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反思才能“破茧成蝶”

2022-05-17王琼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机智记录调整

王琼

[摘要]美术教师要勤于反思,注意积累,记录下课堂教学中鲜活的案例和值得研究的教学情景、片段、教学策略。还要通过对教材素材和示例进行分析和积累,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考察诊断与评价,找出理论依据,勇于批判与反思。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成为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关键词]记录;调整;教学机智;创新

当代的美术课堂,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角度,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碰撞思维、积极实践,从而形成认知,让美术课堂成为充实、自主的课堂。然而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仍然存在旧模式,即教师在黑板上绘画并进行解说——学生记忆绘画步骤及过程——学生“复制”图画。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旧的常规和习惯仍然大量存在,成为盲目而机械的行为,继续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限制着创新能力的发挥。

我们也常会听到有的教师这样埋怨学生,“他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从未碰到过的最笨的学生”。其实,这就是在怀念过去,而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真正的求发展的教师,是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他们会寻求更多的新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学。

那么,如何在传统教学到课程改革的转变中有所突破,让自己“破茧成蝶”,从而顺利度过思想转变的瓶颈期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或者‘反思实践者”[1]。其中,反思是与“行动”和“知识”连接在一起,强调“教育即生活”,教师应该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即: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所以,我们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

一、转变态度——为“重生”

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而言,有时也会结上一种“茧”。这需要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旧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对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放弃一种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而去学习自己不太熟悉的教学方式,教师总会问一下为什么(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如此,不仅教师)。若是不能解开教师心头的这个谜团,他们总是能够让新的教学方式绕到老路上来,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新的教学方式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新的教学方式不过如此,或者不是不想改而是不能改、没必要改。

继承与创新在教育改革语境中常被视为对立,推行新的教学方式则意味着与原有教学方式的彻底分裂。于是教师被引到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向左,要么向右,要么是锐意进取,要么是抱残守缺。由此带来的困惑和迷茫,课堂之外的人很难理解。干是,另一种声音又冒了出来,言之曰“回归”和“坚守”。在这面旗帜下,汇聚了很多人,其實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并不知道要回归到哪里,坚守什么。转变教学方式,也就成了原地打转,就很难倾听别人的辨析,也不容易改进,更别说会反思。这就是“时常为自己的偏见和个人倾向所蒙蔽,不知不觉地提出自己偏爱的词汇,形成偏爱的观念并不允许别人亵渎它、触动它或怀疑它”[2]。

所以,在蜕变之前,就要求教师必须养成一种如杜威所建议的态度。它是一种对新的主题、事实、观念和问题采取包容的态度,也就是一种“兼容”的态度。“它包含一种愿望,去倾听多方面的意见,不偏听一面之词;它留意来自各渠道的事实,它充分注意到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使我们承认甚至在我们最喜爱的观念中,也存在错误的可能性”[3]。

在这里,“阅读”一定是美术教师“兼容”其他新事物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平时要注意对美术本体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梳理,反思自己不够谙熟或掌握不够全面的部分并加以学习。其中,美术教师专业部分的学习可以是美术概论、美术技法理论等。因为它们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美术的特征、本质等有关性状和规律,能有效地帮助我们重建和更新知识体系。另外,我们还要时常关注美术大家和美术作品,多品画,多参加艺术交流,捕捉创新的素材,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广,为我们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从而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积淀文化底蕴。

二、把握时机——脱“自缚”

有些教师认为反思只是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后都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只有把握住反思的最佳时机,才能挣脱困惑与束缚,为高效教学服务。

(一)备课——提前反思

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在我的美术课堂里学生的反映怎么样,他们喜欢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吗?学生向我提出过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能有效解答吗?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就提醒教师,要“以学定教”:教学前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个别差异、兴趣进行了解和掌握,为教学设计奠定基调和基本思路,并不断反思和及时调整;以教学难点与重点为关键点,让学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是最常见的课前调整以及课前教学反思。

美术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美术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学习什么、得到什么,从而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反思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反思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使“师生之间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同时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向多重性演变”[4]。

(二)上课——及时反思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即时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互促互进,动态生成。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眼、鼻、口、脑共用,及时应变,一方面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获得感,现场捕捉教学灵感,另一方面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美术课堂上运用“导学案”,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学教材。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导学案”为基础,以学定教。各个模块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将“导学案”集纳起来,装订成精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在学生展示需求上补充有关的知识和材料,以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发展爱好特长。这样就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课堂更高效。从而,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强化和优化。

教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件,出现了什么“意外”,当时情境中,我对教学事件的处置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我的应对是否合理适度?课堂上的这种事件、这种“意外”,正是最好的反思材料,为教学实践提供思考和探索。这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按教案的步骤和程序有序展开,变的是以课堂的变化、学生的反应、教学的效果不断调整教案。妥善处理教学事件,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一步步地得到发展和提升,同时为了“更好的下一次”,教师需要在课内课外,吸收“营养”,吸取先进理念,拾萃有效经验,从而不断进步。

(三)课后——积累反思

上节课所出现的教学事件体现出我教法中的什么问题?我下次又该如何避免?我们记住“成功”的地方,同时也记住“遗憾”,此时的反思不是定性评判或等级评定,重要的是针对成功的或遗憾的教学事件,提出那些隐藏在教学事件背后的具有象征性、隐喻性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这些有效教学的理念,重新设计教学,从而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高度。写课后反思依赖于及时性、坚持性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一旦你得到了什么,及时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有文字,它会很长,如果你没有文字,它会很短。记住促进思考,思考促进教学。如果你积累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就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讲究方法——促“破茧”

在之前的三种教学反思中,大家最重视教学活动后的反思,这时的反思如能把握方法,就可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们也可能由此而获得某种“教学机智”,而“机智本身可能也变成一种习惯”[5]。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讲究方法,养成习惯,从而记录这些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记录成功

要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的做法记录下来,如:怎样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學习兴趣,运用怎样的导入方法导入新授,用怎样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作业要求,怎样处理美术教学中继承传统和鼓励创新的关系,怎样把艺术美感延伸到课后等,把这些自己满意的成功之处记录下来,课后加以完善,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运用。

(二)记录缺憾

美术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和遗憾。许多教师往往在上课时才发现自己选择的教法不适合于学生或本次教学内容,设计的作业要求过高或过低,技术难点处理不当,学生常常启而不发,兴致索然。面对教学的失败之处,教师应及时记录下来,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找原因,找改进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纠正。

(三)记录灵感

学生不是千人一面的“知识容器”,而是活泼生动、各具个性的鲜明个体,其美术感受力和悟性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偶发”现象随时都会发生。教师也常常会随着师生双边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而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内现出灵感的火花,甚至有许多更好的设计想法和教法包括教学语言的最佳组合等都会在一念之间产生,所以应在教后及时记录下来,成为下一次教学的经验。

(四)记录创新

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之举颇多,尤其是在工艺制作、想象画等课上,标新立异的构思、丰富大胆的想象、灵巧精致的制作常常令施教者拍案叫绝,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佳切入点,课后应把这些充满创造火花的构思、想象记下来。此外,教学中还会反馈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教师由此会发现实际教学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我们应在课后及时把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记下来,以便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完美。

总之,如果我们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必能在反思教学中感到快乐,体验人的生命意义。最终能“破茧成蝶”,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85.

[2]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5.

[4]王来阳.从“被动”转向“主动”——论建构主义与新《美术课程标准》设制和实施[J].中国美术教育,2002(06):9-12.

[5]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0.

猜你喜欢

教学机智记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股指震荡调整 创投概念兴起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