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普职融通”育人模式的路径探析

2022-05-18刘英马文杰杨怀义

甘肃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课程体系

刘英 马文杰 杨怀义

【摘要】2020年7月,国家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整省推进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提出“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和资源互通”的意见。文章就普职融通的内涵、必要性和甘肃省实施普职融通的路径进行了阐述,为增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合作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普职融通;多元育人;评价体系;学分机制;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8—0043—04

2020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整省推进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制定了《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提出“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和资源互通”的意见。

《意见》指出,按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类型但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通过部省共建和综合改革,构建纵向贯通且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学历和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灵活且开放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激发活力、补齐短板,增值赋能、提质培优,为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打造“五个制高点”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1]。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提出,为我省教育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

2010年《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普职融合:农村教育其实可以这样办》一文,第一次提出“普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思想。所谓普职融通的育人模式,是指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融通的教育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育人、协同发展的目的[1]。普职融通的内涵应该体现在三个维度:横向要求平行分离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携手合作,达到横向衔接融通;纵向要求各级各层次的教育之间有机联系,达到纵向链接融通;深度上要求培养过程中的育人目标、制度体系、课程体系都能达到相互衔接、融会贯通[2]。

1.普职融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质量高技能的劳动者需求更大。传统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二元化的平行教育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产业变化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迫切需求。传统的普通教育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则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致使学生在技能活动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但在学术基础上相对比较薄弱,人才培养出现片面化的现象。新形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我们应该创造多元化培养路径,探索普职融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2.普职融通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改革与实验在我国各地已早有尝试。南京市在2010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曾承担了“利用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任务,并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方面取得初步成效[3]。2013年山东省在青岛、潍坊、德州三市选择部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对口开展高中与中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2014年石家庄市出台了《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贯通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全市的首批15所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深入开展普职融通试点的工作[4]。2018年广东省曾制定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来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之间实行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不同地区普职融通育人模式的改革与试点工作都是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实施与拓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服务学生终身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改革设想,提出了围绕新时期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目标,建设多元化办学格局的思想。同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互相衔接配套,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本质还是顺应我国产业发展出发,普职融通联合育人都必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1.细而广的政策保障。“教育改革是教育政策的逻辑展开。”[5]所以教育改革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政策。首先,普职融通的理念早有体现,但甘肃省普职融通的政策还停留于提倡阶段,实施动力不足;其次,普职融通的双方应该是各级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6]。而我国好多地区包括甘肃省普职融通的聚焦点还处于中等职校与普通高中的狭窄范围,所以要推動且深化我省普职融通改革的有效性,一方面要从政策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方面做细化设计,另一方面需在纵向视角下审视问题,制定广度与深度兼备的教育政策。

2.多元化的育人目标。学生本身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学生有多元化的基础、技能和兴趣,同时会产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7]。学校应尊重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确立多元化育人目标,创造有利条件,激发人才活力,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职融通育人模式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学习主体对教育的不同需求,遵循个体差异,开发学生潜能,在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多维度的育人目标。

3.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日常表现、成绩测试和学习效果,是用于教学诊断和教学激励的一种手段。而普职融通育人模式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量化评价、性质评价和过程评价,规划好评价路径,塑造一个评价指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的交互式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的质量和效果评价[8]。

4.統一的学分管理制度。原有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会有强大的惯性和惰性,而新的模式需要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小学、初中阶段的普职融通可以通过职业启蒙教育来实现,而普通高中、中职和高等学校之间的融通教育的前提是有统一的学分管理制度,也是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的基础[9](如图所示)。

学分管理制度大多数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生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和中职类学校有尝试引进,但大多形同虚设,学校间等价的学分体系更没有出现过。而且,就高校来说,一方面,大部分学校的学分管理制度还不够系统,系统的前期调研和思考不充分,制度的单一且碎片化致使学分在互认互通过程中流程不够明确,标准也不够统一[10];另一方面,多数学校的学分认定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本校校内的课程学分认定上,类型单一,缺乏指引,限制了学生获取学分的渠道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1]。

普职融通的育人模式,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学分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包括普通高中、中职和各高校内构建自成体系的校内学分互认互通机制,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模块化课程构建,支持学生校内课程互选,实现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构建普通高中、中职之间和普通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之间的校外学分互认互通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之间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允许各高校跨学校、跨专业课程互选,实现学生学习成果和学分的自动转换。谭正桥认为,统一的学分管理机制应用于不同类型与不同层级的教育,有助于量化和直观化学生的学习情况[12]。

5.构建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1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自发展、相互平行的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课程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发展的制约。所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普职融通能够实施和确保成效的关键,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向联通的“桥梁”,也是普职融通育人模式实施的保障。在课程资源利用与实施的过程中,运用“整合”和“渗透”的思想整合各方课程资源,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互通统整、共建共享,充分挖掘教育潜能[14]。目前,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大多的课程资源还处于简单的“嫁接”或者“移植”的状况,没能达到合理利用。基于这一局面,一方面,要以普通教育技术课程资源不足为切入点,整合普高职教的课程资源,达到课程资源集约化和最优化利用的目的,实现普职教育的资源共享、相互联系、共同发展[15],促进学校的良性互动,实现彼此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鼓励学校之间联合研发体系化、本土化的“理实一体”新课程,探索普职融通的特色课程,注重课程资源的内在融合。肖加平认为,建设一个能够融通普职、承上启下、重视导向、突出定向、坚持科学、注重体验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真正实现普职融通,更有助于转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16]。

6.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教师是提高教育的核心力量。”[17]普职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还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核心的操作技能[18]。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便于教师交流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分享教学心得、教学经验,传授职业技能,吸收彼此的先进理念,进而实现学校之间对彼此师资进行联合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各项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拓展职业教育的理念,打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实现教育资源的协同共享,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选择。普职融通模式的实施,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传统的界限,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孩子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够自主规划和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刷新了学生的存在感和自我发展的自信。家长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升学希望和就业技能,教师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期许,学校有了强劲的活力和更多发展愿景。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了“基础扎实、技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多元”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普职融通育人模式的正向反馈,进一步强化了甘肃省省普职融通育人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荆瑞红,崔玲玲,徐弈辰,等.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发展及实施路径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04):7-11.

[2]许译心,沈亚强.现代职业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5(10):9-13.

[3]南京市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和“小班化”教育方面取得初步成效[J].江西教育,2013(11):23.

[4]周洪松,陆红纲.石家庄试点普职融通普高和中职学籍互转学分互认[J].基础教育论坛,2015(02):62.

[5]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1):145-157.

[6]陈鹏,肖龙.我国普职融通改革的理性审思——基于政策、制度、与路径的三维视角[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7(01): 17-19.

[7]杨立新,朱忠琴.普通高中“三维一体”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8(03):88-96.

[8]鲁燕飞.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J].中国高校科技,2021(08):2.

[9]臧志军.普职融合是否可能[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3(01):18.

[10]蓝蝉婷.高校学分互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长江丛刊,2019(04):165.

[11]李广杰.高职院校学分互认互通体系设计与实践[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39-43.

[12]谭正桥.普职融通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2):3-5.

[1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3.

[14]陈路萍,樊继宽.“普职融通”的动因、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连云港市“普职融通”试点项目改革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08):13-17.

[15]魏庆凤.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课程资源共享实践研究——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16]肖加平.科学导向与定向培养:论普职融通课程体系的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16-19.

[17]赵思林,彭家寅,潘超.“导——研——行”教师培训模式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8):80-83.

[18]敖文娟.中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路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03-106.

编辑:魏麟懿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