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实施机制的探究

2022-05-16胡安琪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施现状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摘要:本文以“三全育人”作为理念指导,对当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提出探讨,对思政教育与具体学科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改革措施进行经验总结,并具体结合江苏大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果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当前形势下课程实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其意在与时俱进地研究课程思政在高校校园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课程思政深化责任意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形势下课程思政总体的研究及实施状况

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主流的教学理论,是我国教学改革倡导的方向。相关研究众多,有的重视课程思政手段创新,如《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与新媒体融合平台探索——以广外思政学时微信小程序应用为例》(2020);有的强调外铄形式与内生德育并行,如《内生育德: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2021);有的着重强调课程思政对于思想道德的培养作用,比如《知识即美德:课程思政的学理意蕴》;更多的是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具体学科相结合以更充分地发挥课堂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例如《品格教育:课程思政在文科课程中的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例》(2021)针对课程思政的综述逐年递增;还有不少文献将红色基因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越来越多的高校专业对于课程思政与本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已经展开了比较完善且系统的课程建设,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农业技术专业、会计学专业等。随着越来越多课程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更有利于学生立德树人、成人成才。

(二)以江苏大学当前的课程思政机制改革现状为例。

江苏大学以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为目标,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坚守教书育人主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通过3年建设,形成 “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院院有品牌”的良好局面,提炼出一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出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成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学校入选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

二、江苏大学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分析

为了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课与高校专业课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江苏大学在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相融合的路径探索中,进行了一定的经验总结。

课程思政教育采取的模式更具针对性,比如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在讲授课堂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采取翻转式课堂、小组讨论汇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直接、具体地受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熏陶。将微沙龙引进教学课堂,在教学设计的方向进行革新,让知识塑造、能力培养更为集中地为价值塑造铺路。

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无形中点明价值引领、意识形态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江苏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为例,农业机械化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能够将《天工开物》等文獻资料、中国古代农学发展史与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学科深度、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树立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历史的眼光;英语学院的外研在线U课堂重磅推出“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实践”系列教师发展数字课程,科学构建理念引领、学科探索、校本实践、学术研究、课立资源五大模块,只在提升一线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路径创新,以便于更便捷地利用课上课下结合的方式对工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课程思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例如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在阐述“经济人”假设时,论及“完美理性假设”与我国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所采取的表面上的“非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时,点明价值引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进而正面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精神;

确立高校独有的人才理念、校风校纪,例如江苏大学的“博学、求是、明德”校训;江苏大学理学院院长提出,“要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在唯物辩证法的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集体主义思想的实现、严谨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审美教育、受挫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化的实施,使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实于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团队中树立典型,强化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江苏大学教务处文件指出,要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优秀团队立项建设工作,并且要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到在岗培训及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项培训中。

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时存在的困境分析

某些工科类专业中,课程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章小峰,2021)。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研究方向和知识体系都偏向于工科类专业,比较重视自然科学而对人文科学较为忽视,遑论思政教育与本专业课程的融合,本专业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思政课堂成为“水”课或是为了任务而上课,没有达到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当前国际社会形势复杂,思想多元化,新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尚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当今的时代青年从小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文化中,社会上各类非主流观点和舆论争鸣交锋,容易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从而对其产生负面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起到良好效果,网络思政平台发布的信息缺乏“意识形态把关人”的媒介品格,部分信息内容缺乏理性、建设性,甚至缺乏公正性、真实性,忽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的价值导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政课程建设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972B2A73-4566-4DF2-8CFB-50CB447AE3B7

四、笔者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机制的建议。

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要通向通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要办好课程思政,也要提高育人成效。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讲,要对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技能培训,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评奖评优,这样有利于高校教师培养履行担当的责任感。从融媒体的角度来讲,课程思政要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创新教学形式,增加符合新时代特色的教学新理念新内容。探索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以“三全育人”为理念基础,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让学生浸润在思政教育的环境中,实现“润物细无声”。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计划,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责任意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养大国担当,以忠诚和智慧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李辉,王丹.内生育德: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8.

[2]周慧.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19(9):36-38.

[3]顾涛.品格教育:课程思政在文科课程中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1(02):33-37.

[4]梁倩蓉,叶开,谢应东.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与新媒体融合平台探索——以“广外思政学时”微信小程序应用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6):690-696.

[5]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26-30.

[6]陈国锋,段慧云,魏超,白国义.以微信为载体创新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广东化工,2021,48(06):167-168.

作者简介:胡安琪,女,生于2001年12月,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十九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C036972B2A73-4566-4DF2-8CFB-50CB447AE3B7

猜你喜欢

实施现状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