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探究

2022-05-15崔鑫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崔鑫(1999-),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摘 要:消费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为思想基础,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深刻剖析消费异化得出的系统理论,以消费异化理论剖析当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消费异化问题,着眼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为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提供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消费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46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社会进入了恢复经济的新階段,全民掀起了一股狂热消费的浪潮。在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消费异象值得引起重视,深受其影响的部分大学生也出现了消费行为的异化,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对此,我们应结合消费异化理论,剖析异化现象,探求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的策略和方法。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简述

消费异化是一种消费异象,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消费异化为机械地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观念的异化带来了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消费行为的异化。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力进步让资本主义社会掀起了狂热消费的热潮,随之带来的消费异化问题也引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注意。他们从哲学角度入手,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象,形成了消费异化的系统理论。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工人与其生产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其自身劳动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系统解释劳动异化理论,深刻揭示了劳动异化是造成阶级斗争的罪魁祸首。马克思十分重视作为生产过程最终环节的“消费”,认为人们可以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如果说劳动异化是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劳动,那么消费异化就是人们甘愿沉沦于消费,并深陷其中不可自拔。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系统阐述了物化理论,在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的过程中,人们会被自己创造的商品所束缚,甚至崇拜商品。人本应该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但生产商品的手段的革新和种类的丰富逐渐扭曲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己创造的商品相异化,从而颠倒了人与物之间应该存在的关系。卢卡奇认为,人们的消费应该是出于真实的内在需要的理性消费,而有些消费是由资本家引导或一些因素造成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人们很少关心一种商品能否真正实现其使用价值。尽管,卢卡奇并没有清晰的指明“异化”,也没有系统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但他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中发展出来的物化理论仍具有深远意义,后世西马学者在他的影响下对资本主义异化展开了丰富的论述。

1.2.2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借鉴马克思主义及其他西马理论成果,结合消费异化渗透到现实生活的社会实际,形成了自己的消费异化观点。马尔库塞生活的年代处于20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是一个比马克思所处时代物质更为丰富的社会,但他没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迷失自己,他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工业已经出现了“虚假的需求”,而这种“虚假的需求”是消费异化的根源。如果说马克思所处时代异化现象只存在于生产环节,那么到了马尔库塞所处年代异化已经渗透到了消费环节,这带来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更为严重的压迫。资本家通过诱导消费者产生“虚假的需求”,让他们盲目的追逐消费和疯狂消费后带来的短暂快感,把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的人变成了只受欲望支配的单向度的人。

1.2.3 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

弗洛姆将精神分析学融入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行为应是一种包括人的感觉、需要、美感的具体的人的行为。在消费环节,人本应该是具有独立意识、充满感性的人,人进行消费应该是基于这种消费对人本身是否有意义来进行消费行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变成了人为了消费而消费,人所创造的东西成为人的主宰,人甘愿成为物的奴隶,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相脱离。“当人只知道尽力去适应外界的需要时,就失去了尊严和自我意识,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从而沦为物品”。

2 中国大学生的消费异象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向世界打开国门,逐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国门带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西方消费主义就在这时传入并盛行,尤其是在对新鲜事物有更高接受度的大学生群体中。

2.1 炫耀式符号消费

符号消费,即消费的是一种符号。最早提出“符号消费”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鲍德里亚,他将符号学的观点与消费异化研究相结合,揭示了消费的符号化现象。他指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消费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购买符号,同时消费者也在消费过程中重新定义自己。也就是说,消费异化使消费者进行消费时更加注重消费品背后代表的地位、品位、个性等属性,而不是看重消费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因此,炫耀式符号消费的本质就是消费者通过消费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个性和所处的社会阶层,使自己的消费心理得到满足。这种消费已成为一种虽未明确规定但所有社会成员都默契知晓的“新规矩”,商品生产者会利用这个“新规矩”,将生产出来的商品贴上靓丽的“标签”,例如现在的“盲盒热”就是生产者抓住了这一心理,引导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成员去追逐和购买,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的重新定义。香奈儿、路易威登等品牌就是牢牢抓住了人们想要通过高消费得到社会地位的认可的消费心理,成为所谓的奢侈品,它们的生产者“不断地诱使着人们通过消费虚拟的符号以证实自身的价值、品位,妄图通过这种虚拟的符号性消费实现真正的自我。”

符号消费在无形中把人分为了不同等级,对于还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炫耀式的消费会让他们过早的迷失自己,从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深陷在虚荣攀比的消费旋涡之中。

2.2 跟风式盲目消费

跟风式盲目消费就是指消费者不考虑自身实际需要以及商品的有用性,一味从众、模仿跟风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与符号消费注重人的个性化消费相反,盲目消费抹杀人的个性,追求跟风从众。一些商家和大众传媒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制作各种与实际相悖的虚假广告、制造所谓的“潮流”,让大众逐渐丧失对真实需要的甄别能力,跟风式的盲目冲动消费。在消费中缺少计划性是大学生群体的共性,有许多大学生仅凭自己的喜好冲动消费、“喜新厌旧”,抑或是“周围同学都有,所以我也要有”、盲目消费。大学生群体具有容易受新鲜事物影响、资金相对自由的特点,这为跟风式盲目消费提供了可能。近几年,“双十一”“双十二”成为全民购物节,由于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让人们丧失对自身实际支付能力的真实认知,导致许多人迷失在打折满减的消费浪潮中,沉溺在“报复式购物”所带来的快感中。然而等人们从快感中清醒时会发现,盲目追逐消费热潮,不过是生产方为了赚取更高利润的噱头。

2.3 奢侈式攀比浪费消费

奢侈式攀比浪费消费就是指超出必要开支并已经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的消费异象。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奢侈浪费的现象也在中国社会蔓延,有许多外媒甚至将中国人称作是“行走的钱包”。奢侈浪费之风在社会蔓延也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造成影响,一些注重面子的大学生会因为“自己不想比别人差”的想法不顾自身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去消费。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和数量,不顾自己的实际需要,有一种“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错误思想。同学之间请客吃饭也注重“面子工程”,越贵的餐厅越受欢迎,越多的菜越能显示自己的“排面”,造成了自身财力的亏损和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了追求奢侈式攀比浪费消费,有的大学生会不顾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借钱消费,导致因为各种校园贷和高利贷的大学生自杀、违法事件层出不穷。浪费消费异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自然资源无限索取,造成生态不断恶化,人们不断挑衅大自然最后终将反噬自己。过度消费会给大学生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痛苦,影响他们的人生定位,甚至会成为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源。

3 助推中国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几点思考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消费异化理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之后都包含一些关于克服消费异化的思考。例如卢卡奇认为只有无产阶级在意识上觉醒才能克服消费异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只有人们的普遍生存环境有所改变才能克服消费异化,弗洛姆认为要想克服异化就要在原先的基础上超越建立新的生存方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消费异化的思考,对于现阶段我国一些非理性消费现象的纠正、助推大學生理性消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社会营造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

这些消费异象和消费热潮会腐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好面子、爱炫耀,甚至为了虚荣心做一些超出他们自身经济能力的事情,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消极作用。因此,全社会营造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是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首要前提。首先,国家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整治和规范无良媒体,肃清网络虚假、夸张宣传之风。其次,如今自媒体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全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的思想往往会不自觉地被一些网络舆论所束缚,这个时候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同时,要引导网络舆论朝着传播理性消费观念的方向发展,让网络成为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无形推手。

3.2 高校加强大学生理性消费教育

高校是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的主要场所,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性消费教育,应做到几点:第一,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生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第二,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合理组织理性消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规范消费环境的主体。第三,高校应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让学生在纯净质朴的氛围中生活。第四,高校应加强对周边商业环境的监督和消费环境的整顿。对待那些存在消费异象的商家,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维护校园周边的理性消费环境。

3.3 家庭强化理性消费习惯

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家风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家庭强化理性消费习惯是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的重中之重。首先,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进行理性消费行为,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言传身教,合理分配家庭开销。其次,父母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意识,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以免未来“啃老族”的出现。此外,家庭为营造理性消费的氛围,还可以通过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消费计划、孩子通过家务劳动的方式赚取一定经济奖励等方式,引导孩子形成理性消费观念。

3.4 个人自觉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因此,消费者个人自觉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是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的直接方式。大学生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运用手中的合法权利监督身边的消费环境。此外,大学生还应在实际行动中培养理性消费的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改正铺张浪费的陋习,追求勤俭质朴的生活方式,以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杰.弗洛姆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6,(35):112-113.

[2]鲜开林,曹宇.消费异化现象分析[J].消费经济,2011,(02):66-69.

[3]艾里希·弗洛姆 . 健全的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失误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争的横向考察
再思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西马”教学的内外兼修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