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研究

2022-05-18蔡嘉鑫

公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蔡嘉鑫

摘要: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虽已结束,但奥运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展现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依旧闪耀着光芒。将这些志愿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可以弘扬和延续志愿精神,更是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一次精神引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 志愿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志愿精神代表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种精神的魅力展现于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传承至今。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广大的志愿者,志愿者的身影成为一道美丽色彩,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展示了中国的团结进步。广大的志愿者通过自身的言行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种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这种精神背后彰显出中国人民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的大学生身处充满机遇和变革的时代,通过志愿服务不仅是对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自我思想的教育,通过志愿活动能够更加真切的体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的内涵

志愿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价值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志愿精神与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志愿是一种奉献,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在中华文化中舍己为人一种是传统美德。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彰显出志愿精神的价值,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着作为个体的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强调奉献、有爱,这种价值通过奥运会的开展得以体现。同时,奥运志愿精神强调互助、协作、共同进步,这一精神内涵与当代中国精神相得益彰。后奥运时代的志愿精神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样在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其精神的传承具有内在的中华文化基础。[ 1 ]

二、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志愿精神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内在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能够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崇尚友善、奉献、和谐、团结等价值取向,德性修养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我道德要求,这些良好品德构成中华民族的价值基础。“志愿者”这一名词虽未出现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但是从“乐善好施”“舍己为人”中能够发现中华民族对于善的追求。志愿精神,在以志愿服务的载体形式下,能够获得大学生的认同,而且通过具体的志愿服务,能够使大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通过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对于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远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具价值,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

2.是新时期团学组织工作新的生长点。高校团学组织工作主要包括共青團工作和学生会工作,这两个组织是学生工作开展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学生组织基础。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团学组织通过不断丰富教育活动,扩展教育方式,完善教育机制等等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效显著。那么,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团学组织工作一定要抓住志愿服务活动这个着力点,其远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具教育效果。通过团学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大学生感悟自身力量对于社会的价值,激发起自身的使命感。[ 2 ]

3.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社会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思想,需要学生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成了知识讲授,教育效果较低。新时代背景下,学情发生了变化,学生自身有着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和关注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增强课程内容的教育感染力,真正成为学生认同的课程。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感染力,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学到的不是知识,不是“大道理”,体会到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于社会的贡献,这种实践育人教育效果更直接,更强。志愿活动有着自身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染力,通过奉献所获得的认可是具有感染力的,这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社会效应,促进社会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

三、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究

1.打造坚实微平台,传承志愿精神。首先,抓住主流网站平台,突出大学特色。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基本上实现了无线网络的覆盖,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构成,其承载的内容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因此,网站平台建设不可忽视,要积极打造坚实微平台,传承志愿精神。[ 4 ]

第一,打造高质量的微平台。微平台建设不可忽视,当代大学生对于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率较高,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这些微平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可回避和忽视微平台的力量,而应该加大对于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开发,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营造积极健康的平台氛围。如开设主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积极传播志愿精神。

第二,建立全新的思政教育微课堂。网络极大的丰富了思政教育途径,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思政教育微课堂的建设,可以有效推进思政教育的线下学习。思政微课堂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时间选择的自主,思政教育者通过录制讲座视频和授课视频,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开展线上教学,与大学生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微课堂的内容更加灵活,选取更加鲜活的教育案例,而不受传统课堂的时间限制。也可以开展线下的交流互动,更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便于思政教育的开展。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志愿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掘志愿实践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参考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活动模式,紧抓社会活动契机,落实志愿服务。比如,在全国助残日,教师可带领学生志愿者参加关爱联谊活动,深入社区,让残障人士感受社会的关爱,从而更积极乐观的生活。而大学生志愿者也能够借助此次实践活动,看到残疾人真实的生活,学习他们不放弃、坚强拼搏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对今后生活的美好期盼,启示学生好好学习,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

3.培育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一定要建设或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专业、高水平的思政教师团队。高校思政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技术和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深度融合。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互联网文化成果,不断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与价值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

4.开展讲座交流活动,邀请奥运工作者讲述奥运实践。作为现代青年大学生,其关于奥运的知识来源比较单一,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奥运精神、志愿精神的领会和理解,同时也为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基于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奥运交流活动,比如成立奥运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并定期举办奥运知识讲座,邀请奥运工作者来校讲学、表演或者开展讲座交流活动,借此加强大学生对奥运精神、志愿精神的认同感与参与意识,形成志愿精神培育的良好局面。讲座交流活动的开展应当以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为核心,通过奥运不同运动项目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大学生明确学习与前进的方向,在进取与奉献中更好的成长。

5.开展奥运精神征文活动,营造奥运志愿服务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志愿精神宣传力度不足,校园奥运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部分学生对奥运志愿服务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针对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提高对大学生奥运志愿服务精神内核、理念的重视,大力弘扬奥运志愿服务精神,将其与高校思政课程充分融合,培养大学生奥运志愿服务精神。比如举办关于奥运精神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以及征文等文娱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奥运志愿服务氛围。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動,引发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思考,从而对志愿精神有更深刻的认知。在奥运志愿服务氛围中学习生活,可以让大学生收获愉悦的身心体验,还会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让奥运志愿精神在高校立下根基。

6.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志愿服务正能量。促进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品牌化”发展是其必然趋势,比如“关爱农民工子女教育志愿活动”、“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等,都已经形成志愿服务“品牌化”。高校和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具有符合自己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比如,政法类高校可要求学生为社会民众提供专业法律援助;师范类院校可组织学生前往偏远地区进行支教;医学类院校可创建志愿者医疗援助品牌等。此外,良好品牌的树立还需要进行有效宣传,针对此,高校志愿者相关部门应对新媒体进行有效运用,比如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对品牌进行宣传,从而促进志愿者服务品牌更好的发展。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北方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S202222。)

【参?考?文?献】????

[1]李子昂,李佳男.海南省高校青年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研究[J].现代交际,2021(15):236-238.

[2]崔俊,陈哲.大学生抗疫志愿精神在高校的延续[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6):104-106.

[3]阎骅,黄晓春.党建引领与高校青年志愿精神培育[J].青年学报,2021(02):13-18.

[4]万巧.地方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构建与思政元素融合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4):13-15.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