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探究

2022-05-16马斯妮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组织管理

摘要: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关于内外向人格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当前有关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并不多见,但相关研究表明,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确实存在,且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组织管理

在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理论中,内外向人格指的是个体心理能量的指向,并无优劣之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向人格个体似乎比外向人格个体承受着更多的舆论压力。特别是在组织情境下,他人对内向人格的负面评价常涉及到对内向个体能力和职业发展的质疑。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指出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的存在问题,以期引起更多对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的重视。

一、内外向人格和刻板印象

(一)内外向人格

内外向人格首先由荣格于1913年在他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当个体和外界世界产生联系时,其心理存在两种相反方向的指向,即力比多的流向。当个体的这种心理能量指向自身内部世界时,其人格类型为内向;当个体的这种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的环境时,其人格类型为外向。之后,荣格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心理机能维度,包括思维、情感、直觉和感觉[1]。

在艾森克三因素模型中,艾森克将人格特质划分为三个维度:外倾/内倾维度、神经质/稳定性维度和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其中,外倾人格开朗、好交际、爱冒险,内倾人格安静、退缩、内省[2]。之后,艾森克据此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用于测量这三个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二)刻板印象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3]。从具体的操作上也可以定义为“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4]。当前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有三大重要流派:心理动力学流派、社会文化学派和社会冲突学派。

二、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

目前学术界还非常缺乏对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的讨论。但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确实存在且对组织管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的影响

Wilmot等人调查发现,在非结构化或低结构化面试中,面试者人格的外向性与面试成功的机率显著正相关[5]。Dunn等人也指出,在所有职业中,领导都更倾向于选择更外向的员工[6]。另外,相关调查发现,内向性更高的员工比外向性更高的员工报告了更多在職场中遭受虐待的经历(如职场骚扰、排挤等)[7-8]。McCord和Joseph针对这种现象分析指出,职场中对内向人格的消极反应可能存在两条产生路径,一条由刻板印象驱动,一条由目标驱动,前者指的是个体对内向员工的消极反应由个体对内向人格的刻板印象所致,后者指的是个体对内向员工的消极反应由内向员工自生的不良工作表现所致[9]。McCord和Joseph提出的这种刻板印象驱动路径从侧面表明,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确实存在,并且可能已经构成了职场中针对内向员工的虐待。

(二)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的产生

刻板印象的驱动过程为解释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情境因素。社会支配理论(SDT)指出,人们倾向于以群体为基础构建社会等级体系,其中主导群体(即社会多数派)享有社会地位和权力,而从属群体(即社会少数派)则容易被污名化[10]。根据SDT,在一个外向人格得到奖励和重视的环境中,那些更外向的人就属于占主导地位、权力更大的社会群体(即社会多数派),而更内向的人,因为比更外向的人从事更少的文化价值行为,就属于权力较低的社会少数群体(不一定是数量上的少数),容易遭受污名化。

第二,偏见的影响。偏见是对社会群体或对个体的负面评价,且这种评价明显基于个体的群体成员身份[11]。其产生的过程始于社会分类,即个体自发地将另一个人分到一个有意义的社会类别中(如 "外向型 "或 "内向型"),从而认为该个体具有该群体的定向特征[12-13]。鉴于外向行为的相对可见性[14],对个体内外向人格的分类和相关刻板印象的激活可以非常迅速且容易地发生。而一旦刻板印象突出,相应的关于个体的负面评价就会被调用。举例来说,假设更内向的个体被认为不友好[15],那么一旦一个安静的个体被归类为 "内向型",其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利评价。更严重的是,偏见的态度往往还会导致反映这种态度的行为,因此,内向者也就更容易因偏见遭受歧视和虐待。

三、讨论

尽管近些年来关于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的媒体讨论已经越来越多,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还非常缺乏。一些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确实存在,且对内向人格群体产生着不公平的负面影响。未来研究有必要对内外向人格刻板印象加以重视,并对这种认知开展直接研究。

参考文献

[1]M.艾森克.心理学——条整合的途径(阎巩固 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姚美雄.艾森克和人格心理学[J].大众心理学,2006,(10),45-46.

[3] Hamilton, D. L., & Trolier, T. K.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An overview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In: Dovidio, J. F., Gaertner, S. L.(Eds). Prejudice, discrimination and racism[M].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6, 127-163.

作者简介:马斯妮(1996—),女,汉族,云南省保山市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组织管理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浅谈跟踪审计协审人员的组织管理
周口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与管理机制建设现状与经验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分组合作教学在数控铣床实训中的应用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考试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