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寻

2022-05-19雷本科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法治

雷本科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非常适合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实践为例子,从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其他课程渗透中和课外主题活动体验中有机结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校本化、实践化,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在少年儿童中形成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课程资源整合拓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教学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要注意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浙江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也明确,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利用学校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有机结合,以实现综合教育效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其他课程渗透中和课外主题活动体验中有机结合,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实践为例予以阐述。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认知中捕捉“课眼”,于交流体验中内化于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认知之外,还要捕捉“课眼”: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从而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加强了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一)搜集资料中感知,经验交流中感悟。

第一、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有关中华民族的构成、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和特色文化等资料,特别是从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入手,加深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知。笔者学校有一部分各民族的学生,唤起了他们是自己民族主人翁的自豪感,也增进了占大多数的汉族学生的相互了解。

第二、开展经验交流分享,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家庭生活、农民工子女的老家生活经历、活动印象等的交流分享,笔者任教的班级有一名学生一家四口人,父亲是白族,母亲是仡佬族,她分享了《我的家庭有点特别》,学校午餐享受免费营养餐的同学,交流了向父母了解到的“精准扶贫”“低保”等的待遇故事等,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加深了学生对“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理解。

这种“唤起经验”,就如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的“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走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在经验交流中感悟。

(二)身临其境中体验,潜移默化中认同。

第一、通过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小组合作查看中国地图找家乡、学唱《爱我中华》、学画各民族服饰人物像、小品相声演出、大课间的跳竹竿舞、摆手舞等活动,加深对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第二、策划《中华民族一家亲》展览活动,把搜集、整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体验活动中记录下来的照片、作品和感受文字等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以请各民族家长代表参加。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了共情的概念,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

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种身临其境中相互交往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从而对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认同,并且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

二、其他课程渗透教学:挖掘不同课程资源,经历各种认同途径。

其他课程滲透教学,可以采用前文阐述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以下结合笔者学校开展课程渗透教学作为说明。

(一)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教学活动渗透为主

第一、学校通过国家选修课程《民族常识》《民族大家庭》等学科的选学,让学生了解民族知识。

第二、通过学校拓展课程体系,把民族文化艺术广泛传播。笔者学校在落实好基础性课程之时,精心设计了系列拓展课程10多门,其中,“舞动奇迹”、“笛声悠扬”、“武运武味”等10多门课程都融入了民族元素。这些课程供近300多位学生在年段间走班选学,让学生烙上民族的基因与符号。

(二)实践课、语文阅读课、班队活动课以及音体美等课程为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各学科中予以渗透,进行整合与拓展。通过实践课、语文阅读课、班队活动课以及音体美等课程的渗透来实施。

三、课外主题活动体验:整合学校家长资源,推进“知行合一”模式。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也努力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教育情境,让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态触碰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认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需要持续性的活动,需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巩固。

(一)文化体验

积极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开辟宣传阵地的直观性教育,建设校园橱窗、电子屏幕、楼道走廊、黑板报、晨会、移动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展出民族知识图文资料和及时展示民族团结教育的各种活动过程及成果。

(二)活动体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丰富,在拓展路上要讲究多渠道、多形式,其中与德育活动、学校传统活动要有机结合。学校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比如:

学生晨会:民族小故事宣讲活动;民族知识竞赛:每日一问现场有奖竞答;节庆比赛活动:摆手舞比赛、竹竿舞比赛、民族歌曲大合唱比赛、民族文艺汇演等。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其他课程渗透中和课外主题活动体验中有机结合,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在少年儿童中形成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鲁洁,金利.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3-143

[2]邢小瑞.基于“知行合一”的儿童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探索——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为例【J】.教育界,2020,374(2):67-68

[3]陈立鹏.要全面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2,1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法治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