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操作有利于思维发展的课堂展示

2022-05-17许钦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学具动手环节

?许钦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研究”,我们课题小组将此课题的初步研究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以下是我们课题小组有效地将“动手操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实用性——学具适当,为教学服务

(一)突出学具重要因素,降低次要因素的干扰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在学习中思维活跃程度,很大部分源于自己动手操作的程度。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表象认识,而在一些课堂中,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和教学的目的有所冲突,学生的观察重心被次要的因素干扰,导致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了避免学具沦为学生的玩具,教师对课堂的学具进行了精选、将其次要因素弱化。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对物体进行分类的环节,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比较大的学具、特征较为明显。同时在学生动手前,教师进行明确的指令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图形的样子也就是特征进行分类”,很快学生按照图形的特征,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的分了一类,有长有短的分了一类,又圆又平的分了一类,整个圆滚滚的分了一类。孩子们在分组过程中的童趣也给本节课增加了不少活力。

本次环节学生不再将注意力分散于图形的颜色及用图形搭积木等不利的行为,能够迅速按照教师的指令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从而达到了教师对本环节的预测及教学目的。

(二)考虑学具的可操性,间接提高效率

动手操作要求学具要容易操作。因为没有太强动手能力、控制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共有的特点。为了避免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过程会因此被淡化,从而使得操作结果受到影响。我们需要在教具的选取上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及效率。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中,在观察形体特征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具较小,从而利于学生抓在手上去观察、感知每个图形的细微特征。很快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得出观察的结论:正方体有尖尖的角、每个面都一样,能够放稳;长方体也有尖尖的角、有不同的面,能够放稳;圆柱有两个圆圆的面,没有尖尖的角、能放稳、也能够滚动;球不管怎么看都是一样的、圆圆的、不能放稳、能够滚动。

本次的动手操作可操性之强,得益于学具的适用性,恰当的大小非常有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及相对不受限的动态操作,特别是球体的滚动,在手心即可以完成。

二、制造时机——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和学习数学概念

对于感性思维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是枯燥的、抽象的、难以理解和记忆的。这些内容缺乏形象性的图示与引导,通过动手操作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和记忆。以《认识钟表》为例,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针、短针、认识整时的概念,如若只靠理论去讲解和学习,不仅枯燥乏味,还非常不利于学生去理解;所以我们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去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从而让学生在制作中去观察、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钟表的组成和区分开长针及短针。

其次,学生对于整时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为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效地引导学生操作。课堂上,教师在得出整时的结论后,先后请两位同学,在教师的指令下按照整时的概念拨出7时,并说出操作过程:先将分针拨向12,再将时针拨向7,所以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通过具体的实物示范使学生对整时的概念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再次进行强化,要求学生两人一个小组、一人说几时、一人拨钟表,不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合作意识。

又比如《用数学》中,如果仅仅只让学生去圈一圈,学生很难从抽象的图形里面直接获取知识;于是教师利用小棒的分组,让学生直观感受10个穿一串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刚刚的分小棒过程展示在纸上、去圈一圈。学生在这个逐渐抽象的过程中、慢慢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

以上两个课例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教师应当合理地推进每个动手操作的过程,时刻谨记每个环节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够使师生、生生互动有效地展开。

三、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低年级数学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实际性问题,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身处问题情境之中,进行思考,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能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5以內的加法”中,对于加法概念的渗透,教师为学生制造出一个情境:本来3人,来个2人,一共有几人?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来重现情境过程,先拿出3根,再拿出2根,合在一起是5根,得出3+2=5;教师乘胜追击,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5代表什么,加号代表什么,让学生对加法有了更深的表象认识,理解3代表3根小棒即3人,2代表2根小棒即2人,5代表5根小棒即一共的5人,加号表示的是把3人和2人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绘声绘色的回答,让教师意识到学生对于抽象的加法已经有了具体的表象认识;在此基础教师又以实际生活为例,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1铅笔1支,学生2铅笔4支,两人一共有几支?摆一摆、算一算。在这次环节的操作中、学生很显然速度快了许多;接着教师又对此环节进行深化,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算式解答:左手2颗糖,右手3颗糖,一共几颗?最后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还能很流利地用自己语言表述算式的每一个部分代表的意思,由此可见,此次动手操作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正确的、逻辑性的表象知识。

四、结束语

有效的动手操作可以将数学中原本抽象的、模糊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够为学生感性思维的发挥创造契机。同时高效的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知识储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推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教师应当将动手操作的环节有效地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以此来推进课堂的高效性开展。

(特约编辑:罗良英)

猜你喜欢

学具动手环节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