作用,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知识和意义建构。上述研究证实,支架对话中应用语伴手势有利于支架对话成功,支架对话成功是提高英语这一语言类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第二,应重视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探索有效协同方式,进一步提升支架教学效果。本研究发现,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的有效协同有利于提升支架对话的成功率,不同的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会产生不同的支架效果。彭圆等研究者也曾得出相似的结论[14]。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哪些支架策略与哪些语伴手势的搭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探寻支架策略与语伴手势的有效搭配;应侧重使用成功率较高的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方式。如在使用示范策略时,可以使用重音、操作、指示、象征、节拍类手势,示范策略几乎与任何一种语伴手势都能达到良好的支架效果;使用解释策略时,可辅助以重音、节拍、象征类手势;使用反馈策略时,教师则尽量不要使用诸如操作、节拍之类的手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究发现,示范策略与语伴手势协同共现有利于提高支架对话的成功率,但教师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谨慎使用示范策略。教师如果过多使用示范策略,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养成学习的惰性。恰当运用语伴手势并使语伴手势与支架策略合理搭配,是提升教学效果、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角色责任和角色任务[15]。

参考文献

[1] WILKINS  D,KENDON  A.Gesture:Visible Action as Utterance[J]. Gesture,2006(1):119-144.

[2]HOETJES M,KRAHMER E,SWERTS M.On What Happens in Ges-ture When Communication Is Unsuccessful[J].Speech Communication,2015,72(9):160-175.

[3]SIME D.What Do Learners Make of Teachers’Gestur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2006,44(2):211-230.

[4] BUCCINO B G.Motor Functions of the Broca’s Region[J].Brain and Language,2004,89(2):362-369.

[5]ALIBALI M W,NATHAN M J.Teachers’Gestures as a Means of Scaffolding Students’Understanding:Evidence from an Early Algebra Lesson[C].Video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Science,Mahwah:Erlbaum,2007.

[6]KELLY S D,MANNING S M,RODAK S.Gesture Gives a Hand to Language and Learning: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2008,2(4):569-588.

[7] GUMPERZ J.Discourse Strategie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8]KENDON  A.Gesture:Visible Action as Utter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9]THARP R G,GALLIMORE R.Rousing Minds to Life:Teaching,Learn-ing,and Schooling in Social Contex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0]VANDEPOL J,MONIQUE V,BEISHUIZEN J.Promoting Teacher Scaf-folding In Small-group Work: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193-205.

[11]謝格罗夫. 对话中的序列组织[M]. 马文,纪云霞,孙晓红,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2]奥尼尔,麦克唐奈,比林斯利,等.教育和社区环境中的单一被试设计[M].胡晓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13]王慧君,王海丽.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2):70-76.

[14]彭圆,何安平.教学语伴手势与话语因素的协同模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2) :70-80.

[15]王慧君,孙锦.翻转课堂视域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数字教育,2017,13(2):5-8.

(责任编辑 孙志莉)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Language with Gestures and Scaffolding Strategy on Scaffolding Dialogue Effect

WANG Huijun1, 2, ZHAO Ziwei1, MA Lu3, GUO Min1

(1.Faculty of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China 475004; 2.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in Henan Province,Kaifeng, Henan,China 475004; 3.Nany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Nanyang,Henan,China 473000)

Abstract: Language with gestures are gestures used by the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helping students to construct knowledge and meanings by applying certain scaffolding strategies.The research has chosen 40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ministerial excellent courses” in the National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for Education Resources of “one teacher,one excellent class” as research object,and used ELAN 5.7 video analysis software to proceed text transcription,encoding,and statistics to each analytic unit,hoping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language with gestures and scaffolding strategy on scaffolding dialogue effect.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end to use feedback strategy, demonstration strategy and instructive gesture in scaffolding dialogue; scaffolding strategy and gesture coordination can have certain impact on scaffolding success.English teachers should fully play 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 gestures in scaffolding teaching,making language with gestures and scaffolding strategy collocate reasonably so as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scaffolding dialogu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further.

Key words: language with gestures;scaffolding strategy;turn type;scaffolding dialogue;scaffolding dialogue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