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损伤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与IL-17、IL-10水平的相关性

2022-05-20李明磊孟令建杜薇薇王军

山东医药 2022年14期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神经

李明磊,孟令建,杜薇薇,王军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2

早产儿脑损伤是早产儿生后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时可遗留脑性瘫痪、视力损害、癫痫、智力和学习障碍等后遗症,给医疗、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早产儿脑损伤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维生素D是体内调节钙磷代谢的一类脂溶性维生素,人类大脑各个部位均存在维生素D 受体和维生素D 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是神经组织发育和发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Th17/Treg 细胞水平失衡被认为是脑损伤后发生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2]。研究显示,维生素D可以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比例,降低脑损伤后的急性炎症反应[3]。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小鼠模型中,通过补充维生素D 可提高抗炎因子IL-10、IL-4、TGF-β 水平,减少促炎因子IL-17、IL-6、TNF-α 生成,纠正Th17/Treg 细胞失衡,抑制损伤后的神经炎症反应,从而降低EAE 的严重程度[4]。此外,维生素D 对多发性硬化症、创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等多种神经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也具有相似的调节作用[5-6]。本研究通过观察脑损伤早产儿生后不同时间点血清25-(OH)D 的变化,探讨其水平变化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早产儿脑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出生、生后24 h内入住NICU且存活的53 例早产儿,男29 例、女24 例。纳入标准:①出生胎龄≤34 周;②具有脑损伤高危因素:脑缺氧缺血与血流动力学紊乱,如严重宫内窘迫与出生时窒息、高或低碳酸血症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凝血功能异常、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产科高危因素,如血栓或羊水栓塞、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嗜好、异常分娩史等。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由严重先天发育畸形、遗传代谢紊乱、宫内TORCH感染、生后严重感染性疾病、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低血糖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等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两组早产儿均于出生后7 d开始口服维生素D 制剂800 IU/d,3个月后改为口服维生素D制剂400 IU/d,并建议服用至2岁[7]。于生后第1、3、7天各做1次颅脑超声检查,以后每周复查1次,于纠正胎龄36~40周完善头颅MRI 检查。颅脑超声和(或)头颅MRI 检查出现各种类型颅内出血(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小脑、脑实质等部位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梗死等表现之一者即确诊为脑损伤。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早产儿分为观察组24 例、对照组29 例。观察组男15 例、女9 例,胎龄(31.6 ± 2.2)周,出生体质量(1655.0 ± 500.0)g,1 min Apgar 评分5.0(3.3,6.8)分,5 min Apgar 评分(6.0 ± 1.8)分,孕母年龄(30.3±5.8)岁;对照组男14 例、女15例,胎龄(32.0 ± 2.1)周,出生体质量(1704.1 ±414.8)g,1 min Apgar 评分6.0(4.0,6.0)分,5 min Apgar 评分(6.5 ± 1.6)分,孕母年龄(30.9 ± 7.4)岁。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及5 min Apgar 评分、孕母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清25-(OH)D 及炎症指标IL-17、IL-10 检测 采集两组出生后第1、7、14天桡动脉血1.5 mL,置于肝素抗凝管保存,30 min 内检测。4 ℃下3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0 cm),取上层血清,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25-(OH)D、IL-17、IL-10 水平。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将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血清25-(OH)D 水平>20 ng/mL为正常,15~20 ng/mL为不足,<15 ng/mL为缺乏[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通过Shapiro-Wilk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各时间点血清25-(OH)D、IL-17、IL-10 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因本研究中各指标均不满足球形度检验(P<0.05),故关注多变量检验,因交互效应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行简单效应分析,采用LSD 法进行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血清25-(OH)D与IL-17、IL-10水平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后第1天血清25-(OH)D水平比较 对照组生后第1 天血清25-(OH)D 水平正常1 例,不足14例,缺乏14例;观察组第1天25-(OH)D 水平缺乏24 例。观察组血清25-(OH)D 缺乏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25-(OH)D、IL-17、IL-10水平比较 观察组第1、7、14天血清25-(OH)D 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IL-17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在第1、7 天低于对照组,第14 天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血清25-(OH)D 水平在生后第7 天均较第1 天下降,第14 天水平逐渐上升,高于第1、7天(P均<0.05)。观察组血清IL-17 水平第7 天高于第1天,第14天较第7天降低(P均<0.05);血清IL-10水平第7天较第1天降低,第14天较第7天升高(P均<0.05)。对照组血清IL-17 水平在第7、14 天均低于第1 天(P均<0.05),第14 天与第7 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水平在第7天低于第1天,第14天低于第7天(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25-(OH)D、IL-17、IL-10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25-(OH)D、IL-17、IL-10水平比较(±s)

注:与观察组相同时间点比较,*P<0.05,与同组第1 天比较,△P<0.05;与同组第7天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第1天第7天第14天对照组第1天第7天第14天n 242925-(OH)D(ng/mL)12.23±2.0911.10±2.49△18.96±4.10△▲15.64±1.96*13.71±2.53*△21.99±2.99*△▲IL-17(pg/mL)25.99±3.6132.44±5.50△23.89±8.40▲20.14±2.49*17.20±3.44*△15.64±3.28*△IL-10(pg/mL)8.81±1.927.41±2.25△13.79±3.52△▲13.10±1.84*11.43±1.98*△9.30±3.22*△▲

2.3 观察组不同时间点血清25-(OH)D 水平与IL-17、IL-10 水平的相关性 观察组第1、7、14 天血清25-(OH)D 水平与IL-17 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894、-0.585、-0.642,P均<0.05);第1、7 天血清25-(OH)D 水平与IL-10 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5、0.599,P均<0.05),第14 天与IL-10 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266)。

3 讨论

早产儿因其大脑发育不成熟,在缺氧窒息、感染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易发生各种出血性和(或)缺血性损伤。近年来,国内外在早产儿脑损伤治疗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促红细胞生成素、亚低温治疗、褪黑素、脐血干细胞、人羊膜干细胞等疗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临床上使用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在一项涉及345 例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单中心研究中,轻中度脑损伤患者在损伤急性期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肌注10 万IU 维生素D 后,患者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得到明显改善[9]。研究表明,维生素D 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细胞分化、增加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调节细胞内钙信号传导、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以及促进神经递质合成等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0]。维生素D在治疗脑损伤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通过补充维生素D 治疗和预防早产儿脑损伤已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LOWE 等[11]报道,在50 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中,超过70%存在维生素D不足,认为HIE可能增加25-(OH)D 的消耗,生后低水平的维生素D 可能是导致HIE 加重的影响因素。MCGINN 等[12]报道,低水平维生素D 与HIE 早期不良结局及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 天25-(OH)D 普遍较低,对照组第1 天25-(OH)D不足和缺乏各14例,而观察组第1天25-(OH)D普遍缺乏。进一步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在生后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即使从生后第7 天开始补充800 IU/d 的维生素D3,至生后第14 天仍有部分早产儿不能达到正常水平。这可能与母亲孕期维生素D贮备不足[13]以及脑损伤后消耗增多有关。在脑损伤小鼠模型中,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消耗了25-(OH)D,大约在第11天血清25-(OH)D水平降至最低点[14]。

神经炎症在继发性损伤以及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是脑损伤后炎症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IL-17 主要由Th17 细胞产生,病理情况下由外周进入中枢参与诱导神经炎症反应;IL-10 是Treg 细胞分泌的一种抗炎因子,对Th17细胞有负向调节作用。脑损伤发生后,损伤局部释放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Ps),如高迁移率组蛋白1、活性氧、过氧化物还原蛋白等,通过激活TLR2/TLR4 诱导小胶质细胞产生IL-23,进而增加IL-17 在小胶质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中的表达,而IL-17 主要通过NF-κB、MAPK/AP-1、C/EBP 等信号通路产生神经炎症反应[15]。IL-17 通过刺激神经胶质细胞产生趋化因子,招募中性粒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水解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破坏血脑屏障,DAMPs 通过破损的血脑屏障进入外周循环,激活多种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等)向脑实质迁移和浸润[16-17],从而形成恶性循环。IL-17 还能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 表达,通过增加脑损伤后Bax/Bcl-2 比例,启动神经元凋亡程序[18],进一步加重脑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IL-17 水平在生后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IL- 10 水平在第1、7 天低于对照组;而第7 天补充维生素D后,第14天血清IL-10水平升高、IL-17水平下降。提示早产儿脑损伤发生早期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而25-(OH)D 可能通过调节损伤后血清IL-17/IL-10水平参与抗炎过程。

维生素D 可以阻断NF-AT、Runx1、ERK/MAPK和PI3K/mTOR 相关信号通路,间接抑制IL-17生成,也可通过维生素D受体直接影响IL-17水平,并减少Th17 细胞上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来阻止其迁移至中枢;同时,维生素D 可减少促炎因子如IL-1β、IL-6、TNF-α、RANKL、COX-2 的生 成,通 过上 调Foxp3 促进Treg 细胞诱导生成IL-10,参与脑损伤后的抗炎过程[19]。IL-10 可直接抑制Th17 细胞产生IL-17,也能通过IL-10 受体的信号传导增强Treg 细胞抑制IL-17生成的能力,而Treg细胞的抑制能力似乎也与血清25-(0H)D 水平相关[20]。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观察组各时点25-(OH)D 水平与IL-17 水平均呈负相关,第1、7 天血清25-(OH)D 水平与IL-10 水平呈正相关。以上进一步说明25-(OH)D 可能对IL-17/IL-10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早期补充维生素D 抑制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可能是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一个潜在途径。

综上所述,脑损伤早产儿生后各时间点血清25-(OH)D 水平均较低,且其水平变化与炎症因子IL-17、IL-10 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5-(OH)D 可能通过影响IL-17/IL-10 水平抑制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考虑到维生素D 具有价格低廉、群众接受性好等特点,并且在公共卫生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新生儿生后维生素D 水平的监测,进一步展开维生素D 与早产儿脑损伤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未能收集母亲孕期的营养状况;其次研究样本量小;因伦理限制无法设置维生素D 空白对照组,也没有进行后续的随访;再次早产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提供神经保护所需维生素D 的剂量和水平尚不清楚,还需相关的基础及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脑损伤早产儿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Quintero分期、CHOP分级与TTTS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比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凉血散瘀汤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神经”病友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