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写景散文中的抒情对比

2022-05-15吴青松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小石柳宗元

吴青松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曾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纵观我国古代优秀写景散文的确都彰显了这一特点。无论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在字里行间抒发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情感及价值理念。的确,写景是游记的载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抒情才是文章灵魂所在。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写景散文背后所蕴藏的情感认知,本文将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两篇文言写景散文为例,对古人在散文写作中赋予文章不同灵魂的方式予以探析。

一、借景抒情与叙事抒情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都为借景抒情类文言散文,其写作背景也存在一定相似性。《小石潭记》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试图通过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愁闷时所作。《醉翁亭记》为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时试图寄情于山水,以排遣抑郁不得志的情感而作。但粗略品读即可发现两篇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性。

《小石潭记》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为借景抒情。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以第一视角,将自身心境与小石潭结合起来,对小石潭景色展开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扣人心弦。从“闻水声,如鸣佩环”一句可看出小石潭充满生机以及作者心中的喜悦与欢乐。又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以及作者孤苦悲凉、凄苦抑郁。此时的作者离开国都长安,被贬至偏远南郡,心中愤懑不已。作者采用这一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将小石潭优美寂静无人赏识与自身壮志难酬的心境形成强烈比衬,既彰显了作者对于小石潭美景的惋惜,也表达了作者自身凄苦忧伤的情感。

而《醉翁亭记》则是采用叙事抒情的方式,与柳宗元直接将自身情感与景色相映衬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欧阳修通过勾勒自身与民同乐的场景,从侧面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与怀才不遇的苦闷心境;通过创设其乐融融的“太守宴”来彰显个人政绩与能力,抨击与暗讽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尽管两篇作品中都夹杂了作者抑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但《小石潭记》通过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更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而《醉翁亭记》通过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展开叙述,这对于作者自身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凸显得更为明显,对自身被贬后的抑郁愁怀则较为委婉。

二、由乐转悲与以乐贯之

《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跟随游览小石潭过程的推进逐步由乐转凄。从文章开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所蕴含的欢快情感,到深入游览小石潭游鱼“已然不动,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的灵动喜悦之情,再到静坐于潭上“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寂静孤苦之情,循序渐进,条理清楚。

读者通过将作者开头所描写的小石潭美景与作者结尾所描写的《小石潭记》之景相对比,更能体会出作者如同“小石潭”一般怀才不遇的孤苦心境。《小石潭记》这一由乐转悲的情绪转变,实际上也是反映柳宗元个人形势的变化。柳宗元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于偏远之地。前往小石潭游览本就只是为摆脱凄苦抑郁的心情,因此当其初见小石潭时会有着短暂的快乐,但随着作者发现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因此自身怀才不遇的凄婉情怀又被激发出来。作者柳宗元对《小石潭记》景物的描写,皆彰显了自身情感的变化,既具有诗情画意,又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醉翁亭记》的情感变化则与《小石潭记》大相径庭。纵观《醉翁亭记》全文可见作者以乐贯穿始终。从“环滁皆山”“醉翁亭”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到“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等各种细节景致的描写,再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等游览宴会的描写,以及最后“宴罢归去”的描写都点明了作者与民同乐的主旨,整篇文章所呈现出的感情基调更加轻快舒畅。在初次阅读本文并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本人与大部分读者相似,都认为这是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欢快出游的叙事游记。但实际上,欧阳修是将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掩盖于“与民同乐”的表象之下。作者越是着重描绘琅琊山之美景与叙述太守宴之趣事,越能彰显个人能力之强及政绩之优,也越能讽刺执政者不辨黑白不识贤才,从而循序渐进向读者传达其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这一独特的抒情方式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相比较而言,虽更为深刻隐晦,但在本人看来,其所传递出的情感的感染力要比《小石潭记》更为强烈,也更能使读者感同身受。

三、寂静与喧闹,孤苦与众乐

《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两百字,而《醉翁亭记》全文则高达四百多字。通过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可看出《小石潭记》更加短小精悍,内容更加精简,读者在展开阅读前便能初步体会到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更加简致。而《醉翁亭记》全文篇幅较长,作者所记录的景物、事物都更为广泛。读者在细细品味前,也能初步感知到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所经之事所观之景都更加丰富。的确,随着阅读的层层递进,本人也逐步体会到了小石潭的幽静孤苦与醉翁亭的喧闹、众乐。

尽管《小石潭记》所描繪的景色更为幽清,抒发的情感更为孤苦,但作者柳宗元在写景与抒情过程中并非简单直白描绘所见之景抒发个人情感,而是通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游览欣赏不同景色过程中表达个人不同情怀。由景及人,通过灵动与寂静的对比,抒发个人怀才而不遇的寥落。具体而言,全文写作顺序是从发现小石潭到描写潭中景物,再到小潭源流,最后到潭中气氛。作者个人情感也由初始小石潭时的惊喜到观赏潭中灵动之景时的愉悦,再到分析小潭源流时的平静,最后到体会潭中气氛时的孤苦。在描写潭中景物时,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句就可看出潭中意料之外的灵动景物,勃勃生机恰与作者内心的惊喜之感相呼应。但后文中作者又对“四面环竹,寂寥无人”这一静景展开描写,瞬间将自身拉回现实。

《醉翁亭记》在抒发情感时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层层递进,彰显个人情感。首先在写作手法上,《醉翁亭记》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但与《小石潭记》不同,《醉翁亭记》所展开的动静结合描写都是为呈现喧闹与众乐的画面做铺垫。《小石潭记》全文只针对景物描写,展开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而《醉翁亭记》既描写了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结合,又描写了景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结合。整个叙事内容更为丰富,所烘托的情感也更加高涨。全文朗读下来,更易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欧阳修的卓越政绩并对其更加赏识,内心对其怀才不遇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出来。

尽管《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在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抒发情感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性,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细细品读也能对作为千里马的柳宗元与欧阳修未能遇上伯乐而遭遇贬黜,都更加感同身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小石柳宗元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江雪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