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折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探讨与研究

2022-05-13杨书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螺旋检出率

杨书伟

(宝应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扬州 225800)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交通运输日趋发达,交通事故、摔伤、跌伤等风险逐年提高,骨折发病率也随之提高[1]。骨折是身体内骨结构出现连续性完全或者部分断裂情况[2]。骨折作为医院骨科临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之一,由于其具有突发性特征,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提高骨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打下良好基础[3]。临床中,螺旋CT为该病的常规争端方式,该方式可明确病情,具有一定检查价值,但在诊断复杂骨折类型时存在较大局限性,需引进更为有效、科学的影像学方法对骨折进行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不同类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应用日趋广泛[4]。本研究对比常规CT检查、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两组检查方式,旨在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对多种骨折的实际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1月宝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15~72岁,平均(43.92±9.44)岁;120例患者中55例交通事故伤、40例外界暴力伤、25例为累性劳损;包括四肢骨折31例、关节骨折25例、肋骨骨折32例、腰椎骨折30例及未发生骨折患者2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批号:2019010),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CT检查:使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设置管电压120 kV;电流320~500 mA;矩阵512×512;常规扫描厚度为5 mm;取患者仰卧位,从头侧向足侧进行扫描,发现可疑胸、腹脏器损伤者行胸腹联合扫描,扫描时间8~12 s,如有必要,增加CT增强扫描,明确损伤情况;扫描结束后,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将全部数据传回,并使用工作站自带软件对重建薄层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Ⅴ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掩(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多种图像重建。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作为诊断设备,设置管电压130 k V,电流100 m A,层距5 m m,扫描时间为1 s,床台的移动速度为1~5 s,扫描层厚度为0.625~1.25 m m,检查时取患者仰卧位置,对患者受伤部位进行扫描,三维重建的间距为1 m m,立体显示的CT域值下限为140~300,上限为2 000~2 048,再重建间隔为0.5~2.0。扫描完成后利用网络将结果传送至计算机工作台,依据横向、纵向断面分析原则,严格诊断过程中的患者相关诊断要点,并在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进行重建,按照人体解剖坐标轴的原则在图像上进行标注,围绕身体左右轴和上下纵轴分别旋转,截图需要的图像。并及时调整,确保诊断过程中获取较为精准的影响学资料。

诊断原则:阅片及诊断报告出具过程中,需要2名临床经验丰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共同出具,以保证诊断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均经常规螺旋CT、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两种诊断方式下确定患者骨折分型、分析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方法诊断情况比较

观察组四肢骨折、关节骨折、肋骨骨折、腰椎骨折检出率及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方法诊断情况比较[n(%)]

2.2 两组诊断方式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两组患者阴性、阳性检出情况见表2;观察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表2 两组诊断方式检验阳性、阴性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诊断方式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图1 两组诊断方式ROC曲线

3 讨论

临床中,骨折常见于老年及儿童群体,通常为单一部位骨折,仅少数情况下会产生多部位骨折情况[5]。如发生骨折后,能够尽早进行有效处理,多数患者能够恢复正常功能,少数严重骨折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6]。临床中,诊断骨折的方法较多,以X显检查、CT检查较为常见,但受骨折部位的结构复杂性影响,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可能会出现漏诊情况,因此,导致临床检出率降低。近年来,医疗技术、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逐渐在骨科临床检查中推广,该检查方式相较于X线检查、常规CT检查扫描范围更大、层厚更薄。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多种类型骨折诊断时,可显著缩短检查时间,且将细微骨折进行清晰、完整地呈现,大大提高了临床骨折检出率[7],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中容积再现技术可通过一次性扫描获取数据并进行重建,大大提高了骨折影像学图像清晰度。

3.1 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对120例研究对象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观察组四肢骨折、关节骨折、肋骨骨折、腰椎骨折检出率及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裴已文[8]研究结果相似。相比于常规CT,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应用的价值极高,能够满足患者诊断需求,对评估患者病情更具参考价值。在本研究中,观察组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对照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吕坤[9]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诊断价值更高,可满足患者更高的诊断需求。

3.2 常规CT、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分析

3.2.1常规CT、CT三维重建技术共同优势:对可疑骨折、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较高:脊柱、肩关节、踝关节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受组织重叠等干扰因素影响,加之创伤严重不便摄片,常规X线检查多难以诊断,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可对360度整体外观进行重建,可多方向、多角度、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利于医师掌握骨折及治疗细节:两组检查方式均可立体展示骨折骨骼的形态、位置,尤其是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对如肩关节、膝关节等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可直接展示骨关节面损伤情况,对骨折分型更明确[10];术前骨折损伤情况与手术满意度有直接关系[11],两组检查方式均可将立体骨骼进行切片成任意平面,对深入骨骼内部的骨折、周围结构等均可全面掌握;有助于临床谈话工作:两组检查方式影响学图像真实、生动、立体感强,医患沟通过程中,便于患者、家属直观理解病情,理解医师治疗方案[12]。

3.2.2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价值: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正确评估骨折情况,骨折及半脱位情况均可明确;通过本组检查方式,可对临床骨折分型情况有效鉴别并补充;本组检查方式对骨折患者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对手术操作尽心模拟,尤其骨折碎片较多时,可辅助医师整体、直观了解患者骨折情况,便于制定术中复位顺利、操作步骤;便于术后疗效观察:本组检查方式可作为手术效果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相较于常规螺旋CT,本组检查方式对肩关节、胫骨及肋骨骨折检出率更高。

3.2.3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局限性:本组检查方式图像质量取决于扫描层厚度,欲得到高质量图像,则需调低扫描层,当扫描层总数增大,CT及工作量、频率大大增加,长此以往则可能造成设备故障;扫描层厚度增加,图像则较为粗糙,骨骼边缘呈阶梯状结构。本组检查方式图像质量阈值起关键作用,阈值过低计算机无法将四周算组织剔除,影响计算机视野,可能导致图像轮廓不清;阈值过高时,如估骨质条件不佳,则可能出现骨缺损、空洞等假象[13]。

综上所述,应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对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可准确诊断患者骨折情况,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助于临床早发现及早治疗,帮助明确骨折分型,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螺旋检出率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
无人机影像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奇妙的螺旋