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视域下乡村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5-16门嫣然张明珠肖成蓉胡传坤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对策研究

门嫣然 张明珠 肖成蓉 胡传坤

摘要:中国如今已铿锵迈入新时代,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尤其是正对在乡村文化保护这一方面,旨在发展乡村本身的景观资源,建立乡村精神文明全新风貌。乡村文化和景观资源不仅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生活习俗文化,更是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本文以安徽省女山湖镇境内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女山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保护;对策研究

一、美丽乡村战略背景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问世。另外,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之中。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结合当地发展特色,保护乡村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二、乡村文化保护的现实意义

1.乡村文化保护支撑着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并不是单一追求农业现代化,而是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整体进步与发展。随着现代化发展,城市化浪潮袭来,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乡村人口骤减,乡村居民对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弱。因此加强乡村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2.乡村文化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包含乡风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是其中关键一环,并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是取得乡风文明的必经之路,是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题中之意。

3.乡村文化保护是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广泛。农村居民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也对经济水平有了更高的需求。乡村文化保护不但保护了乡村原汁原味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相处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

4.加强乡村文化保护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乡村文化保护除了能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也能够协调城乡持续发展。今天,随着伟大工程推进,农村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农村各方面问题和发展情况不但对当地居民影响深刻,也对城市运转是否高效健康有着重大意义。

三、乡村文化保护现状

当前,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保护乡村文化越来越重要,因此政府也日益十分重视保护农村文化。遗憾的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我国乡村文化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在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区因为城市化的浪潮,直接将城市元素照搬进乡村,使得乡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过度商业化是乡村文化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难点问题。更有甚者,部分地区一味地将有限的资源服务于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偏移了以服务村民为中心。例如为追求更好的效果,直接将村民整体迁出,这违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前提。

四、女山概况与发展现状

1.女山概况

女山古火山地质公园,又称女山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明光市东北部女山湖镇境内,距市区27公里,面积1900亩,公园以女山古火山地质地貌为主要景观,有无蚊处、仙人洞、玉环池、观湖亭等景观。2004年元月被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首批省级地质公园。

2.女山发展现状

女山地质公园作为当地的景观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五一等小长假能吸引一批游客踏青。当地景色优美,视野开旷,交通便利,但周边经济未能发展起来,旅游资源投入不足,未能形成当地独特文化景观产业链。当地政府对女山发展重视程度一般,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案发展当地文化、经济。

五、女山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少长期性系统性规划

女山位于明光市女山湖镇,当地经济落后,人才匮乏,以至于女山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未能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标准。女山前期发展缓慢,政府没能找到适合女山的发展模式,更未能将女山的旅游资源和乡村文化结合起来,导致女山发展定位不清晰。游客印象中的女山仅是具有原始风貌的火山口,没有文化特色,不能吸引旅客。

2.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女山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女生开发特色文化主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部门,因此文化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同时,女山开发还在起步阶段,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缓慢,未有其他资金来源。正因如此,女山地质公园大部分景观保留着自然风貌,并未有太多人工资金投入。

3.群众参与度不高

村民群众是乡村文化保护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参与乡村文化保护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很大程度上,当地村民群众的参与度决定了乡村文化保护实施地具体成效。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女山当地群众对乡村文化保护参与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村民的观念思想落后,文化水平不高,人为应该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先富起来再说,却忽视了乡村文化保护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未能结合文化特色和发展实际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而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特色文化的建设。现阶段的女山发展是单一模式,未能结合周边地区居民形成经济文化区域发展。女山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但这一点却没有结合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没有被挖掘,没有打造成文化产业品牌。

5.未能发挥市场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本身除了具有民生建设这一基本性质,另外还具备一定的市场效能。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运行规律,并且尊重市场规律,注重乡村建设过程中以及预期效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就女山来说,政府对女山的发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却很少的有考虑到当地市场的需求和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六、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有效宏观把控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的事情。在乡村文化保护过程中,政府应承担起应有责任,加强规划并出台政策,拉动民众参与,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提高民众归属感。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对一些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加以抑制,即保证在乡村文化原有风貌的语境下去丰富和建设,而不是无中生有或者生搬硬套,更不能抹平重来。要给予不同乡村的不同特色文化高度重视和保护,尤其是对当地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与城市文化差异性特质。

2.健全人才机制,加大培养力度

人才引进是提升乡村文化保护人才队伍最快、最有效的途径。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才引进体系,加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形成多方强有力的合力,为乡村文化保护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制定和完善人才“就地取才”规则体系,优化农村居民观念和参与意识,改善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提供高福利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进入。

3.加强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在这一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支撑政策,合理合规的突入专项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同时也健全和完善对投入资金监管机制,让资金真正的用到实处。保证专项资金都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另外,政府应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相关部门对女山建设积极规划和宣传,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与民间资本、银行或个人开展合作,确保政府在女山建设投资逐年递增的基础上,扎实推进金融创新,搭建具有吸引力的权威平台。

4.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

乡村文化保护的主体应当是农民。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环境之下,农村居民普遍乡村文化保护意识较弱。即使是生活在女山周围的居民也并没有对女山文化有过多关注,文化的存续情况尤其不理想。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仅仅只能起引领和指导作用,激发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文化保护者、传承者的积极性,才能让乡村文化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要提升农村居民的乡村文化保护意识,将保护乡村文化作为一直天然义务厚植于当地居民的脑海,进而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可以获得更加强有力的内生动力。

5.挖掘乡村区域旅游特色,以产业化带动乡村文化发展

乡村旅游已经不仅仅是吸引外地居民到乡村进行一些简单农家乐活动,而是具备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丰富的旅游体系,在发展当地特产的同时也注重宣扬当地文化从而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等协同发展。女山拥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对现有文化资源深层次挖掘和发展。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让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向更加适应当地的市场,并开拓一条借助文化建设来发展经济建设的途径出来。例如可以在女山周围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可以在当地村庄居民中开设文化艺术品商店、农产品体验馆,可以在女山中设立体验项目,让游客真正地和人文历史相融合。

6.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新型生态旅游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既可以让农村居民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又可以为绿色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女山可以利用环境优势,打造成新型的生态旅游村。当地政府可以在女山旁建立钓鱼池,采摘园,农家乐等等,让游客体验到原始生态环境的惬意,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当地居民可以发展旅游业周边产业来获得收益,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7.依托现代化信息,发展互联网特色旅游

如今我国已经铿锵迈入了新时代,信息化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因此利用互联网这一利器是发展乡村文化的必然趋势。女山可以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官方账号等营销宣传。可以通过新媒体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或者制作精美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对女山地质公园以及周边环境介绍和当地乡村文化进行宣传。新型生态旅游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旅游模式,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比如游客可以用手机app提前订票,在app 上可以实现路线规划,景点介绍,智能导航等多种功能,真正让游客切实体会到便捷。用独特的文化、环境以及经济模式吸引游客。

七、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意味着激发乡村文化内在活力,让乡村文化在时光的打磨下能够更好的被继承和发扬。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应当充分宣传发展乡村之美,通过政府或高校宣传使得年轻一代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充满热情与向往,以及激发当地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赋予乡村丰富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可加大对改善乡村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丰富各类乡村文化活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的文化生产力。

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和不断的经验总结,将理论充分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乡村建设必须充分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增强当地居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保护好女山自然人文风貌的同时,调动村民的文化保护建设意识。持续深入强化乡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新高度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凡.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旅游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J].农业经济,2021(09):52-53.

[2]傅向东.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1(16):170-171.

[3]王雨祥,张万荣.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休闲旅游景观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9):37-38.

[4]夷友勇.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9):177-179.

[5]柏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8):7-8.

[6]沈艳.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实践与探索——以富阳区洞桥镇大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09):193-194.

[7]王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美麗乡村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21(27):1-2.

[8]相升林,李志钰,陈炜,李芷晴,赵旭.广州市美丽乡村的标准化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标准化,2021(17):159-163.

[9]傅雅慧,蒋柠,吕燕卿.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探析——以奈曼旗庙屯村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为例[J].中国标准化,2021(17):164-167+180.

作者简介:门嫣然(2000.10—),女,汉族,安徽滁州人,本科学历,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对策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