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视野下先秦城市史编纂的理论与方法

2022-05-15陈亚军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期

摘要:先秦城市是古代城市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先秦城市历史的编纂应以考古资料为基础,考察城市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展现社会文明演进的轨迹。

关键词:先秦城市;考古发现;城市变迁;社会文明

先秦城市上承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下接秦汉时代,时间上延续了7000年之久,历经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末期,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跨越史前、原史时代、历史时代初期。先秦城市是古代城市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重要阶段,旨在考察先秦城市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展现社会文明演进的轨迹,深化城市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州通史》作为以省会城市发展、变迁为中心的地方史研究专著,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地方史研究不足,也弥补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又一空白。如何科学、全面、系统地认识这一历史过程,本文拟以编纂《兰州通史·先秦卷》的撰写方法和经验为例,重点就先秦时期城市史研究的主题、理论、方法、路径等进行简要概述。

一、先秦城市史研究的主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由低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渡时期,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聚落-城堡-城市的漫长历史过程。因此,先秦时期城市较之历史时期城市而言,应该有着独特的研究主题和方法。

(一)城市起源是先秦城市史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开始过定居农业生活之后的又一重大社会变革,柴尔德称之为“城市革命”。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明确指出:想要深刻了解城市的现状,我们必须掠过历史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去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这应是城市研究的首要任务。因此,城市史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文明发展为线索,勾勒出城市是怎样萌芽、发展、逐渐成熟的进程,并揭示出这一进程中人类社会整体运动与变迁的规律。

中国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史前时期为孕育期、夏商为初步形成期、西周时期为形成期。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研究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研究中一项重要课题。城市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聚落的起源同等问题重要,在具体研究中,聚落形态上的变化、社会组织形态上的变化则是城市起源研究的主线。

(二)城市文化是先秦城市史研究的课题

“都邑,政治与文化之表征也”。城市既是文明的标志,也是文明的载体。先秦城市史的研究课题可以细分为先秦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城市的选址、城市人口、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生活等;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如地理环境、国家政权、人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先秦城市的研究多集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而忽略了西藏、新疆、甘青等地区。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今后研究中应当给与这些地区特别的关注。

二、先秦城市史研究的路径

先秦城市史研究是中国城市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推进城市史学研究,增生新的学术生长点,完善城市史学体系,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一)史料的选择与充分发掘

目前有关先秦城市的著述研究大致可分为历史文献研究、实地考古调查发掘记录两种。《兰州通史·先秦卷》在撰写中史料的选择成为本卷的关键,以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为基础,结合传说、方志、游记等,科学、客观地对兰州先秦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全面描绘。尽管重构兰州地区先秦时期历史和社会主要依靠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但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也成为研究兰州先秦历史的线索,如神话传说、地方志、游记、民族志等成为更好阐释历史的重要史料。

(二)聚落考古是先秦城市研究的基础

聚落考古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城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历史发展,以及城市设施、居民生活、礼仪习俗及其变迁等,城市史学异于地方志学,它不仅研究城市志和城市活动,而且把重点放在城市化过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一课题需要考古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相关科技手段才能更好地完成。

聚落实际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表现,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聚落变化也不尽相同,不仅在聚落之间距离,还在其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聚落从来都是与自然地理单元密切相关,不同大小的地理单位也会承载不同的聚落群落。

(三)先秦城市的研究的方法:“三通”视角

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关于城市史的研究,提出“三通”视角,即纵通、横通、会通。所谓“纵通”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城市的演进和变迁的过程,“横通”是在城市发展的分期、城市的类型等研究基础上,将个案城市放置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考察,关注城市发展与人物思想、活动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中国古代城市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要研究城市历史,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城市的发展脉络,在历史长河中进行长时段的考察,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从大出着眼,小处着手,凸显城市发展的特色,充分展现不同时期城市的的特征,勾勒城市的历史进程。

《兰州通史·先秦卷》在利用考古资料重构兰州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序列,复原先秦时期兰州先民对兰州地区的早期开发过程,以全景式方式从生业、聚落、丧葬、服饰、饮食、精神等多维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研究与认识,同时我们将其放置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起源的视角下,充分审视了其历史地位,准确揭示其在华夏文明起源,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防止静止地、孤立地看这座城市的发展。

(四)城市发展模式与研究理论的认识

在编纂《兰州通史·先秦卷》之初,我们认真参考了《中国城市通史》(八卷本)、《成都通史》、《逝去的繁荣:一个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等城市史研究的论著,希望在全面地展现兰州先秦时期城市风貌、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能在城市发展模式和研究理论方面有所突破。

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也决定了人口的分布。这也就提醒我们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产生是多元的,也反映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为自古以来多元一体奠定了基础。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概念。早期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奠定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基调。

附记: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田野考古学》实践教材的探索与建设”(2020YBJG-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一民:《中国城市通史·绪论先秦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年。

[2](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3]许宏:《先秦城邑考古》,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7年。

[4]段小强、陈亚军主编:《兰州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