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红色记忆中的精神感召力

2022-05-20通讯员

中国石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江汉会战指挥部

□ 本刊记者 黄 慧 通讯员 张 毅

“我每次走进这里,就像一个孩子走进一卷喷涌着红色激情的记忆画卷中。”每天清晨,当蒋亚红走入工作单位——江汉油田职工培训中心时,总能看到位于单位大院一个角落的三间老旧低矮的平房,仿佛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周围高大的现代化建筑格格不入。然而,这貌似不起眼的三间平房却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向人们默默讲述着一段红色历史。

三间平房的“红色基因”

位于职工培训中心的这三间砖木混合结构的平房,是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重要办公场所的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主体建筑,在江汉石油管理局迁往广华后,曾经长期安静地“卧躺”在职工培训中心的一角,默默见证着油田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5年江汉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时,油田成立专班,将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主体建筑,连同周围1平方公里内20世纪70年代的一栋平房和80年代的一栋三层楼房划定为保护区域,本着“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重新修缮,成为江汉油田重要的石油精神石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油田专班征集石油大会战时期的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和老照片,摆放在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的展览厅内,供来访者学习。

2019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石油石化行业)名录,江汉油田“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入选该名录。2021年10月29日,江汉油田页岩气开发红色教育基地成功入选中国石化“十大红色教育基地”,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是该教育基地四个组成部分之一。

1970年,敦煌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迁抵江陵,在席棚工房生产“五七”牌柴油卡车。张毅 供图

从2015年开始,尤其是2021年以来在全国和油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每当有来访人员时,指挥部旧址讲解员蒋亚红总会换上最整洁的工作服,带领来访人员走入那三间平房,让他们穿越历史时空,感受那位“老人”年轻时的红色岁月。

芦席棚里的战斗岁月

“我参与了展览品的收集、整理和布展工作,很受教育和感动。”今年55岁的蒋亚红是油二代,1970年,年幼的她随参加会战的父母来到江汉油田。当她看到展览品中有反映芦席棚房子的照片时,深有感触地说:“我当年住过这种房子,见证了石油人会战的艰苦,我在给来访者讲述展览品背后的故事时,会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更有利于宣传石油人和石油战线老党员艰苦奋斗的精神。”

会战指挥部旧址三间平房共分为三个展室,以指挥部、大会战、石油人为主题,共收集展出了会战时期历史图片125张、文献资料29件、证件42件、物品38件,是江汉石油大会战的历史缩影和历史见证。一次,蒋亚红在第二展厅为一群党员讲解一张反映会战时期地震队用三根木头架进行打井作业的照片时,一位参加过会战时期地震队作业的老党员激动地和年轻党员说:“这就是我们当时工作的真实场景。虽然当时生产设备简陋,但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然完成了工作任务。我们地震队有一句口号‘三根木头架,赛过机械化。战晴天,抢阴天,雨天就是学习天。晴天不过礼拜天,多干一天是一天。’现在你们年轻人有好的工作条件,更要努力工作,报效国家!”在场的年轻党员受到老人精神感染,纷纷报以掌声。

还有一次,蒋亚红在向来访人员介绍一张芦席棚照片时,一位老党员情绪激动地说:“刚来江汉油田会战时,四处都是芦苇荡,条件非常艰苦。当时缺乏建筑材料,我们用芦棚做墙,油毛毡做顶,搭建了芦席棚这种简易建筑作为厂房和职工住房。我们喊出口号——芦席棚里闹革命,在芦席棚生产出了一台台柴油设备车。”老党员的讲述让在场的人特别感动,并感慨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太苦了。但这位老党员坚定地说:“不苦,为国家做事,就是为人民自己做事,一点也不苦,因为苦尽甘来。”

在第三展厅有一张照片,蒋亚红经常给来访党员讲述它背后的故事。这张照片是一张同学聚会的合影。2015年,江汉油田一位老员工听说职工培训中心征集老物件,便找到蒋亚红,向她交上自己珍藏的一张照片。老人名叫许洪心,是四川石油学院毕业的,1969年从四川来到江汉参加会战,担任江汉石油会战指挥师四团二营作业队技术员。当时他有很多同学也满怀爱国热情,一同前来江汉参加会战。1971年冬,许洪心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聚在后湖农场,以大木桌当饭桌,用取暖的小煤炉炖煮鸡和鱼,摆上从食堂打来的饭菜,大家欢聚一堂,觥筹交错,为共同建设祖国而干杯。饭后大家在奔赴各自的单位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在记忆中,许洪心觉得那顿饭是自己一生中吃得特别香的饭,那张合影他也一直珍藏着,因为它记录着自己和同学们的青春热血和建设祖国的豪情。

会战精神的感召力量

建馆5年来,蒋亚红先后为油田内外参观团体讲解200余场,服务8000余人次。为传好手中接力棒,她将多年积累的所知所悟,无私地传授给新晋讲解员。随着退休日子的日渐临近,最让她割舍不下的是展馆内一件件泛黄斑驳的老物件,还有那一段段已经隐入血液,刻入骨髓的石油记忆。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江汉油田因会战而生,因会战而兴。在五七会战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广大参战将士和石油工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伟大的会战精神,丰富与再现了石油精神,构筑起江汉人的精神高地,为建设江汉、发展江汉、做大江汉提供了精神感召力,激励了江汉石油人不断奋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蒋亚红说:“拥有近60年建设历史的江汉油田,仿佛一座老城,会战指挥部旧址处于老城的精神核心。我工作的意义在于,让佩戴崭新党员徽章的年轻党员来到这里接受教育,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斗志,就仿佛江汉油田这座老城‘戴’上了一枚枚新党员徽章,焕发出无穷的青春光芒。”

猜你喜欢

江汉会战指挥部
江汉英美术作品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江汉英美术作品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望江汉
库尔斯克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