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生态文明主题习作的策略探究

2022-05-15王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语文要素习作

王琰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基于以上出发点,本文对生态文明教育与习作的结合,以及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习作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得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从唤醒学生的表达冲动、注重素材的积累、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习作;生态文明教育;语文要素

一、探究背景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城市生活的小学生难以体验和自然生态相关的活动,在面对写动物、植物、景观等自然生态题材时,因缺乏知识的积累和对自然生活的体验,习作容易变得“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从而也难以提高学生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由于无话可写,导致小学生在习作中产生畏难情绪,生搬硬凑素材,表达能力欠缺,语病较多。为此,笔者结合政治背景、中小学德育、语文新课标要求,聚焦于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挖掘与生态文明主题相关的语文要素进行研究。

(一)政治背景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放在一起,共同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21年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二)德育背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第三项德育目标的学段目标中提到“小学中高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四项德育内容中提到:生态文明教育。要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五项实施途径和要求中强调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语文教材分析

2018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审定的义务教育语文新版教材面世了。温儒敏主编说:“统编教材的来由、背景是实实在在的,它是为贯彻落实中央的相关指示而形成的。”可见,教育部以中央相关文件为准绳编写教材,力求在语文学科中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途径。统编教材含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教育资源,如,三年级的教材中,就有《燕子》《蜜蜂》《昆虫备忘录》等课文,课后的习题要求中高频出现“小练笔”这种微写作形式,而在单元习作内容又有了“我的植物朋友”。习作单元用《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分别是观察动物和植物来指导学生写作。在这样的教材中,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语文学科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以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

(四)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第三學段关于写作的要求中提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写作符合让学生丰富见闻感受,积累素材的要求。

二、促进生态文明习作的有效策略

经过前期的调研,笔者调查到,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害怕习作的篇幅,觉得无话可说;二是素材的积累不够,每到要写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特别是临时拿到作文的写作要求,看到是没写过的主题很容易懵;三是习作技巧把握不到位,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绪写下来,缺乏谋篇布局。基于以上几点,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有效策略:

(一)营造自然轻松的氛围,唤醒表达冲动

1.选择合适的素材及教学工具

由于学生能直接接触自然的机会较少,外出时也来不及观察。在教学中,教师最好采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动植物或者是山川河流等进行导入,并配以图片或者视频来唤醒学生的回忆。学生一旦在自己较为熟悉的事物上找到亮点,便能迅速产生表达的欲望,破除畏难情绪。如果是针对宏观的自然事物,如,太阳、月亮、银河系等,则需要选择合适的科普视频或者科普读物来激发学生兴趣。

2.把握小练笔,训练学生进行微习作。每次提到要写作文,学生满怀期待,可是畏难情绪也随之而来。而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练笔这种微习作的方式经常出现在各个单元中,并且为单元作文目标所服务。小练笔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内容指向具体,简短明快,字数不多,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利于学生提高习作素养。在平常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概括、理解、体悟阅读教学内容,提炼出关键的训练点。然后,学生就此提炼出来的“点”,在语文课堂上限时十分钟左右,进行写作,字数大概200字。这样,学生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小练笔的过程中精益求精,而写作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可以尝到创作的滋味。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课后就有一道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第五单元《松鼠》的课后也提出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段写一段话。小练笔就是一篇浓缩的习作,同样可以训练学生去观察动物、植物、了解他们的品性,围绕着某个中心进行构思写一段完整的话,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压力大,也就更愿意去参与这样的学习活动。

(二)重视自然素材的积累01F5EDE7-6698-4D7D-85A9-6052A777BB6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如果要做到有话可写,必须先有输入的积累性知识,才能输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在积累素材方面几乎是没有得到什么指导的。每节作文课,教师都是唤醒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回忆。然而,回忆久远,很多细节都已经丢失,导致动笔难,如果在平时就注重将素材进行记录,形成自己独特的“回忆录”,自然也就不愁无话可说。那么,教师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素材的积累呢,有以下方式可以借鉴:

1.拓宽了解途径,注重与日常德育活动相结合

一般来说,学生收集资料无非是通过书籍、上网搜寻、亲身观察等几种常见方式。但是,有一些方式其实是不需要额外再去花精力搜寻的,注意挖掘日常德育资源即可。比如,在班级任务分工的时候,可以分配学生轮流观察班级种植的几种植物,把握植物的种植条件。除此之外,“双减”政策之下劳动教育的发展,同样可以让学生在家留意这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此外,还可以与综合实践、科学学科相融合,运用其它学科学过的知识为自己积累素材。

2.用有趣的方式积累素材

如果素材仅仅是零零散散的几本书或者是打印几张纸,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命名为“物种日历”。每天,笔者都花十分钟的时间为学生介绍一个新的物种,他们就将这些物种的特性登记在本子上。有些学生还会配上图画,对物种进行具体的说明。若介绍的事物是学生熟悉的,在笔者介绍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原来熟悉的事物也有自己不了解的一面,于是将不熟悉的方面进行记录;有些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事物,或者是隐约知道但从未了解过的,比如,制作巧克力的可可豆,当笔者介绍它的外形、生长环境、制作过程时,学生表现出很有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记录下来。当然,记录的过程中,笔者也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逻辑来记录。这样,在后续写作中,材料其实已经梳理得较好了,只需思考如何选取应用,使用怎样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在周末把“日历”续上,选取一个物种进行相关的记录。完成得较好的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带回来面对全班进行分享,既减轻教师负担,也给了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学生兴致勃勃。此举的目的,也是希望打开学生狭隘的眼界,理解物种的多样性,尊重每一个物种,敬畏自然,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紧扣课文语文要素,落实训练点

生态文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很容易将教学重点放置在人文性中。但是,部编版教材在教学目标方面相较以前将语文的工具性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的写作目标中提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所以,我们应当紧扣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训练,将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不必脱离教材来另开写作主题进行专门性训练。只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材相结合,進一步探索有效方法,就能结合得很好。

1.与说明文相结合

说明文是一种工具性很强的文章,而且非常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适合在期间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该单元的写作语文要素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那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为“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单元要求下,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之前搜集到的素材,落实语文要素,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统一。同时使学生明确该类型习作的写法技巧,突破难点。

2.与应用文相结合

应用文的实用性很强,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到第三学段要学写常见应用文的目标。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个单元教学生关注大地、关注自然,整个单元具有高度的人文性。同时,要求学生学写倡议书,又将工具性相结合。其中,倡议书写作中就建议学生围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不用一次性用品等方面来进行倡议。在写倡议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收集写作素材时不应局限于某种生物的探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山川、大地、自然界的现象,带领学生走向更大的视野,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指导学生在倡议书的最后要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帮助学生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从各类写作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除了以上两种文体,还可以从写景、写事的主题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比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要求围绕一个字进行主题的描写。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虽然本单元的训练点落在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可依然可以激发写作的人文性视角,比如,语文写作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暖”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自然中的“暖”来展开习作,比如,春天的暖,体现在哪些方面,指导学生观察春天、感受春天,展现习作中的人文意识;再如,全球变暖,又给生态带来了什么影响,从动物、水资源、气候等方面进行联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文主题为“心愿”,其中又提到了关于社会方面“不希望水和空气被污染”的心愿等。这些都在强调学生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来进行习作。

借助生态文明教育,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进行素材的积累,进而对习作进行指导,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同时又习得如何应用语文,发展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李  源01F5EDE7-6698-4D7D-85A9-6052A777BB68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语文要素习作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