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胆囊腺瘤局部恶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鉴别价值

2022-05-13吴建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胆囊癌瘤体腺瘤

吴建华

(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影像科 山东 威海 264200)

胆囊腺瘤(adenoma of gallbladder,AG)属于胆囊良性肿瘤[1],容易被误诊为炎性息肉、胆囊癌,近年来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胆囊腺瘤是良性肿瘤,但若治疗不及时、不恰当,也会恶化为胆囊癌,并且转移至其他部位产生恶性肿瘤,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借助较为有效的诊断方式,帮助患者快速、准确地确诊,医生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安排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2]。MRI为临床各种疾病常用的诊断技术,对于胆囊腺瘤病变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胆囊腺瘤发病部位多位于胆囊体部、底部及颈部,单发多于多发,瘤体直径为1~2 c m。形态方面,<0.5 c m的胆囊腺瘤形态呈乳头状,边界光整,无桑葚征,与炎性息肉难于鉴别。同时,随着胆囊腺瘤体积的增大,形态逐渐变为椭圆形、菜花状,边界不光整,表面可见桑葚征。此外,胆囊腺瘤在T1WI和T2WI上均表现为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不同程度均匀强化,以轻-中度为主,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呈持续均匀强化。在这些特征基础上,MRI能够多方面地体现患者瘤体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快、更科学地诊断患者病变程度。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胆囊腺瘤患者,旨在探究MRI在胆囊腺瘤局部恶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鉴别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胆囊腺瘤患者,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4.27±5.10)岁,病程2个月~3年。患者入院主述中,腹部胀痛者27例,恶心干呕者37例,消化不良18例,胆绞痛11例,轻度黄疸9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80岁;②瘤体为单发,直径≥0.1 cm;③彩超检查发现瘤体内有血流信号;④自愿接受胆囊切除术者。排除标准:①有MRI禁忌证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MRI检查:使用的检查设备为GE HDxt 1.5T MRI仪、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在检查前,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禁食8 h。扫描前,由医生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所选取的扫面范围需覆盖胆囊胆管,进行常规扫描。之后开始冠状位FSE TWI序列扫描,并设置扫描的序列参数为:层厚4 mm,层间距0.5 mm,TR 6 000 ms,TE 85 ms,矩阵320×230,FOⅤ 380 mm。再采集DWI序列(TR/TE=7 500 ms/80 ms),b值取800 s/mm2。向患者的肘静脉推0.1 mL/kg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为0.1 mL/kg,注射速率为3.0 mL/s,于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面。扫描结束,仪器会自动生成数据,上传至工作站生成最终结果。最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MRI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MRI检查结果,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信号、分叶、边界、胆囊结石、侵犯肝脏、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胆囊动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局部病变部位及边界表现比较

恶性病变患者的平均瘤体直径为(1.86±0.25) cm,显著大于良性患者的(1.14±0.28)cm(P<0.05)。良性病灶位于胆囊体部的最多,同样恶性病变位于胆囊体部者最多,两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边界清晰者占比显著低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局部病变部位、边界表现

2.2 局部病变形态、高信号表现比较

局部恶性病变的瘤体高信号占比高于良性病灶,病变形状呈菜花状者形状多于良性病灶患者,病变有分叶者多于良性患者,病变形态不规则者占比较大,与良性病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局部病变形态、高信号表现[n(%)]

2.3 局部病变强化表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动脉增粗迂曲、肝脏侵犯情况比较

恶性病变强化表现均匀者占比较大,良性患者强化表现均为均匀;恶性病变胆囊壁增厚、胆囊动脉增粗迂曲及肝脏侵犯发生率均高于良性病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局部病变强化表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动脉增粗迂曲、肝脏侵犯情况比较[n(%)]

3 结论

近年来,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女性,部分男性也会出现该疾病。胆囊腺瘤可以分为单发、多发[3],是一种胆囊黏膜内良性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不能忽略胆囊腺瘤的癌变潜能[4],从过往的病例来看,其癌变概率较高,在良性肿瘤癌变概率中占到30%以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区别于胆固醇息肉这种良性疾病,胆囊腺瘤本质属于肿瘤,虽然身为良性肿瘤,但转化为恶性的概率较大。同时,胆囊息肉并不会直接导致临床症状,但是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右季肋区疼痛等症状时,要提起警惕心,及时入院进行检查,因为可能是息肉碎片脱落造成堵塞导致的疼痛,如果不及时治疗,恶化的风险会更高。此外上述症状也没有强特异性,诊断过程中还是存在对于胆囊息肉的诊断干扰,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容易引起疾病的遗漏,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发展程度,其结局就是腺瘤不断成长演变为胆囊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危险性在于癌前病变无特殊临床表现[5],部分患者难以察觉到自身病情,当感觉不适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诊断出癌性病变,因此在患者常规体检时要做好宣传科普工作,叮嘱患者留意自身的异常状况,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对于生活的不良影响。胆囊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类型之一,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胆囊癌的发病率位于第一位,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因此治疗效果非常有限,5年的生存率基本<5%。因此患者需要按时到院体检,发现不适及时入院诊治,及时进行治疗是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目前,胆囊腺瘤的检查以CT检查和MRI检查为主。CT检查可以对胆囊进行断层扫描,能够对患者胆囊内等密度软组织造影,为医生提供观察病灶的途径。但是,CT检查对于一些较小的胆囊癌,检测效果较差,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过往的研究说明,胆囊腺瘤的检查中,MRI检查的效果要优于CT检查[6]。其优势在于能够更细节化、全面性地体现出患者的局部病变情况,尤其在表现出胆囊内局部宽基底、分叶、不规则形态、高信号占比、不均匀强化等方面情况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帮助局部恶化的早期发现诊断,避免治疗的延误,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整体效果[7]。胆囊腺瘤会随着瘤体体积增大,增加其癌变风险。正常胆囊-腺瘤-腺癌是胆囊腺瘤发展为胆囊癌的主要路线[8],由此出发,加强胆囊腺瘤诊治的途径便是鼓励患者尽早入院检查,在疾病早期发现恶化现象,并判断是否存在局部癌变,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改进,进而有效应对胆囊腺瘤恶变风险。MRI高分辨率的优势为能够在观察病灶软组织时得到最好的体现[9]。MRI可以较好地显示患者的瘤体形态、与胆囊的关系,从而为胆囊腺瘤局部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虽然CT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多排螺旋CT也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率的优点,能清楚显示病变邻近的密度差异及邻近肝脏、胆囊的解剖结构,并可利用薄层重建的容积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但是细节的诊断仍存在不足,用于鉴别诊断胆囊腺瘤局部恶性病变的效能仍存在欠缺,无法成为临床理想的局部癌变检查方法。MRI能够起到更好的诊断作用,胆囊腺瘤、胆囊癌自身的结构也起到较大影响。腔内结节型胆囊癌为宽基底的实性肿块,无桑葚征,而胆囊腺瘤桑葚征明显,这便成为两者重要的鉴别点[10]。同时,胆囊癌的动脉期也受到了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的程度更高,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可伴有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非肿瘤性胆囊息肉形态上以乳头状或颗粒状为主,边界光整,无桑葚征。在这些特征基础上,借助MRI更为清晰的图像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1]。

本文结果显示,MRI检查中局部恶性病变的瘤体高信号占比、强化表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动脉增粗迂曲、肝脏侵犯等更明显。从50例患者的MRI检查结果来看,良性好发部位依次为胆囊体部、底部、颈部,恶性瘤体与之类似,但在体部发生的概率更高。由于MRI检查对机体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因此MRI平扫显示率达100%,成像较为清晰,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辨别不同形态的瘤体。当瘤体直径<0.5 cm时,形态与炎性息肉相似,呈乳头状,边界清晰,无桑葚征;当瘤体直径>0.5 cm时,其形态呈类圆形、菜花状、分叶,边界模糊,可见桑葚征。29例良性患者的平均瘤体直径为(1.14±0.28) cm,21 例恶性患者的平均瘤体直径为(1.86±0.25)cm,良性患者瘤体直径较大的原因推测在于患者的病史较长。恶性病变患者的瘤体直径明显大于良性患者,且出现更多的分叶,形态不规则,呈菜花状,桑葚征减少,原因在于局部恶性瘤体的增生速度更快[12-13]。同时,良性患者的T1WI、T2WI序列扫描均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时多为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均匀强化,而恶性瘤体则出现不均匀信号,瘤体体积越大,其强化信号越强。而且胆囊壁增厚、胆囊动脉增粗迂曲、肝脏侵犯的现象也凸显而出,显示出恶性肿瘤的危害性[14-15]。胆囊壁增厚的原因在于恶性病变病灶会对患者的胆囊壁造成损伤,导致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故行MRI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并且可能进一步侵犯肝脏等周围组织,带给患者严重的并发症。由此可见,在胆囊腺瘤局部恶性病变患者的诊断方法中,MRI检查凭借其更清晰的图像,能够帮助医生更科学地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瘤体,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胆囊癌瘤体腺瘤
电子线放疗加5-Fu局部治疗皮肤癌的效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乳腺纤维腺瘤的那些事
DNA 突变让老美易患胆囊癌
胆囊癌误诊1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